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面口合谷收”的神经机制,人体生理学论文.docx
《阐述“面口合谷收”的神经机制,人体生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阐述“面口合谷收”的神经机制,人体生理学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阐述“面口合谷收的神经机制,人体生理学论文在千百年的医疗实践中, 中国医家发现了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存在上下内外特定联络的规律, 古人创立了经络学讲来解释这一重大发现并指导临床实践, 时至今日对针灸临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但是, 经络学讲所揭示的体表与体表两点间联络的研究长期以来未得到重视, 而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的远端取穴的这种针灸学主要原则的机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2.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端, 沿上肢桡侧上行, 终于同侧口面齿部. 元代王国瑞撰写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329 年)以歌赋形式 头面纵有诸样症, 一针合谷效通神 , 确立了位于拇食指虎口部合谷穴与头面
2、部的关系. 由明代朱权(13781448 年)所撰的(乾坤生意(1406 年)一书, 简括为 面口合谷收 一语;后被(针灸聚英、(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大成等作为(四总穴歌收入书中. 面口合谷收 是指位于手阳明大肠经的 合谷穴 能有效治疗大肠经远端循行所过部位 面口部 的疾患(如牙痛、面神经麻木等), 但位于前肢手腕部的合谷穴区与颜面部有如此长距离的空间阻隔, 其联络的生物学机制是什么? 探寻合谷穴与口面部的特异性联络规律及其途径, 不仅能够诠释经络学讲的科学内涵以丰富和发展经络学讲, 而且将进一步说明穴位主治作用的规律和本质, 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Penfie
3、ld 脑皮层位域图问世以来, 人们注意到口面部与手指在感觉和运动皮层的位置互相接壤3. 随着近年来大型数字化脑成像系统和脑在体多通道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 从当代神经信息的传递和影像学研究来阐述脑的感觉和运动皮质、皮质下中枢和丘脑与外周传入的空间立体定位关系, 得到了不少新颖的资料48. 这些研究技术为解决经脉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的特定联络提供了神经信息空间定位处理、整合方面的难得珍贵经历体验9. 本研究采用电生理技术讨论来自口面部和手部的躯体感觉传入在成年恒河猴(Macaca mulatta)感觉皮层神经元的位域关系, 在脑科学层面阐述 面口合谷收 的神经机制. 1 材料与方式方法 1.1 研
4、究对象成年恒河猴 4 只(雌性 1 只, 雄性 3 只), 由广东省高要市康达实验动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提供, 年龄为 57 岁, 体重为 57 kg(实验动物合格证编号: SCXK(粤)2018-0025). 实验期间对动物的处理符合(实验动物管理条例(1988)及 2006 年科学技术部公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的规定, 并得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动物麻醉实验开场前, 所有动物均禁食 24 h. 氯胺酮和速眠新(3:1) 0.2 mL 诱导麻醉, 随后 3%戊巴比妥钠3 mL 肌肉注射维持麻醉. 麻醉状态保持在神经外科2 级麻醉水平, 此时猴已经失
5、去知觉, 反射活动减少,对疼痛及其他手术经过的刺激不发生反响. 在动物出现较为明显的肌肉收缩反响时补充 1/10 剂量的戊巴比妥钠. 动物自主呼吸, 经股静脉持续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8 mL kg-1h-1), 维持体温恒定. 麻醉后将恒河猴俯卧位, 头部置于大动物脑立体定位仪(SR-6R, NARISHIGE, 日本)上, 将猴的上门齿置于特制牙托上固定,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电生理实验手术头顶皮肤消毒后沿矢状面切开皮肤, 剥离皮下组织至颅骨外表, 用双氧水反复擦拭颅骨外表, 骨蜡止血. 高速颅钻钻孔, 构成约 1.2 cm 1.2 cm 的骨窗,剥离硬脑膜和软脑膜, 充分暴露前顶叶
6、, 以相对狭长的沟(central sulcus, CS)作为第一躯体感觉皮层(SI)的标志(图 1). 1.4 感觉皮层电生理记录将绝缘钨丝电极(1 M?, Microprobe, 美国)或阵列电极(16通道, 2 8)固定在微纵作器上, 在体视显微镜下由电动推进器(DMA-1511, NARISHIGE, 日本)将其缓慢推进至记录部位, 然后以石蜡油覆盖在脑外表以防止组织枯燥并减少机械位移的影响. 待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自发活动后, 分别触摸或针刺躯体各部位, 十分注重面口部和手的拇食指, 观察其对该神经元的诱发反响, 勾划出这些神经元的外周感受野. 神经元的放电信号经前置放大器输入多通道神
