《新型城镇化论文(参考阅读10篇),城市社会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论文(参考阅读10篇),城市社会学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论文参考阅读10篇,城市社会学论文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经过,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有为目的,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讨论新型城镇化论文,希望对大家了解和参考此方面论文有所帮助。 新型城镇化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空间正义视域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 内容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在深切进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维度下推动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与互促共进、塑造差异空间的实践探寻求索,是促进中国城镇空间生产的一项战略规划。这一规划是现代条件下实现城市当代化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的本质要求。
2、然而,我们国家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所造成空间不平等的历史经历体验表示清楚,只要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才能真正促进空间生产。坚持合作与分享、注重差异化发展、加强对外开放步伐以及深切进入贯彻 以人为本 理念是中华特点城镇化建设走向空间正义的实践途径。 本文关键词语:空间正义; 新型城镇化; 塑造差异空间; 1 空间正义的哲学意蕴 空间正义, 意指正义的空间维度,即将空间视为物质性的存在,在空间的生产和生活中注重维护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公平占有、利用空间来进行生产、生活的权利 .1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昂利 列斐伏尔将城市经济发展与地理位置、生态发展、社会关系等因素聚集
3、起来,对关于公民在空间生产和资源配置经过中的空间权益能否公平的讨论,产生了新主义城市学派。该理论超越了主义传统意义上只将城市空间作为资本主义发展 容器 的理解范式,以为空间不仅能够作为一种物质存在被消费,可以以成为生产的对象。空间正义旨在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以确保在空间生产和空间资源配置中,人人能够得其所得,当然也包括现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分配。走向空间正义是在现代人生存的空间维度中追求公平正义权利的具体表现出。 2 空间正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 城镇化建设就是城镇空间拓展的结果。城镇化建设中的空间发展主要具有两个属性:之: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我们
4、国家已进入经济转型提升期,在十九大中初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协调发展开启新思路。本文通过构建乡村振兴以及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20062021年广西14市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结果表示清楚: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良好,协调度正朝过渡型向协调发展型发展。最后,针对不同阶段城市提出建议。 本文关键词语:耦合; 乡村振兴; 城镇化; 广西; 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机制 乡村与城镇两者之间的融合经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经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国家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融合机制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的互相促进和支撑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
5、1、推动乡村振兴的生产体制改革。 城市的相对高收入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此导致的农村人口流失变相增加了农村劳动成本,进而推动农村土地资源集中,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化使用。 2、为乡村振兴提供市场推动。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人们对美妙生活的追求向往也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对新鲜、优质的各类农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以及农家乐等新型旅游业的兴起,加受骗前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的市场,也给农村增收拓宽了渠道。 3、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支持。 城市的优势资本、技术及管理方式方法流向农村,带动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最终提升农业当代化水平,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6、二乡村振兴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支撑作用 1、有利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乡村振兴使有进城意愿带的农村人口愿意 留下来 ,同时也吸引城市人口 走进来 建设农村。除此之外,乡村振兴促进了农业当代化,优化整合了农村土地利用现在状况,不仅有利于农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也为小城镇建设腾出土地空间,实现农村人口就近市民化。 2、有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 半城市化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经过中的一种不完好状态。乡村振兴要求产业兴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届时乡村的社会公共服务与人居生活环境必然得到极大地提升,乡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教育、社保等方面的差距缩小,乡村的生产要素集聚能力
7、也会得到提升。 3、乡村振兴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文化养分。 中国是农业大国,在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当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与 城市森林 对应的 农村情怀 愈发高涨,不仅仅是对 乡土、乡音 的回忆,更是对保存农村印记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的心声。 二、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数据可获性原则,选取了20062021年广西14市的各类与乡村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关数据,对缺失值用插补法进行填补,部分指标经二次计算。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二广西乡村振兴水平。 20062021年期间广西整体农村振兴水平除桂林外得到了显著提升。乡村振兴
8、水平最高的是桂林,长期位居第一。桂林的农民收入水平一直位居广西前列。这是桂林依托独特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以旅游为特色和优势的休闲观光农业和第三产业,同时重视农业投入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当代农业的成果。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崇左和贺州,10年间乡村振兴水平均提高了一倍。这是由于崇左重视农业示范区对农业生产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累计开创建立了85个各级当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贺州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组织施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图1 三广西新型城镇化水平。 20062021年期间,广
