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中医源性烫伤的发生与预防,中医外科学论文.docx
《中医外科中医源性烫伤的发生与预防,中医外科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中医源性烫伤的发生与预防,中医外科学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外科中医源性烫伤的发生与预防,中医外科学论文摘 要: 目的:分析住院病人在进行中医外治时发生烫伤的原因,为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中医外治医源性烫伤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根据。方式方法:对2021年1月1日2020年8月1日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生的中医外治医源性烫伤事件进行回首性分析,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结果:中医外治医源性烫伤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护理操作规范性及病人皮肤、意识、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结论:加强护士规范化操作的培训,建立并完善评估量表,开展护理安全巡查,改善中医治疗环境,以减少中医外治医源性烫伤事件的发生。 本文关键词语 : 烫伤;中医外
2、治;原因分析;防备措施; Keyword: scald;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ctor analysis; preventive measures; 中医外治疗法是指运用中药或有关治疗操作,直接施于病变外表或病变部位,以到达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式方法1;而医源性损伤是指在医疗上由于某些器械故障、操作不当或使用某些医疗材料造成的皮肤损伤2,医源性烫伤属于医源性损伤的一种。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烫伤发生频率不仅高,而且较机械创伤更为复杂、治疗难度大3。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随身灸、拔火罐、中药热敷等中医热疗护
3、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中医外治疗法引起的烫伤也在不断发生,本研究旨在对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生的中医外治医源性烫伤事件进行回首性分析,并提出详细改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21年1月1日2020年8月1日,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报了29例中医外治医源性烫伤事件。发生烫伤的病人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60岁病人13例,6179岁病人11例,80岁病人5例;病人基础疾病为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湿疹4例,带状疱疹3例,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阿尔茨海默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肢体麻木1例,脑梗死后遗症肢体偏瘫1例,左侧颞顶叶占位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人流术后2
4、h内病人1例,剖宫产术后6 h内病人1例;发生烫伤的时间为02:0004:00 1例,08:0010:00 2例,10:0012:00 12例,12:0014:00 2例,14:0016:00 8例,16:0018:00 4例。发生烫伤的中医外治法主要为拔罐9例,中药湿热敷5例,艾灸4例,中药热奄包3例,中药熏洗3例,中药塌渍、中药封包、药棒穴位推拿、蜡疗及TDP烤灯治疗各1例。 2 、烫伤原因分析 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可知,因60岁以上老年病人皮肤热敏性下降4而成为中医外治医源性烫伤的主要人群。烫伤集中在10:0012:00及14:0016:00发生,此时段为中医外治最集中的时段,因护理人员评估
5、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巡查宣教不及时等易导致烫伤。 2.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评估不到位:29例烫伤事件中,对病人评估不到位导致的烫伤有18例。操作不规范:引起烫伤的中医外治法为拔罐、中药湿热敷、艾灸、中药热奄包、中药熏洗、中药塌渍、中药封包、药棒穴位推拿、蜡疗及TDP烤灯治疗。在29例烫伤事件中,因护理人员操作时未严格控制治疗温度、治疗时间,或因拔罐时乙醇棉球过湿、火源在罐口停留时间较长,艾灸时未及时弹去艾灰而引起的烫伤有7例。巡查宣教不及时:29例烫伤事件中,2例病人治疗时不慎将艾灸盒打翻;2例病人私自将烤灯治疗时间延长,造成烫伤。 2.2、 病人因素 病人行为因素:在29例烫伤事件中