7、经信号记录与分析系统(Cerebus, 美国)或生理信号高速数据采集分析系统(Spike, CED, 英国)进行分析处理. 在这里基础上, 进一步用 von Frey 毛进行感受野敏感度的定量分析和感受野大小定位探查. 以刺激引起的放电反响频率变化超过 50%的作为感受野相关神经元, 否则, 即界定为静态神经元. 动物在急性实验结束后, 将有机玻璃片加工成切除的颅骨形状并与颅骨缝合, 然后缝合头皮, 消毒包扎. 术后 7 天给予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1.5 外周神经横断术在记录和绘制完感觉皮层 3b 区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研究后, 在动物手腕桡侧端纵向切开皮肤, 根据解剖学位置分离出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8、, 用缝合线结扎每根神经, 然后皮肤清创缝合包扎, 并作消炎处理. 1.6 记录部位形态学定位在电生理记录结束后, 经静脉注射 3%戊巴比妥钠对实验动物进行深度麻醉并进行心脏灌流. 首先灌入 0.9%生理盐水 1000 mL, 再灌入 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PBS, pH 7.4)1000 mL, 然后取出脑组织并浸泡在含 25%蔗糖 PBS中再放于 4恒冷箱中保存. 待脑组织下沉后, 进行形态学分析. 先将记录区域的皮层组织从整脑分离下来并修成组织块(约2 cm 2 cm 2 cm), 然后用平推式冰冻切片机(Thermo, Mic
9、rom HM430, 德国)沿垂直于脑沟的方向进行连续切片, 厚度为 40 m,并依次收集、存放于盛有 0.1 mol/L PBS(pH 7.4)的 6孔培养皿中. 组织切片用神经示踪尼氏荧光染色法(neuro trace fluorescent nissl stains; Invitrogen-MolecularProbes, Eugene, 美国)进行组织化学染色. 先将组织切片放入含0.3% Triton X-100 的0.1 mol/L PBS中孵育 1 h, 然后移入内含荧光尼氏染料(1:1000; N-21480,Invitrogen-Molecular Probes)和 0.1%
10、 Triton X-100 的0.1 mol/L PBS 中, 再放入孵育盒内在室温下孵育 1 h. 操作经过中注意避光. 染色结束后, 用0.1 mol/L PBS将组织切片清洗 3 次, 然后裱贴在阳离子载玻片上.观察前滴加 50%的甘油后用盖玻片封片. 1.7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在记录脑组织部位经微电极尖端通以微电流(10 A, 10 s)电解损毁作为标记, 将感觉皮层 3b 区记录的感受野相关神经元的位置和深度与外周感受野的分布绘制出相关皮层-感受野构筑的位域图(somatopography), 界定口面部-手部拇指(十分是 合谷 穴区)在脑中的相关联络. 2 结果 2.1 感觉皮层
11、3b 区神经元的电生理学记录采用单电极记录 2 只恒河猴 3b 皮层神经元活动,寻找外周感受野位于手面交界边缘脑区的位置, 观察神经元对手部和面部触觉刺激的反响形式和位域特征, 阐述 面口合谷收 的脑位域毗邻关系. 在这 2只恒河猴的 3b皮层进行了 12个通道的探查, 共记录到 283 个神经元, 华而不实绝大多数神经元能够在体表部位找到明确的感受野. 进一步对感受野明确、触觉刺激激活反响超过 50%的 163 个神经元进行了外周感受野大小、刺激阈值、神经元活动特征的分析. 图 2 显示, S-17 猴 3b 区 9 通道所记录到的 15 个神经元, 其外周感受野分布在对侧手腕部的桡侧和口面
12、部. 通过大面积的皮肤刷毛和/或敲击刺激, 这15 个神经元的自发性背景活动一般都很低, 多在 5Hz 下面, 甚至 30%左右的神经元无自发活动. 对感受野的刺激都发生超过自发活动 50%以上的激活,大于 1/2 的激活甚至超过 100%或以上; 假如触觉刺激施加在感受野中心, 华而不实 6 个神经元的激活呈爆发性, 刺激停止, 神经元的激活多在 13 s 内恢复. 采用 von Frey 方式方法分析了外周感受野的面积. 一般讲来,手的掌面、反面和面颊部的感受野稍大, 面积为 28 cm2; 拇食指和唇部的感受野为 13 cm2; 指尖感受野最小, 为 11.5 cm2. 感受野的大小可能
13、与功能的精细程度有关. 3b区神经元对感受野的轻敲和刮擦刺激反响最敏感; 相反, 重压、针刺引起的激活反响不如中等程度的触觉刺激明显. 感受野能够清楚地分为中心区和周边区, 中心区对刺激反响最敏感; 而且,只要在这个区域才对针刺发生较为明显的激活反响. 图 3 记录的是 S-06 猴 3b 区 3 通道 6 个神经元的外周感受野分布范围和激活特征. 华而不实神经元 2 的外周感受野分布在食指根部, 神经元 7 分布在拇指和拇食指的合谷穴区, 神经元10和15分布在面颊和下唇,感受野的触觉刺激能够明显激活这些神经元的活动. 有意思的是, 在这个通道记录到 2 个双感受野的会聚神经元 9 和 12
14、, 它们的感受野分别位于手掌的鱼际-合谷穴区及面部的下唇和下颌, 这种神经元的外周感受野普遍较大, 神经元对感受野刺激的激活程度也很强. 当然, 这类会聚神经元并不多见, 在本研究用单电极记录分析的 163 个手-面结合部的神经元中,仅观察到 8 个(4.91%). 2.2 感觉皮层 3b 区神经元的阵列电极记录和位域图的绘制对 3 只动物采用阵列电极记录方式方法, 讨论了 3b皮层(大脑皮层 3b 区)外周感受野分布的排序和皮层神经元的位域特征, 阐述合谷穴区和口面部与 3b 皮层神经元位域的互相毗邻关系. 3b区沿沟的后缘构成一个中间外侧条带, 对侧体表的躯体感觉传入在 3b 区有序地排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