9、西各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也呈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水平于0.40.6之间的城市包括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及钦州。华而不实南宁排名最高,其次是钦州、防城港和北海。这是由于南宁近年来不断强化首府首位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城市承力大大加强。如开通轨道交通;全面建设五象新区,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但受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制度约束和其相关权益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近年城镇化进度有所放缓。钦州、防城港和北海则得益于新时期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南宁为首的北部湾四市南宁、防城港、钦州、北海积极介入 一带路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当前已基本构成支
10、撑广西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战略引擎。图2 四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与协调度分析 1、耦合度分析。 近年来,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相对较高,这讲明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程度较强。20062021年间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变化不大,且各市差异并不明显。 2、协调度分析。 总体看,广西全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经历了一个波动上升的经过。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均值从2006年的0.5619增长为2021年的0.6538.分阶段看,20062008年和20182020年处于加速上升阶段,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滑,而20202021年处于波动上升阶段。空间上,则
11、构成 中间高,四周低 的凹型格局。各区域协调度存在明显差异。协调度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南,而其他区域的协调度较低。这是由于随着中国-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北部湾城市群获国家批复,当下广西构成了以桂林、柳州为代表的桂北城市群和以南宁为主的北部湾城市群两大 双核 ,这些城市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对就业人口、资源的集聚作用都强于周边地区。表1 图1 广西各市乡村振兴水平统计图 图2 广西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统计图 协调类型上,根据协调度数值高低划分为严重失调型、轻度失调型、过渡型、良好协调型和高质协调型。广西所有城市均跨过失调型阶段的门槛。桂林在研究期间均属于唯一的高质协调型,处于良好协调阶段的城
12、市则从2006年的2个南宁、柳州增长到了2021年的4个南宁、柳州、北海、河池。绝大多数城市处于过渡型阶段,2006年有11个城市处于过渡型,占广西城市总数的78.6%.而2021年则有9个,占64.3%,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市场化发育程度较低,城乡各要素流动不畅,表现为 重城镇,轻农村 . 三、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经计算分析得出下面结论:一是2006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良好,两者关系较稳定。二是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有待提升。两者的协调度从2006年的0.5619上升到2021年的0.5801,总体仍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且具备一
13、定提升空间。 二政策启示 表1 2006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与协调度一览表 1、协调型城市:充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协调型城市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纵向融合。针对广西不同区域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相宜选择 生产+加工 、 生产+销售 和 生产+加工+销售 形式。2横向拓展。跳出 农业=生产 的单一功能思维,挖掘农业在生态、旅游、文化等方面的突出价值,助推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 2、过度型城市:促进要素在城乡间的双向流通。 重点破除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阻碍,促进城乡要素的优化配置。1促进劳动力城乡双向流动
14、。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就业、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劳动力的教育、社会福利等权益。2促进土地有效配置。对土地相关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在保障农民的利益下,实现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3促进资本要素的流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机构对乡村农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适度增加贷款,知足农村金融需求。 3、失调型城市:重点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失调型城市多为区内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 外部投入缺乏,内部分配失衡 的问题尤为突出。1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在城乡财政预算和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在
15、城乡间的双向流通,提升财政资金利用率。2培育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应主体。在主导的大框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审批和退出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方的投资活力。 以下为参考文献 1袁久和,吴宇。乡村振兴战略下我们国家农村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 2王艳飞,刘彦随,李裕瑞。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20211。 3王富喜。山东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水平评价J.经济地理,201810。 4刘红梅,张忠杰,王克强。中国城乡一体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08。 5马力阳,罗其友。我们国家城镇化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及机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12。 6张凤超,张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空间正义视阈下的考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7何红。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212。 文献胡高阳,牛宏斌。广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7:35-3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