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影响因素,人口学论文.docx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影响因素,人口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影响因素,人口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影响因素,人口学论文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国家少数民族社会发生宏大变化。华而不实,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民族地区偏远乡村的少数民族人口大量地流向大中城市,如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超过 3000 万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迅速增加,为我们提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怎样在城市适应与融入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正处于进行时,但由于遭到诸如相关制度政策、不同文化沟通、当地居民认同、少数民族本身素质等多方面的限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状况不容乐观。 一、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所谓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是指进入各地城市做生意打工的非当地城
2、市户籍少数民族人口。传统上,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大多寓居于远离城市的边远乡村山寨,这里地理环境闭塞,交通不便,与外界的沟通联络不多,人们过着自给自足而相对平稳清苦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逐步活泼踊跃,人口流动现象逐步显现,内地和民族地区之间人口双向流动日趋明显。首先是,大量的东中部地区汉族农民不仅走向城市,而且深切进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做生意打工,给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日用产品和手工技术。据有关统计,早在 1990 年,仅浙江省流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八省区的人口约有 10 万人,占该省出省人数的 12. 5%. 距离民族地区相对远的浙江省况且如此,距离民族地区比拟近的省份流入民族地区的人数可
3、想而知。东中部汉族流动人口给民族地区造成了较浓的商品经济气氛,他们的示范效应非常明显。例如,当时在民族地区经营日用百货和蔬菜、粮食、肉蛋等产品的基本上是外来汉族流动人口,而裁缝、修鞋、理发、家电修理等服务业市场更是被外来的汉族流动人口所覆盖。大量的汉族流动人口活泼踊跃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活动,促进了物流、人流,给当地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和众多影响。东中部汉族人口大量进入民族地区做生意务工,逐步引起少数民族人口对东部城市的向往,唤醒了他们的商品意识观念,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向东部城市的流动。据报道,到 1990 年底,边疆民族地区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做生意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口已有几十万名。
4、到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日趋活泼踊跃和东南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兴盛以及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离开传统民族聚集地区到东南沿海城市做生意打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变得日趋活泼踊跃,规模越来越大,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已经超过 3000 万,华而不实大部分都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例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少数民族人口缺乏 2 万,当前已接近200 万,30 多年间增长 100 倍; 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迅速,2020 年初已到达 109 万人,超过上海、北京、广州,跃居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最大城市,3而 1982
5、年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只要 372 人。 如今,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日益显露其地域的广泛性和民族的多样性,也呈现出一种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可逆转性和常态化。例如,深圳市坪山新区是一个重要工业开发区,它吸引诸多外来人口,华而不实不乏少数民族。据当地 2018 年 5 月统计,坪山新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 29758 名 统计里包括少数外国人及港台人员 ,其比例约占当地常住人口总数的 10%.这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由于受交通远近等影响,距离相对近些的西南少数民族人数占多数,但也不乏其地域的广泛性,囊括了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在这里,固然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一,有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 1
6、 万人,有的只要 1 人,但民族成分多达39 个; 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区域,辖区内各类企业超过 1. 3 万家,大部分是中大型布匹市场 大小 41 个分场 产业链的组成及衍生企业。据 2020 年 4 月统计,该街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 2188人,这固然在该地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很低,但也具有民族多样性和地域广泛性,少数民族成分达 33 个,他们来自 23 个省区。 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在各级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中,非当地城市户籍少数民族人口愈益增加,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逐步成为所属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大多数。据调查所获,2020 年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近 64 万,华而不
7、实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约 56. 7 万多人,而户籍人口只要 6. 3 万多人; 2018 年 3 月深圳市少数民族人口 79. 5 万人中,户籍人口仅为 5. 2 万人,非户籍少数民族人口占 93%以上; 2018 年底,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 27. 6 万人,华而不实非户籍人口 17. 8 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64. 4%; 2018 年,宁波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31. 8 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89%;4青岛市少数民族户籍人口只 3. 3 万名,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 20 万。5 在城市,随着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的增加,出现了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街道社区等。例如,山东省青岛市百通
8、花园小区是一个朝鲜族较为集中的社区,在 1000 多户中朝鲜族住户约 600 户;6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建设街道办事处南水回族社区共 2669 户 6611 人,华而不实回、满、白、苗、高山、布依、土家、撒拉等 9 个少数民族690 户 2048 人;7广西南宁市银海社区聚集了来自贵州、云南、新疆等省区的壮族、瑶族、侗族、布依族、维吾尔族、回族等 18 个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 35820 人,占总人口的 80%;8上海市闵行区华漕镇也聚集了大量的朝鲜族、壮族、土族、苗族等民族的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一方面给城市增添多元文化色彩,为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广泛传播民族文化作出了奉献。
9、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人口本身的观念意识得到很大转变,少数民族人口通过自个的辛勤劳动,不仅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高本身的生存质量,而且为家乡相貌的改变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奉献。 他们还架起民族地区与沿海城市的互通桥梁,促进双方交往、沟通、交融进程。当然,由于受制度性障碍、城市人认同程度、文化教育背景及少数民族人口本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也不少,其在城市生存适应与融入状况不尽如人意。 二、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融入的主要因素 流动人口 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主要是在城市就业、营生或寓居的人们,他们相对于流入地户籍人口,是我们国家现行户籍制度下产
10、生的一个特定概念。我们国家相对严格的户籍制度不仅将城市与农村分割起来而造成城乡二元体制,而且限定了人的身份及寓居,假如你离开户籍地,你的社会经济生活都将遭到限制,这在城市尤为突出。而流动人口作为这种体制的产物深受其苦,各种社会排挤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华而不实,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作为流动人口大军的一支特殊群体,由于民族因素、人口素质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他们的劣势愈加凸显,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在状况不容乐观。 所谓适应,是个体为了与环境获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各种行为和心理变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存与适应,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及心理等三个方面,华而不实 经济层面的融入主要是城市
11、就业和收入,也就是职业上的转换; 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是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方面的市民化; 心理层面上的融入主要是自我认同和心理归属。 然而,适应应该是相互适应,是双向的。这就是讲,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不仅需要本身方面各种调适,而且也需要城市及城市人的配合对应。 那么,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现在状况怎样呢? 我们以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正处于进行时,但阻碍其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各种不利因素仍然不少。 从现实看,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处境困难。由于他们学历相对低,缺乏工作劳动技能,就业有限,收入微薄且不稳定,经济生活、寓居环境等方面处于相对边缘化;
12、他们由于语言、风俗、职业等因素过于民族内聚,造成与外部的 阻隔 ,他们与当地人的社会关系几乎处于空白,致使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城市社会,普遍缺乏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除此之外,他们在流入地城市还碰到民族教育无力,文化传承断代等问题与困难。这些都表示清楚,他们的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状况程度较低。造成少数民族人口城市适应与城市融入中的问题与困难,其原因可分主客观两方面。 客观上,是社会排挤等因素造成了少数民族人口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的窘境。所谓社会排挤主要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时机介入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经过。10社会排挤是多方面的,它牵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