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塑料的危害和预防路径,土壤污染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土壤微塑料的危害和预防路径,土壤污染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微塑料的危害和预防路径,土壤污染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土壤微塑料的危害和预防路径,土壤污染论文摘 要: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的污染物已遍布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角落,但当前对微塑料的研究多集中于海洋领域,对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综述国内外不同地区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总结了微塑料的来源,分析了土壤中微塑料的危害,并提出一些防治土壤微塑料措施,最后瞻望了土壤中微塑料的将来研究方向。 本文关键词语: 土壤微塑料; 来源; 危害; 防治措施; Abstract: As a new kind of pollutants, microplastics, have been found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 r
2、esearch of microplastics i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the ocean, and research of soil microplastic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abundance of soil microplastics in different areas at home and abroad was summarized, the sources of soil microplastics were induced, the harmfulness of soil microplastics wa
3、s analyzed, and some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soil microplastics were put forward, finally,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soil microplastics were prospected. Keyword: Soil microplastics; Source; Harm; Control measures; 0 、引言 微塑料通常是指粒径 5 mm的塑料碎片或微粒,包括生产经过直接制成的微米级初生微塑料如防晒霜、洗面奶、指甲油及牙膏等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塑料微珠和大块
4、塑料在长期紫外线照射、风化、物理磨损、生物作用等外界作用下老化产生的次生微塑料1。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均对微塑料的最终产生有重要奉献。工业合成材料的打磨,农业地膜降解,汽车轮胎磨损,生活中使用的气球、塑料瓶、塑料涂料、香烟滤嘴、棉签、零食包装袋及洗衣废水等均是次级微塑料的重要来源。时代的发展使得塑料产品无处不在,微塑料也因而遍布全球,在海洋、淡水、土壤及大气环境中均检测到大量的微塑料,甚至在地球两极也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当前对微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领域,土壤中微塑料污染问题相对遭到忽视2。然而每年进入土壤环境中的微塑料含量比海洋环境高423倍。土壤中微塑料具有粒径小、比外表积大、
5、数量多、不溶、易迁移、难以降解高达数百年至数千年、分布广等特性3,4,对土壤环境产生长期的生态危害,甚至可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因而必须引起关注。 1、 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及其来源 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微塑料可通过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和地表灌溉、市政污泥与有机肥施用及农业地膜残留等多种方式进入土壤5,进而提高了土壤中微塑料的含量。土壤中微塑料来源按其产生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原位输入型与外源输入型3。不同地区土壤中微塑料的含量具有较大的差异,详见表1。 表1 不同地区土壤微塑料的含量 1.1、 原位输入型 原位输入型微塑料主要指在土壤中的农用地膜等塑料残存余留物在风化
6、、破碎后构成的细小碎片化塑料颗粒,为次生微塑料。中国是农用地膜使用使用量 145万t/a大国,使用量高占全球90%而回收率低 60%,使得原位输入型微塑料成为农业土壤微塑料的一个重要来源。 1.2 、外源输入型 人类活动产生的微塑料由大气沉降、地表径流和地表灌溉、市政污泥及有机肥施用等外界方式进入并滞留于土壤中,即构成所谓的外源输入型微塑料。外源输入型微塑料包括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微塑料大气沉降的方式包括干沉降如降尘等和湿沉降如雨、雪等,大气沉降也是土壤微塑料的一个不可忽视来源,DRIS R等14估计大气沉降对巴黎城区的人造纤维微塑料奉献量 3 t/a。地表水携带的微塑料通过径流、灌溉等方
