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翻译学范式的基础理论,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杂性翻译学范式的基础理论,应用语言学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复杂性翻译学范式的基础理论,应用语言学论文 翻译学发展至今已面临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这将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变革,是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革命,它将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翻译学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并引导我们面向将来做认真的思考。曾在 1994-1998 年这四年中担任国际社会学会主席的伊曼努尔 沃勒斯坦写过一本书叫(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他在著作中批判了以确定性为基础的当代知识体系,指出: 作为当代性的基本先决条件,对于确定性的信念是令人蒙蔽的,为害不浅的。当代科学,即笛卡尔-牛顿的科学一向建立在对确定性的肯定上面。其根本性预设为: 有一些支配一切自然现象的客观普遍法则存在,科学探寻求索能够
2、搞清这些法则,而且一旦认识这种法则,我们就能从任何一组初始条件出发,完美地推演出后继的和先前的状态。 沃勒斯坦,2002:203 我们的近当代科学就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我们的译学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谓 法则 就是语言规则, 先前状态 就是原文, 后继状态 就是译文。我们只要遵守语言规则,正确运用那些现成的翻译技巧就能够进行 忠实 的再现或 等值 的转换。在这样的运作中,主体因素、社会文化和环境条件等都被消除了,这种科学被称为简单性科学。它是一种以确定性为基础,以普适性原则为指导,以分解和复原为方式方法的研究方式。在解构主义运动中,这种观念遭到冲击,或者讲被有效颠覆,如确定性被不确定
3、性所替代,一元性被多元性所替换,普适性让位给了地方性。在当代性科学中的理性齐一的主体变成了差异性的个体主体,社会文化与环境因素也被纳入考虑的范围。翻译学也从此突破了构造主义范式而走向解构主义范式,但是解构主义只是从表层构造中反映出的问题揭示了当代主义的不合理性,没有深切进入到人们的思维和意识的层次,以及从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改变人们看问题的方式,只是对当代性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入手批判,还很缺乏系统性的批驳,更缺乏建构性的思想,所以解构主义思潮仅仅经过十多年的兴盛就式微了,真是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但是,解构主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由于它终结了一个旧的乐章,固然它没有开启一个新的乐章,但起到
4、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那么这个新的乐章应该是什么呢? 这就是复杂性科学,即从当代性的简单性走向后当代的复杂性。沃勒斯坦在上述那本书中屡次提到复杂性科学,并把它称为 21 世纪的科学。这种科学是一个全新的范式,在很多重要方面都与简单性科学有所不同,它是以不确定性为先决条件的。他指出: 不确定性是巧妙无比的, 假如一切事物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将来就向创造力敞开了大门,这不仅向人文创造力,而且还有全部自然的创造力。 假如 一切行动都落入业已注定确实定性内,我们就会无所顾忌地沉醉于各种激情和各种利己主义, 会是道德的死亡。 沃勒斯坦,2002: 4 显然,他的话不是危言耸听,当代性在带来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5、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两次世界性战争的灾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泛滥、生态环境的毁坏。企业家们为了使其成本外在化,以致于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低下等等,这不正是 道德的死亡 吗? 复杂性科学在很多重要方面不同于简单性科学,沃勒斯坦指出: 复杂性科学在各个重要方面与牛顿科学很不一样: 诸如,否认可预见性的内在可能性; 以为诸体系远离平衡状态,尤其不可避免的分岔系属正常; 成认时间之矢的中心地位。但是,与我们如今的讨论可能最有关联的是强调自然进程的自建创造力,人与自然的不可区别性,以及进而断言科学是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那种追求基本的永远恒久真理的无根据的学术活动的概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有了
6、一个可发现的真实世界的观念,但是,由于将来尚有待创造,如今谈不上对将来世界的种种发现,即便将来遭到过去的限制,但将来却不囿于如今。 沃勒斯坦,2002: 90从上述阐述中,我们能够看到,复杂性科学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即不再是主 - 客二元分割和对立的世界观,而是把人和世界视作没有区别的整体主义世界观,也就是 人和自然的不可区别性 . 这种把世界看成人的 肉身 ,而人又成了世界的一部分的观点将引起认识论观念的彻底变化。感性问题,这一在简单性当代科学中被排斥出去的内容势必重新登场,而且成为重要角色,成为认识的来源。人们的认识必将成为具身性的 embod-ied 认识。下面本文主要从认识观的变化和具身
7、性认知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它们成为复杂性翻译学范式的基底。 一、从主-客分离式的认识观走向人-世界的整体主义认识观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 全部哲学,十分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乃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1972: 219 实际上这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不同的选择方式反映着人们看问题的方式和世界观,它还区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们能够从西方哲学史中看出一种是从笛卡尔开场到黑格尔的主-客二分式的认识论观,一种是从狄尔泰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人-世界的整体主义认识观。 当代性科学以确定性为前提是源自主-客二分的看问题方式,这种方式割断了人类发展的
