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碳化系数的关系研究,建筑结构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碳化系数的关系研究,建筑结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碳化系数的关系研究,建筑结构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碳化系数的关系研究,建筑结构论文1 前言 我们国家开展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较早,七五期间,我们国家就开展了混凝土耐久性的系统研究,获得了一定成果。九五期间,我们国家开展了混凝土耐久性广泛的研究,在(混凝土构造设计规范GB50010-2001 修编时,引入了相关的章节。十一五期间,是我们国家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成果最多的时期,修编出版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式方法标准GB/T50082-2018,编制了(混凝土构造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混凝土构造耐久性评定标准CECS220:2007,(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2018。 混凝土
2、碳化毁坏的影响因素较多,我们国家混凝土耐久性规范对混凝土均采用 双控 的要求,控制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控制最大水胶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显然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是碳化毁坏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的碳化系数是反映其抗碳化能力的主要指标,混凝土的碳化系数与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指标立方体抗压强度 有密切关系,德国在 1967 年提出的 Smolezyk 模型 是较早描绘叙述这一关系的数学模型,由于硬化混凝土的碳化系数与混凝土的强度相关性很好,建立塑性混凝土的主要指标孔隙比、水泥用量与强度的关系,就可建立与碳化系数的关系,笔者根据国内奈系混凝土的使用情况研究了混凝土强度与混凝土碳化系数的关系,本文对在一研究的情况做一
3、介绍,希望能到达 抛砖引玉 的作用。 2 混凝土碳化的本构关系 2.1 混凝土的孔构造和微观裂缝 混凝土的强度、浸透性和抗碳化性能取决于混凝土的孔构造,孔构造可分为凝胶孔和毛细孔。凝胶孔对混凝土无害,而毛细孔的最可几孔径(出现几率最大的孔径)分布对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有比拟大的影响,混凝土内部连通的孔隙和毛细孔通道,则是造成抗渗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美国加州大学的 MehtaPK 的试验表示清楚:孔径小于 1320? 孔对混凝土的抗渗性和强度将不产生影响。Metha 将孔隙按孔径直径 d 分为 4 个等级:d 20nm(1nm=10?)的无害孔;d 为 2050nm 少害孔;d 为50100nm
4、 的有害孔;d 100nm 的多害孔。 混凝土毛细孔则因水胶比和水化程度的差异,孔径变化较大,可分为少害孔、有害孔和多害孔。混凝土凝结时,随水胶比减小时,混凝土的总孔隙率减小,胶凝孔含量增加,毛细孔则减少。减水剂是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水胶比不同,水泥水化的晶体构造、孔构造、微观裂缝及水化程度均发生明显差异。当水胶比小于 0.5 时,随水胶比的变化混凝土的最可几孔径分布明显向少害孔移动,毛细孔迅速减少,混凝土的浸透性也迅速减小(图 1)。当水胶比大于 0.5 后,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迅速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也影响着浆料与骨料的边界厚度,当水胶比为 0.6 时,浆料与骨料的边界厚度约
5、为 30um,容易构成粗大晶体和较多大孔,较大水胶比混凝土的多余水分蒸发和泌水是造成混凝土内部孔隙连通和产生毛细孔的重要原因。当水胶比为 0.4 时,浆料与骨料的边界厚度猛降到 5um,构成较小的晶体和较少的大孔,使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提高。当水胶比大于 0.42 时,水泥的水化程度到达100%。水泥水化时水化热的降温梯度是在塑性混凝土中产生微观裂缝的主要原因。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试验结果分析,当混凝土的水胶比小于 0.36 时,混凝土的早期自收缩会异常加大,在约束条件下混凝土的微观裂缝会增加,其抗渗能力和抗碳化性能也相对降低。【图1】 1994 年,美国 P.K.Mehta 提出了混凝土耐久性
6、综合毁坏模型。【图2】 2.2 国内减水剂的使用情况 笔者按国内减水剂的使用情况将 普通混凝土 划为三代,以便对混凝土的碳化本构关系进行描绘叙述,也有助于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类统计,下面简称为 第一代混凝土 , 第二代混凝土 , 第三代混凝土 。第一代混凝土:约 1990 年前,木钙类减水剂(不掺或少掺)水灰比在 0.50.6,一般没有掺合料,一般为 3050mm,水调整,非泵送,水用量大,耐久性一般。第二代混凝土:约 1990 年后,奈系类减水剂,减水性能好,水胶比可控制在 0.45 左右,掺合料为粉煤灰(掺或不掺),坍落度在 180mm 左右,泵送,大量减少水用量,耐久性较好。第三代混凝
7、土:约 2000 年后,聚羧酸类减水剂(主要用于中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可控制在 0.4 左右,掺合料为粉煤灰、磨细矿粉、硅粉,坍落度在 180mm 左右,泵送,减水性能更好,水用量更少,耐久性更好。近年来聚羧酸类减水剂也用于中低强度混凝土。 2001 年为研究混凝土的早期开裂原因,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国内 14 个研究单位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对国内奈系混凝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表 1 所示。【表1】 表格中,笔者增加了一个混凝土 浆体积比 的统计参数,此概念由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时 控制浆骨体积比 的概念转换而来,一般要求塑性混凝土的浆骨体积比为 0.35:0.65 下面,水
8、泥浆体积比控制在 0.270.35,一样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浆体积比提高一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高一些,但混凝土 28d 的强度相应低一些。浆骨体积比小于 0.27 的混凝土则为干硬性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平板振捣器或碾压成型。浆骨体积比大于 0.35 的高强混凝土,由于采用高活性的硅灰等掺合料,混凝土的孔构造分布、水化热和水化经过已与普通混凝土不同,其抗渗性能和抗碳化性能总体较高。 3 混凝土碳化数学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作用因素包括:CO2浓度、湿度、温度、应力、位置等。内部影响因素包括:用水量及水胶比、水泥用量及水泥品种、减水剂品种、掺合料品种、粗骨
9、料及骨料的级配,拌合、浇筑振捣、养护等。 在笔者收集到的混凝土碳化深度预估模型有 18 个,(1)日本 Nishi、浜田岸谷学者碳化模型(1962、1963),(2)日本规范模型,(3)德国 Smolczyk 模型(1967),(4)中建院的多系数碳化模型(1982),(5)Tuutti 碳化模型(1982),(6)龚洛书模型(1985),(7)山东朱安民碳化模型(1985),(8)西安张令茂(1990),(8)上海黄士元碳化模型(1991),(10)希腊 Papadakis 碳化模型(1991,2000),(11)邸小坛两个碳化模型(1994),(12)Lesahe de contenay
10、模型(1995),(13)张誉模型(1996),(14)上海刘亚芹(1997),(15)牛荻涛碳化预测随机模型(1999),(16)CEB TG V,1+2碳化模型(2000),(17)南京吴绍章模型(2000),(18)张海燕模型(2006)。18 种碳化深度数学模型基本上反映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 碳化深度数学模型基本可分为下面几个类型:(1)基于扩散理论,有张誉模型、刘亚芹模型;(2)基于物理-化学反响,有 Tuutti 模型、希腊 Papadakis 模型、CEB TG V,1 + 2 模型;(3)基于实验室的多系数模型,塑性混凝土碳化数学模型自变量为 W/C 或 W/C+C。(4)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