6、,因病人自行调控温度、延长治疗时间而致烫伤有3例。病人基础疾病因素:回首发现,因病人疾病导致肢端感觉麻木、偏瘫、温度感觉迟钝、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等而发生的烫伤有7例。 2.3、 流程因素 我院在中医治疗操作经过中缺乏针对预防烫伤的流程规定,因操作经过中未及时检测皮肤温度、询问病人感受而发生的烫伤有3例。 2.4 、环境因素 在中医热疗法操作中,由于未使用温控设备、未使用高危报警警示、无监测皮肤温度仪器、操作用物损坏等而发生的烫伤有4例。 3 、讨论 3.1 、烫伤与护理人员行为相关性 通过梳理,发现烫伤与护理人员行为相关性最为密切,表如今下面几个方面。 3.1.1 、操作前未评估或评估不全 有
7、研究表示清楚,通过预见性护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烫伤发生率5。我院因无统一的烫伤因素评估量表可供护理人员使用,导致护理人员在操作前对病人未进行全面的评估,无法做到预见性护理。另外,护士在进行中医外治操作时,经常流于形式,而忽略了评估的重要性,进而未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烫伤。 3.1.2 、治疗经过中观察不及时不全面 护士未观察病人治疗局部情况和询问病人感受,或观察询问不及时。随着护理服务范畴的不断扩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缺乏问题日益突出6,在治疗高峰时段,护士忙于应付岗位职责,对治疗经过中的环节掉以轻心,不能严格按标准规范流程进行操作、询问及观察。 3.1.3 、未进行宣教或宣教不及时不全面 中医
8、外治疗法的治疗温度、时间及距离需根据治疗需要和病人皮肤及自主感受及时调整,而护理人员对烫伤影响因素把握不全,未向病人做好健康宣教,明确交代注意事项、禁忌重点等,导致病人出现私自调整治疗时间、治疗温度等情况。 3.2 、烫伤与疾病相关性 在29例烫伤事件中,高发烫伤的病人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湿疹、带状疱疹、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阿尔茨海默症。高血压为诱发脑出血及脑梗死的常见因素,增加了病人肢体麻木及致残风险7,因而高血压合并脑出血及脑梗死后遗症病人肢体麻木、温度感觉减退,易被烫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会使病人肢体神经感觉功能退化,且DPN早期发病隐匿,不易发觉,病人对温、痛觉感觉减退
9、甚至缺失8,易致烫伤发生。据临床资料记载,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蚀神经性可致皮肤发生感染9,10;湿疹因炎症引起局部皮肤损伤;合并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病人因长期皮肤枯燥、瘙痒11,增加皮肤敏感及易损性;因而上述疾病病人在中医外治法等外力作用下增加了皮肤损害的可能。对于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来讲,其自主意识、认知功能受疾病影响会发生改变12,进而导致对此类病人进行治疗时配合度不高,行中医热疗时易被烫伤。 3.3、 烫伤与操作项目相关性 通过回首分析,发现烫伤与施行的中医外治法具有直接相关性,进行拔罐、灸法、蜡疗、中药热敷、中药封包、中药塌渍、中药熏洗及TDP烤灯时应尤其重视操作规范,加强询问、巡视及
10、观察。 3.3.1、 拔罐 罐口温度过高:操作者将火苗停留在罐口时间较长;在进行闪罐操作时未及时更换火罐;留罐时间较长:留罐时间宜少于15 min, 若时间过长易构成水疱;酒精棉偶然出现棉屑,或酒精蘸取太多,易造成烫伤13。 3.3.2、 蜡疗、中药热敷、封包、塌渍及熏洗 未针对性进行实时皮肤温度监测:蜡疗的最佳治疗温度为外表温度4550 ,中心温度为5055 14;而中药热敷类治疗直接接触病人皮肤的药品温度为3545 15,治疗中若未对病人局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易造成烫伤。环境温度高:进行蜡疗时,石蜡热容量大导热性小,冷却时体积缩小,能放出大量热能,若环境温度高,蜡块散热慢,易造成低温烫伤。时
11、间过长:蜡疗的治疗时间在2030 min16,中药热敷类治疗时长一般为2040 min, 若时间过长易造成烫伤。 3.3.3 、灸法 包括艾条灸、隔物灸、药棒灸、随身灸在内的灸疗。施灸距离过近、时间过长:随着施灸时间增长,体表温度越高,不同穴位出现皮肤烫伤和灼烧的例数越多17。灸盒或包布陈旧:灸盒或包布陈旧易发生燃烧的艾灰漏出,造成烫伤。 3.3.4 、TDP烤灯 时间过长:TDP烤灯治疗时间根据病人病情而定,一般宜少于45 min18,且需随时观察病人详细的皮肤情况,谨防烫伤。距离过近:TDP烤灯治疗距离根据治疗需要进行及时调整,距离过近会引起烫伤。 3.4、 烫伤与管理因素相关性 3.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