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机制,教育经济学论文.docx
《教育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机制,教育经济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机制,教育经济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机制,教育经济学论文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劳动者报酬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及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劳动者报酬份额基本呈现出一个 U 型 趋势。 在经济起飞阶段存在劳动者报酬占比下降的现象,在增长的后期阶段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国家经历了30 年左右的经济高速增长, 已成功跨越了经济起飞阶段,然而劳动者报酬份额的占比还未进入上升通道。 根据收入法计算,1990 年到 2007 年, 我们国家劳动者报酬占 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2、从 1990 年的 53.4%下降至 39.74%,随后,劳动者报酬占比在 2018 年回升至 46.62%,但 2018 年又下降至 45.01%,2020 年则进一步下降为 44.93%,远低于54%-65%的世界普遍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水平。 问题 1: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我们国家劳动力数量诸多带来的就业问题,我们国家选择根据比拟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十分是根据比拟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区间段,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时机,使得劳动者能够共享更多经济发展的成果。 并且,由于根据比拟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最有竞争力和最有效率的方式,其迅速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资本积累
3、,也使得我们国家逐步从资本相对短缺转向资本相对丰富、从劳动力相对丰富转向相对短缺的国家。在这个经过当中,劳动力应该逐步变得相对昂贵,资产逐步变得相对便宜,或者讲劳动者工资应该上涨较快,而资本回报则应该下降。 因而,我们国家劳动者报酬占比应该会逐步提升,收入分配也应该逐步改善。然而,我们国家劳动者报酬占比却不断下降,收入分配也越来越恶化。 问题 2:近年来,中国劳动力供应构造发生了变化,便宜劳动力变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接近 刘易斯拐点 .人口抚养比也逐步上升, 供求关系的变化应该导致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升。从微观层面来看也确实如此。各省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带动了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涨,甚至在沿海和
4、经济发达的一些省市,还出现了由于工资上涨带来的 民工荒 . 学者们的调查也显示出一样的结论。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孟昕对中国农民工劳动力的详尽调查显示,2008 至 2020 年期间, 工薪阶层每年的月工资和小时工资增幅分别为 12%和 14%.2018 至 2018 年期间,实际小时工资增幅甚至更高层次达 23%.然而,微观层面工资水平的上升并没有导致宏观层面劳动者报酬占比的上升。 怎样解释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背离? 对于我们国家劳动者报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的现象, 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各种解释。 国内学者以为,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构造、对经济的过度干涉、全球化水平、产业构造、行业之间收入
5、差距过大造成我们国家劳动者报酬偏低。本文以为,我们国家劳动者报酬偏低不仅与上述因素有关,更与教育水平相关。由于我们国家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构造市场,教育对不同层次市场劳动者报酬的影响机制不同,进而决定了我们国家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 二、 相关理论综述 20 世纪 60 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突破了传统理论,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是蕴含在人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手段。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不仅仅仅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质量水平的提高,而提
6、高劳动力质量的关键则在教育。教育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成正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报酬也会相应提高。教育的经济价值不仅具体表现出在经济增长上,也具体表现出在个人收入的增加上,教育使得收入分配趋于平等化。 在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第一代人力资本理论之后,众多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挑选假讲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 这些理论又被统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本文以为,基于中国的二元经济构造和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属性,利用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更能阐释教育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一挑选假讲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 斯宾塞和罗伯特 索洛提出挑选假设理论。 挑选理论也叫做文凭理
7、论,是帮助雇主辨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挑选假设理论以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雇主是信息劣势方,求职者则为信息优势方。 雇主总是希望从诸多的求职者中雇佣到有能力的人才,但雇主并不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只能通过教育程度、 个人经历、婚姻状况等 信号 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和个人属性。雇员受教育程度是向厂商显示其个人能力的最为重要的信号。 一般来讲,能力较低的劳动者只能接受更低水平的教育,能力较高的劳动者才能接受更高层次水平的教育。 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也应该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更高层次水平的薪酬。因而,雇主能够凭借教育文凭信号了解到求职者
8、的能力,进而给予恰当的工资水平。 尽管挑选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都以为求职者教育水平与工资高低呈正比关系,但两者也存在着分歧。人力资本理论以为教育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资水平也应该相应提高。 挑选理论则以为教育作为一种信号只是反映了劳动者的能力高低,但没有提高劳动者的认知技能,没有改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多林格尔和皮奥里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也被称为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该理论以为劳动力市场分为不同层次,劳动者工资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一般来讲,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不仅能获取高报酬,还具有工作条件好、就业
9、稳定、职业有保障、晋升有时机等特点;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不仅薪酬待遇差,还具有就业不稳定、条件低劣、晋升时机少的特点。教育是将劳动者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 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被以为能力较强、培训潜力较大,因而应该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则被以为能力较低、培训潜力也较低,只能占据次要劳动力市场。 两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劳动者很少互相流动,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低端劳动者很难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同时,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在不同层次市场中也不一样,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工资正相关,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
10、者工资水平也越高;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是负相关关系,即教育程度水平的越高,并没有带来劳动者工资水平的相应上升。 三社会化理论 鲍尔斯和金迪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的社会化理论以为,不同社会背景的公民由于遭到不同教育培养出的个性特征也不同,不同个性特征的劳动者适应的职业岗位也不同。 劳动者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本身的个性特征,教育则是培养劳动者这些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当代社会教育体系对不同社会阶层出身的学生进行了不平等教育,培养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劳动者不同的个性特征适应了当代社会经济构造不同需要,进而保证了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转。一般来讲,富有阶层的子女有
11、更多时机进入一流学校接受教育,养成了自尊自强和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个性特征,在毕业以后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而贫困家庭子女往往在条件较差的学校接受教育,养成了遵守纪律、盲目服从的个性,毕业以后只能进入低等职业工作岗位。 因而,教育改革和教育扩展不仅不能改变经济的不平等构造,还可能会再生出不平等的生产关系。 三、 教育影响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机制 一理论模型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价格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同样,工资水平的高低也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分配比例则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曲线和供应曲线的位置和形状。 劳动的需求曲线由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表示,一般向右下方倾斜,其形状与位置与劳
12、动者人均资本存量和边际生产力相关。 劳动力供应曲线一般向右上方倾斜,其形状与位置主要取决于就业压力和工会的讨价还价能力。 如此图 1 所示:Sa和 Da分别表示劳动供应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W0和 L0分别表示初始的平衡工资和平衡就业量。克拉克的要素收入分配理论表示清楚,要素收入报酬是根据边际生产力进行分配。 因而,厂商收人为 OR0E0L0围成的面积即劳动需求曲线下面的面积,华而不实,工资部分为OW0E0L0围成的面积,利润部分为近似三角形 W0R0E0的面积,劳动收入占比则为 OW0E0L0面积/OR0E0I0面积。当劳动需求曲线平移时,劳动收入占比保持不变。 但是,假如劳动需求曲线斜率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