8、历史,只是用人类发展的最高层次,即心灵与精神层次来与世界对话,忘记了费尔巴哈的一句名言, 当人刚刚脱离自然界的时候,他也只是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恩格斯,1972: 233 在简单性科学中,所谓的 人 ,并非是真实的人,而是一个虚构的人。这一点正如复杂性思想家埃德加 莫兰所指出的, 一个构造主义的或阿尔都塞式的论断能够符合逻辑地到达这个结论: 人是不存在的,这个概念牵涉一个虚构、一个魑魅和一个常识中的幻影。这个结论根据其前提是和谐一致的,但在下述意义上是荒唐的,由于排除了使它能够设想人的事实材料和有关观念,它得出了人的不存在 . 陈一壮,2007: 10 那么
9、,在简单性科学中的 人 又是指什么呢? 它指的是 我思故我在 中的 思 ,即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这是典型身心分离的二元论观点,它将承载心灵的肉身与之分开并将肉身排除在外,忘记了人的心灵、意识是随着人的整体共同发展和进化而来的,人的大脑并非是上帝额外赐予人类的。人的内在世界的发展是在自然的外在世界内进行的。德国哲学家布鲁诺 伏格曼指出: 人类就交织在生命的进化和发展经过之中。在这条进化链中,人是与整个进化之链前后相连的一环。 人所以为人,要归功于过去的很多世代,亦即过去的全部生命。 伏格曼,2001: 14 莫兰也讲: 原人进化经过不能仅仅被设想为生物进化经过,或仅仅仅是精神进化经过,或仅仅仅是
10、社会进化经过,而应当被设想为是遗传、环境、大脑、社会和文化互相干涉产生的多方面的形态发展经过。 埃德加 莫兰,1999:43 所以,身与心是不可能分离开来的,身体是人的 的衔接与连贯,在讨论文化时忘掉了文化因平素常隐藏在词语和语篇之中,脱离文本去谈文化,在强调文本时,作者就必须 死去 ,在强调读者时,文本都显得多余,如此等等。这些显然都是受简单性思想的影响,缺乏整体主义看问题的方式。 复杂性科学强调人既在自然之中又在自然之外的特点,但人和世界又不可分割,人的进化与发展是在自然进化经过中完成的,所以人构成了特别复杂的特征。莫兰曾指出, 人的多方面构成使他内含了大脑-精神-文化的互相作用的圆环,理
11、性-感情-欲望的互相作用的圆环,个人-社会-族类的互相作用的圆环。人类具有共同的统一本质,但在自然形态上,十分是在文化形态上又是多样的。人的可塑性还使每个人包含着多重潜藏的可能性格,使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可构成不同的心理性格或扮演不同角色 . 陈一壮,2007: 100-101我们国家老一辈哲学家张世英曾把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与人-世界的整体主义认识方式做过比照。 张世英,2004: 23-26 他以为主客二分认识方式有如下三个特点: 1 具有外在性,即人与世界相互分离,各自独立,人只是世界的旁观者; 2 具体表现出人类中心思想,主张主体是主人,客体服务于人,听命于人,所谓 人为万物之灵 、 万
12、物皆备于我 3 认识功能是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这种认识不仅排除了人的各种感性认识,也抹煞了人的情感和欲望、主观目的和道德伦理等等,使人成为理性的存在而没有非理性的任何特征。与此相反,人-世界整体主义的认识方式有不同的特征: 1 人与世界的内在性关系,即人融于世界之中,是它的一部分,尽管人并非与世界同时构成,但只要有了人,世界才有了意义,它们是相互互相规定和互相构建的关系; 2 人与世界的非对象的关系,即人不再是世界的主人,世界也不再是人能够任意处置的对象; 3 人与世界万物的相融一样。这就是前面所阐述的,在宇宙进化的四个层次中,固然人作为精神层次具有最高位置,但它下面的各个层次的范畴和
13、属性特征无一不能够在人的身上找到,人不是超越它们而独立存在的。正如莫兰所讲: 这个复杂经过向我们表示清楚人类的产生不仅仅是本身因素与环境因素互相适应的产物,而且是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互相作用和结合的结果。 陈一壮,2007: 96身与心的弥合也必然导致人与世界的弥合,由于身体是内部承载心灵而对外部世界开放和沟通的中介。这样,传统的认识观就变成了具身性认识。 这种具身性认识是把存在论与认识论结合的结果,即从事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因而也被卷入认识之中,人既是认识者也是被认识者,既是主动者又是被动者。身心的弥合,必然导致具身性的认知。 二、具身性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
14、是对标准认知理论的挑战 具身性认知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才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在它之前流行的认知理论如今称为标准认知理论,它也是只要几十年历史的学科,是上个世纪中期才刚刚开场的,如今具身对标准认知又发起了挑战。我们都知道对认识的研究历来就是特别困难的,由于它想要解决 我们知道怎样知道 的问题。一般讲来,研究知道什么不一定是困难的,难的是我们想要知道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由于这必然牵涉我们大脑的组织构造、工作机制、运行轨迹等等,而这一切又须利用大脑的活动去了解 知道 . 一旦认识者同时又成为被认识者必将造成难以超越本身的困难。标准认知科学没有碰到这样的困难,由于它正如 1980 年版美国百科全书
15、所讲的,是 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经过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经过,这个经过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构成和创造性的科学 .由此能够看出,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限定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并把大脑看成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为人与计算机在功能构造和信息加工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例如,它们都牵涉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存储和提取,信息加工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等等。所以这种研究基本上是以两者的比拟与模拟来研究人的认知经过的。这样的研究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人脑在人的身体中,而人的身体又在世界中,它不是一个悬浮和孤立的构造,身体是外界一切信息的来源,它与大脑互相作用