7、式进入土壤环境,也是土壤微塑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国内外地表水中均检测出较高含量的微塑料见表2。近些年来,市政污泥农业土地利用是一种遭到鼓励的污泥资源化处置方式。但当前对污泥中微塑料的含量缺乏指标要求,而常规的污泥处理方式方法对微塑料也难以实现有效去除,最终导致大量污泥微塑料约占污水中的90%转移至土壤中。据报道,污泥农用在欧洲、北美地区对土壤微塑料的奉献率分别为4.430万t/a,6.343万t/a15。污泥堆肥作为土地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对土壤微塑料含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奉献,污泥堆肥在欧盟国家对土壤微塑料的奉献率约达40万t/a10。有机肥也是近些年遭到提倡的一种农业施用肥料,当前对有机肥中粒
8、径 0.5 mm的微塑料含量鲜有报道,但有机肥中粒径 0.5 mm的塑料碎片质量分数甚至高达1 200 mg/kg16。除此之外,鸟类等迁徙动物在摄入微塑料后可以引起土壤微塑料的长距离运输和转移。 表2 不同地区地表水微塑料的含量 2 、土壤微塑料的危害 2.1 、污染土壤 微塑料通过本身携带污染物或吸附污染物的方式导致土壤被污染,进而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危害。一些微塑料本身添加或含有邻苯二甲酸盐、多溴联苯醚PBDEs、双酚-A与着色用的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在遭到含氧量、温度、紫外线UV辐射、p H值及可溶性有机质等条件变化的影响,会向环境中释放,并在淋溶作用下进至土壤中,另外某些微塑
9、料在本身降解经过中也会向土壤释放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最终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土壤物质循环并威胁土壤生态系统平衡。 土壤中的微塑料能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方式吸附有机污染物,并可能进一步聚集成有机污染球体。物理吸附主要是由于微塑料的比外表积较大,范德华力的作用使土壤微塑料外表能够直接吸附或通过高分子聚合物孔隙填充的方式吸附有机污染物;化学吸附则主要是由于微塑料与有机污染物2者具有类似的疏水性,因而存在分配平衡。HVFFER T等20通过研究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酰胺PA等微塑料对芳香族与脂肪族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发现,外表吸附是PS,PVC及PA对有机污染物
10、的主要吸附方式,而分配平衡是PE对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吸附方式,且有机污染物的疏水性是影响微塑料吸附作用的主导因素。实际上,微塑料能够吸附PBDEs、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杀虫剂等多种疏水性有机污染物HOCs。 土壤微塑料可通过直接吸附、Fe-Mn氧化物吸附或构成共沉淀、络合作用等方式吸附重金属。HODSON M E等21研究发现,高密度聚乙烯HDPE在有机质含量愈加丰富的农林用地土壤中对Zn2+具有更强的吸附作用。微塑料的老化会加强其对重金属的固定作用,NICOLE B等22通过2 000 h的人工柱渗滤老化热氧化和光氧化实验,发现PS,PVC及HDPE等微塑料的老化可明显加
11、强其对Zn,Cu等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同时还降低了其对重金属的解吸与释放效果。除此之外,微塑料外外表在被吸附土壤环境中的官能团包裹后,其吸附重金属的能力也会遭到影响,KIM D等23通过被土壤官能团包裹的PS吸附重金属Ni的研究发现,土壤官能团能够通过改变PS与重金属外表的疏水性而影响前者对后者的吸附能力。 微塑料还能通过吸附点位吸附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并进一步导致生物膜的构成,因而土壤微塑料极可能成为潜在致病菌和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载体,这些微生物会随着土壤微塑料的迁移而扩散,然后改变其他生态系统的群落构造和功能,最终毁坏土壤生态系统。 2.2、 危害土壤生物 微塑料对土壤动植物、微生物均能产生
12、较大的危害作用。一方面,微塑料会影响土壤动物的摄食,如凋落物在混杂微塑料中可影响蚯蚓对其的适口性24。另一方面,土壤动物在摄食微塑料后会对其本身造成损害,并可使微塑料沿食物链进一步传递和积累,ZHU B K等25研究表示清楚低浓度纳米塑料急性饮食可提升蠕虫Enchytraeus crypticus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并提高其繁衍率,而伴随纳米塑料的暴露浓度升高,其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繁衍率均呈下降趋势;ZHU D等26则发现干土质量分数为1 g/kg的PVC颗粒80250 m暴露28 d能够明显影响跳虫Folsomia candida的肠道菌群,并降低该跳虫的成长率及繁衍率;低浓度的微塑料对蚯蚓的
13、影响一般较小,但高浓度微塑料就会对蚯蚓的生长产生危害,质量分数为28%及45%的PE ( 150 m即对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 L.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质量分数为60%的PE( 150 m则会使其生长率降低为负值且死亡率到达最高值27,28,而当PE (2501000 m质量分数 125 mg/kg时则会损伤陆生蚯蚓E.Andrei的组织29;当PS(58 m质量分数 0.5%时对蚯蚓E.Foetida的丰度影响不大,当其质量分数到达1%与2%时则对蚯蚓的生长产生明显抑制30;摄食及外表附着微塑料的蚯蚓在其本身活动经过中会随着排泄及其遗体残骸进一步扩散至其他区域及深层土壤
