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德语及物性比较探讨,德语论文.docx
《汉语和德语及物性比较探讨,德语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和德语及物性比较探讨,德语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汉语和德语及物性比较探讨,德语论文摘 要: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汉德及物性进行比照。比照发现,汉德在典型及物性构建上具有类似性,这具体表现出出汉德在识解世界经历体验方面的共通性;从语序、被动义、复合语义角色维度看,汉德及物性构建又具体表现出出明显的差异性。从语言层面,构建方式的不同可归因于汉德及物性语义角色实现方式的差异性;从思维层面,这具体表现出出德语民族重本体与逻辑的思维倾向,而汉语民族不重本体而重类比的思维倾向。 本文关键词语 : 汉德及物性;语义角色:具体表现出形式;差异性;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Functiona
2、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contrasts transitivity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ypical transitivity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which reflects the commonality of Chinese and German in construing world experience;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
3、ive of word order, passive meaning and compound semantic role, they show obvious differences. I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ransitivity semantic roles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it shows that the German n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4、 ontology and logic, while the Chinese na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analogy instead of ontology. Keyword: transitivity in Chinese and German; semantic roles; realization; differences; 1、 引言 及物性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理论视角及研究目的的不同,各学派对其内涵阐释并不一样。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及物性视为一个含有不同语义配置构造的系统网络,用于具体表现出语言的概念元功能(Halliday 1994/200
5、0)。作为具体表现出概念功能的主要语法资源,及物性已在多种语言中被较深切进入地讨论(Caffarel et al. 2004)。程琪龙(1994)、何伟等(2021)等都对汉语及物性系统做了深切进入描绘叙述;Steiner和Teich(2004)等详述德语的及物性系统。但从比照角度,汉德的及物性描绘叙述都是建立在以英语为参照的基础上,而鲜有两种语言的直接比照。要更深切进入了解汉德语言的特点,则需要对它们进行直接比照。本文通过直接比照汉德语言的及物性,以期对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差异性,有较深切进入了解。 2、 系统功能及物性理论框架 关于经历体验,系统功能语言学以为人们最深入的印象是它包含一系
6、列的事件,如发生、出现、感悟等,而怎样将这一系列事件区分开来,分类整理,赋予秩序,则需要一种语法资源,即及物性(Halliday, Matthiessen 1999:1)。及物性“将世界经历体验识解为一组能够操作的经过类型 (Halliday 1994/2000:106),即及物性是一个包含不同经过类型的系统。一个经过类型的基本语义配置构造包括经过、介入者与环境成分,华而不实经过与介入者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语义成分。在详细的小句经过类型划分上,由于经过类型的特征边界不清楚明晰,也经常出现难于确定的情形(Gwilliams, Fontaine 2021:6)。正如Halliday和Matthiess
7、en(1999:549)所指出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决定不能只要单一的、确定的经历体验建构,而要用一种不确定的目光看待事物,不确定性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由于视角的不同,以及语言本身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没有一种划分是十全十美的。在大量语料分析的基础上,何伟等(2021)融合先前的研究,将经历体验意义描绘叙述为7种经过,包括动作、心理、关系、沟通、行为、存在和气象经过。在这里及物性系统中,每种经过类型的语义精致细密度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突出每种经过类型内部、类型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在处理类型划分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上向前推进了一步。本文以此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根据,对汉德的典型及物性加以比照。 3、