16、并交换信息。上述的标准认知理论给人感觉是大脑只是一个被动加工器,而且一切活动只是心理活动而与物理活动无关。范 盖尔德曾给标准认知作过如下描绘叙述,他讲, 由于认知系统只在符号表征中运行,因而人类身体和物理环境能够抛开不予考虑,人们有可能将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其功能不过是把输入表征转化为输出表征的、自主的、无身的、无世界的东西进行研究 . 劳伦斯 夏皮罗,2020: 139 具身性认知是把身体提高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它成了人始终不可或缺的成分。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把身体的概念摆在了特别突出的位置,他指出,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能够看做心理 - 物理事件或事态,其核心内容是给人类经历体验的东西确立和赋予意
17、义,而意义的实现给心理-物理的性质提供了最终意义和价值 . 汪堂家,2020: 276 这里所谓的心理-物理就是指身心的合二为一的整体,也就是讲,我们的认知是以身体为中介的,它一方面承载心灵,另一方面又以物理形式置于世界,构成心理 - 物理的认识方式。 所以杜威讲: 事实是,经历体验的器官,即身体、神经系统、双手和双眼、肌肉和感官是我们接近非人的世界的手段。 汪堂家,2020: 277 杜威的哲学属于经历体验自然主义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经历体验是人类事务的唯一材料,由于人的意识并不与世间事物直接打交道,而是通过身体的各种器官与它们打交道,只要身体才一方面与事物相通,另一方面又与意识相通,是人与
18、外部世界沟通的中介,否则我们的意识无法同外部世界建立连接。同时,身体也不仅仅仅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能主动影响经历体验对象的施动者,经历体验中的人的因素是通过身体来赋予和实现的。我们知道人们的意识也往往需要经历体验的验证和证实。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当我们产生了虚假的意识时,如做梦,或我们听到一个难以置信的好 坏 消息,为了证实它能否是经历体验世界中真实的事情,我们经常会掐一下大腿,看能否有疼痛感。这就是用身体的感觉来验证意识中的事情最为常见的情况。这讲明身体与意识的关系是特别密切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具身性认知被提到认知科学中来,并构成对标准认知的新的挑战。 哲学家安迪 克拉克也是一位具身性
19、认知方面的先导者,他以为这种认知具有六种属性,华而不实心思想是讲身体并不是大脑的纯粹容器,或者讲得好一些是脑活动的奉献者,事实上应该把身体看作在产生认知时的脑的伙伴。身体融合了被动的动力学,组织了信息,并决定了有助于创造知觉体验的独特的感官特征。身体和脑对它们之间的认知劳动进行了分工,分担了单凭自个无法完成的经过。 劳伦斯 夏皮罗,2020: 73 而法国认知科学家瓦雷拉,加拿大哲学家、心智科学家汤普森以及美国心理学家罗施,三人在1991 年合著了(具身心智: 认知科学和人类经历体验 The Embodied Mind: Cognitive Scienceand Human Experienc
20、e 一书,这部著作被以为是具身性认知的奠基之作。他们先从具身行动的概念入手进行讲明,指出 使用具身这个词,我们意在突出两点,散文,The FirstSnow,写一位父亲和襁褓中的小女儿在黎明前一起在房间里观赏幅所限,不赘述。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埃德加。 复杂性思想导论M. 陈一壮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埃德加 莫兰。 迷失的范式: 人性研究M. 陈一壮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布鲁诺 福格曼。 新实在论M. 张丹忱译,北京: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 4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 周扬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5
21、 陈一壮。 埃德加 莫兰复杂性思想评述M. 长沙: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6 杜夫海纳。 审美经历体验现象学M. 韩树站译,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7 劳伦斯 夏皮罗。 具身认知M. 李恒威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20. 8 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9 梅洛-庞蒂。 眼与心M. 杨大春译,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7. 10 尼古拉 哈特曼。 存在学的新道路M. 庞学銓译,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11 皮亚杰 加西亚。 走向一种意义的逻辑M. 李其维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 瓦雷拉 罗施。 具身心智: 认知科学和人类经历体验M.李恒威等译,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13 汪堂家。 哲学的追问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14 沃勒斯坦。 所知世界的终结M. 冯炳坤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 张世英。 新哲学讲演录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