14、环境中,使微塑料的危害也扩大化。除此之外,土壤微塑料还可能对土壤孔隙构成封堵并由此干扰土壤中的中型动物的生命活动。 土壤微塑料可通过影响土壤物质循环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而粒径较小的微塑料在被植物吸收后则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李连祯等31研究发现生菜能够吸收PS(200 nm并由其根部运输至茎叶。刘蓥蓥等32则发现高浓度的PE(0.0230.038 mm能够明显降低绿豆幼苗根和芽的长度、含水率及幼苗重量包括鲜重和干重。连加攀等33也发现微塑料能够抑制小麦种子的发芽抑制率在2.86%20%。廖苑辰等34研究还发现PS(5 m可损害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系统,降低淀粉酶活性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并以为PS
15、暴露可能还对小麦存在氧化应激毒害。除此之外,陈熹等35发现土壤中积累的微塑料还会影响小麦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使得小麦对N的利用率下降,最终造成小麦的籽粒不够饱满。植物作为初级生产者,在吸收微塑料后通过消费者在食物链的传递可产生进一步的积累和危害,而生菜、绿豆、小麦等农作物则能直接对人类健康产生较大的食用风险。 微塑料通过本身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吸附病原菌及携带有毒污染物到土壤环境后,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的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都会产生影响,由此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新城代谢功能和生物活性,最终对其数量、多样性及群落构造构成严重威胁5。除此之外,PS还能在静电作用下吸附于硝化细菌及藻类等的外表,对空气流动与
16、光照构成阻碍,进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36。 2.3、 影响地下水 土壤中的微塑料可在土壤-地下水间发生垂直迁移,进而造成地下水的微塑料污染。研究表示清楚,随着p H值升高、溶解性有机质DOM增加、孔隙水流速增大、植物根系发育以及土壤动物如蚯蚓、跳虫、螨虫等4运动与摄食行为的加剧,微塑料在土壤 地下水间的迁移能力随之加强;而随着离子强度增大、高价阳离子Ca2+,Mg2+,Al3+等含量增加、Fe/Al氧化物含量升高、介质粒径减小、介质粗糙度变大及饱和度变小等因素的变化,微塑料在土壤-地下水间的迁移能力也随之降低3。一方面,微塑料在进入地下水后直接影响了人们的饮水安全;另一方面,地下水中的微
17、塑料可被动物摄取,分解成足够小的微塑料还能被植物吸收,最终通过食物链的传播对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3 、土壤微塑料的防治措施 3.1 、塑料垃圾回收 塑料垃圾是土壤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处置不合理将导致土壤中塑料含量的增加。当前塑料垃圾主要采取集中填埋的处置方式,不仅降解慢、降解率低,还容易构成微塑料和释放有害物质并进入土壤和水体包括地下水。为避免这些不合理处置导致的土壤微塑料积累问题,发展塑料垃圾的回收技术,通过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对塑料的回收再利用,同时减少塑料产品和塑料垃圾的产量,是将来土壤微塑料防治的一种必要方式方法和手段。实际上,欧盟2021年的限塑方案已提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对所有塑
18、料包装的回收,且停止咖啡杯等一次性塑料的使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英国Ellen Mac Arthur Foundation基金会也倡导塑料包装由一次性使用至可重复使用的转变。 3.2、 源头控制 在源头上消除或减少微塑料的产生是控制土壤微塑料污染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一方面,源头控制可通过原材料替代、避免进一步构成微塑料及源头截留等方式实现,华而不实原材料替代包括非塑料材料替代如纺织工业的施胶剂采用改进大豆蛋白替代聚丙烯醇PVA和可降解材料替代如工业化聚乳酸PLA用于制作包装材料、微珠、非织造物及纤维等,水溶性PVA薄膜用作包装材料;避免进一步构成微塑料是指在大塑料相对微塑料更容易处理发展构成
19、微塑料之前就将其降解,如将大塑料集中催化降解、热降解、生物降解等;源头截留可利用污水处理厂等实现如通过溶气浮选、分滤、膜生物反响器MBR及快速砂滤等方式可截留95%以上的微塑料。另一方面,施行源头控制要通过立法实现,确立各级部门在塑料的生产、经营、使用、处理处置方面的责任,并建立企业或个人在以上各环节违法的惩罚细则,根据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确定税收政策。实际上,很多欧美发达国家都已制定施行微塑料源头控制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 2021年无微珠水域法案 、加拿大的(化装品塑料微珠管理办法2021年、肯尼亚 禁塑令 2021年等。除此之外,为配合立法还应当加快建设相应标准体系,如对个人护理用品中的塑料
20、微粒进行限制等。 3.3 、污染治理 当前对土壤中微塑料污染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处理方面。有研究表示清楚37,38,腊虫的肠道菌可降解PE,而粉虫的肠道可分离得到降解PS的微杆菌,并可在1224 h内将PS完全矿化。YOSHIDA S等39研究发现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细菌可在30下6周内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完全降解。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40也发现了塔宾曲霉菌,在该真菌的作用下2周内即表现出对聚氨酯PU的降解效果,2个月内对培养基上的PU聚合物基本降解完全。除微生物处理外,土壤微塑料还可通过酶来实现快速和高效降解,如使用漆酶降解微塑料。除此之外,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