8、 汉德典型及物性比照 3.1、 汉德及物性语义配置构造的类似处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汉德两种语言的及物性系统都包括动作、心理、关系、沟通、行为、存在和气象经过。每种典型及物性经过在语义配置构造上具有类似性,如以下例句所示1。 Ich ?ffnete die kleine Tasche. Sie liebte ihn nicht. Ich habe ein Lexikon. 例至例是德语语篇中的普通小句,相对应的汉语译文也是汉语常见小句。例中的德语小句及对译的汉语小句,都是各自语言中表示典型动作经过的小句,表示出做某事的意义,其语义配置构造为“施事+经过+受事 。例为典型心理经过,详细属于心理经
9、过的中的情感经过,其典型的语义配置构造为“情感表现者+经过+现象 。同样,汉德在意愿经过、感悟经过、认知经过也有着一样的语义配置构造。关系经过指涉两者之间的关系,例为典型拥有关系经过小句,汉德有着同样的语义配置构造“拥有者+经过+拥有物 。在典型的辨别关系与归属关系经过上,汉德也具有类似的语义配置构造。能够看出,汉德在典型的经过类型表示出上具有类似性2。及物性是人类对世界基本经历体验的反映,汉德及物性中的共性具体表现出出汉德民族思维的类似性,反映出汉德民族在认知识解方式上具有共通性。这也是有着不同语言的人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前提。 3.2、 汉德及物性语义配置构造的不同处 “语言间的类似性
10、是人类语言的本质,而语言间的差异性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 (王文斌 2021:4)比照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更是为了明确其特殊性。从语序、被动义、复合语义角色维度看,汉德及物性就显示出不同的构建方式。 从语序的维度,改变语序对德语及物性经过类型与语义配置构造几乎没有影响,而对汉语有较明显影响。上述德语小句改变语序,只能改变其主述位构造或者语气类型,而不能改变小句的及物性。如例能够转变语序为Die kleine Tasche ?ffnete ich或是?ffnete ich die kleine Tasche, 小句的主述位成分发生改变,主位由原来的ich变为die kleine T
11、asche或是?ffnete; 动词?ffnete放在句首时,小句的语气也由原来的陈述语气变为是非疑问语气;但小句的及物性经过类型与语义配置构造没有发生改变,仍为表“施事+经过+受事 的动作经过。而且改变语序也不改变语义配置构造中成分的顺序,由于德语小句中各个成分有格的区分,格位与句法成分有较一致的对应关系,改变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并不影响其格位,也就不能影响其句法功能,相应的语义配置构造也不会发生改变。与德语类似,汉语也经常出于语篇功能或人际功能的考虑而改变语序,同时不改变小句的及物性经过类型和语义配置构造,但有时成分顺序会发生改变。如例的汉语小句能够改为“这个小手提包被我打开了 ,小句语义由主
12、动变为被动,语义配置构造的顺序变为“受事+施事+经过 。汉语小句成分没有格位与句法功能的对应关系,语序是表示出语法功能及语义的重要手段,改变语序会对成分的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小句的语义构造。有些汉语小句的经过类型受语序的制约,改变语序可以改变经过类型。如典型的存在经过小句“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当变为“一本书放在桌子上 时,其存在意义减弱了,而关系意义加强了,可视其为位置关系经过,语义配置构造为“载体+经过+位置 。 从被动义表示出维度,汉德介入者角色的隐现都受语用因素的制约,但德语同时有明显受语法制约的倾向,而汉语更多地受语用制约,如例和。 Die Tasse zerbrach. Vom
13、 Computer wird viel gesprochen. 例中的德语小句及相对应汉语小句,在形式上与单介入者的施事动作经过一样,但具体表现出被动义,形式上隐含施动者。不同在于,汉语小句的施事者能够在一定语境下在形式上补出,而德语小句不能。例中的德语小句具体表现出的是一种作格构造,从类型学视角,作格构造表示出的事件性有所降低,施事角色遭到遏制(Lekakou 2005)。作格构造是相对于主被动构造而言,其具有主动构造的特征也有被动构造的特征,是建立在主被动有明确的构造区分的基础上。汉语的主动与被动义没有形式上的严格区分,是汉语的常态,在一定语境下也都能够补出施事者。汉语中被动义的表示出不仅
14、仅局限于动作经过,可以表示心理经过与沟通经过。如小句“还有一些好消息没有被讲出来 表示出沟通经过。例中的“被 字在一定语境下都可省略,同时可以由“被 字引出介入者。而德语更多受语法的制约,如例所示的沟通经过小句,表主动态时,主语介入者都是不定指的man, 变为被动态后被称为无人称被动态,即介入者man不能在形式上显示出来。从对应译文中可以看到,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被动构造。能够看出,德语在词汇语法层构成一种固定的语法手段表示出被动义,与主动义在形式上做出明确的区分(Steiner, Teich 2004:165)。在表被动义的语义配置构造中,介入者成分的隐现不仅遭到语用因素的影响,更是遭到语法因素
15、的制约。汉语被动义的表示出并没有像德语一样语法化,与主动义的表示出在形式上没有严格的区分,介入者成分的出现与否更主要受语境语用因素的影响。 从复合语义角色的维度,汉德复合角色的不同主要具体表现出在其实现方式上。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性,通常会出现语义模棱两可的情形,进而导致介入者角色的难以确定。对此,Fawcett(1980)提出复合介入者角色概念,其兼有两个介入者角色的功能。汉德及物性语义配置构造中都存在复合介入者角色,但都有一类特殊的复合介入者角色,由一个介入者与经过复合而成,如例和。 煤的种类很多。 Ich friere. 例小句表示出归属关系经过,“煤的种类 为“载体 ,“很多 为“经过+
16、属性 。也就是讲,“很多 是一个复合语义成分,一方面表示出小句经过,另一方面具体表现出载体的属性。例也表示出归属关系经过,语义配置构造中,friere为“经过+属性 。但两个小句中的复合语义成分在实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汉语由性质词组具体表现出,而德语由动词具体表现出。两者的差异是基于这样的语言事实:汉语中,非动词成分做小句谓体是常态,德语小句的经过成分只能由动词填充。 4、 汉德及物性语义角色的具体表现出方式比照 从语序、被动义以及复合语义角色维度,汉德及物性显示出不同的构建方式。对这些差异性进行阐释,则需要进一步深切进入到汉德及物性语义配置构造的具体表现出方式层面。系统功能语言学以为,小句的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