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技术中生命伦理多维度探析,医学遗传学论文.docx
《基因编辑技术中生命伦理多维度探析,医学遗传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因编辑技术中生命伦理多维度探析,医学遗传学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因编辑技术中生命伦理多维度探析,医学遗传学论文摘 要: 伴随人类基因组序列这部 天书 的破解,基因编辑给遗传疾病患者带来治疗的曙光,但基因破译给人类将来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科技在承载人类对将来美妙的憧憬时,也引发一系列的伦理难题。文章从哲学的生命伦理维度,考虑基因密码破译所引发的家庭伦理、代际伦理和社会伦理等问题,基于法律规范和生命伦理的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平原则,探寻求索基因技术发展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以促进基因编辑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 本文关键词语: 基因编码; 规制; 生命伦理; 科技哲学; Abstract: With the decoding of human genomi
2、c sequence,gene encoding brings hope to patients with genetic diseases,while it is still in doubt whether gene encoding is a bless or a curse in the fu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bear the longing of human beings,but also cause a series of ethical problems. This paper considers family ethic
3、s,intergenerational ethics,social ethics and other issues caused by the genomic decoding,pro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technology and ethics based on principles of autonomy,nonmaleficence,beneficence,jus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 bioethics to better benefi
4、t human society. Keyword: genomic encoding; regulation; bioethics;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当世界首例HIV免疫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人类该怎样抉择?生命能够被定制、解码和编码,这是对自然进化规律的违背还是人类发挥主动性的选择?基因破译会带人类走向完美和永生,还是步入虚无和混乱?生命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本文主要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生命伦理多维度分析,讨论其带来的家庭伦理、代际伦理、基因隐私权和基因歧视等问题,提出以法律和生命伦理的四原则来规制基因编辑研究,保障
5、生命科学的健康发展。 一、基因编辑技术背景与生命伦理发展 (一)基因编辑技术背景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提上日程。1984年,在美国的DNA重组技术发展会议上,科学家们初次讨论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应用意义;1986年,杜尔贝科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中,说明人类基因组测序在治愈癌症和肿瘤等疾病方面将会有明显效果;1988年,美国成立了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由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沃森担任主任。两年后启动了HGP,估计在15年内解码人体的10万个基因
6、,英、日、法、德、中等国陆续参加组成联盟,我们国家的领衔人是中国科学院杨焕明院士。从传统的 链终止法 到克莱格 文特尔(Craig Venter)的霰弹枪测序法(Shotgun sequencing),计算机模拟定序的运用使基因测序效率快速提升。文特尔团队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流感嗜血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并在2000年4月公布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同时申请基因的专利保卫;美英两国发表联合申明不允许人类基因组数据申请专利保卫,必须公开研究成果。2001年(科学和(自然分别发表了文特尔的塞雷拉(Celera)公司和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的相关基因组序列信息、测序法和序列结果。人类生命科学迈上了新台阶,
7、对于认识生命起源、遗传变异、疾病防治、健康长寿及整个生物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华而不实包括了三项重大突破:1900年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发现的生物遗传规律,包含了基因自由组合及遗传分离原理,1953年由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沃森(James Dewey Watson)建构的DNA双螺旋构造及基因工程的DNA重组技术15。 HGP的目的是揭示生命的深奥微妙,关注基因序列、构造及成效的整体研究,这引发了一场 医学革命 ,为很多遗传病、医学难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根据并应用于实际,例如 基因芯片 、聚合酶链式反响(PCR)、DNARNA序列分析等2。医学上有6
8、000多种疾病都是正常基因突变的结果,如亨廷顿舞蹈症、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症等常见单基因遗传病。研究结果同时可推动 预防式 医疗的发展:医生根据基因特点实行精准医疗。基因芯片技术当前发展最快,科学家们发现肥胖、酗酒、暴力倾向、同性恋等问题与一个或者多个基因有关,因而基因研究可有助于预防治疗相关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当前无药可救的癌症、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都将不再是难题。基因测试、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正一步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科学如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新的危机。伴随人类基因的破译,很多伦理问题接踵而至,如生命的尊严、基因资源的争取、基因隐私权和保卫、家庭社会伦理道德、基因研究成果
9、的未知性等。 (二)生命伦理的发展 1970年美国生物学家波特(Van Rensselaer Potter)提出了生命伦理学(Bioethics),这门新学科 把生物学知识与人类价值体系知识相融合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立了连接的通道。生命伦理学主要对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及医疗健康等方面的伦理问题进行规范和深切进入研究,属于应用规范伦理学范畴。它的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处理好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中牵涉的伦理问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命伦理学始于美国,然后在欧洲产生并发展起来。其历程与二战后的三大事件密切相关: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造成了受辐射人群的基因突变,沃森和克里克成功解析DNA双螺旋构造,获得
10、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1945年德国纽伦堡的纳粹战犯审讯中,发现有科学家在集中营进行人体冷冻试验;1962年,美国科学家卡森(Rachel Carson)的作品(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出版就引发了轰动,她描绘叙述了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敲响了保卫环境的警钟115。这让人们认识到科学研究及其应用需要规范,同时,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全世界蔓延的艾滋病等传染病出现,不断上升的医疗费用,引起了人们对生命伦理学的关注并带动了其迅速发展。从1969年,美国纽约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伦理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所 海斯汀中心(The Hastings Center)到世界各地大学出现越来越多的生命
11、伦理学研究中心。生命伦理学是当下世界上发展最快、影响力最广、最有活力的穿插学科;可定义为基于跨文化、跨哲学、医学、法学、伦理和生物等学科背景,运用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式方法,系统研究生命科学及保健医疗中的伦理问题,华而不实包含决定、行为、法制、政策和文化等方面。 国际上在生命伦理学领域中有从伦理理论方向研究的查瑞斯(J.F.Childress)、比彻姆(T.L.Beauchamp)和恩格尔哈特等,还有从实践伦理角度探寻求索的雅克 蒂洛和彼得 辛格等哲学家。查瑞斯和比彻姆在他们的着作(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中提出了四个原则:自主原则、公正原则、不伤害原则和行善原则3。它是生命伦理学研究中最具客观性和
12、普遍性的道德原则规范,也是现代生命伦理学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美国的恩格尔哈特所着的(生命伦理学基础一书中讨论了安泰死、基因工程等伦理话题,他基于多元化的伦理体系提出了着名的允许原则: 未获得本人的允许或同意,不可对其采取行动 4,成为俗世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允许原则在当今社会适用性更广,但是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共性。 国内第一本介绍生命伦理学的着作是邱仁宗教授于1987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5,主要研究生命的技术化所引发的伦理考虑。以往的生命伦理学大多对生命科学持批评和否认的态度,而科学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怎样运用生命伦理的规范来正确引导当代生命科技的发展,尊重生命,用哲学的伦理维度来看待基因问题,在
13、多元化的价值选择中达成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共鸣,值得我们深思。 二、基因编辑的伦理之争 随着科技的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自主选择观也在悄然变化。技术决定了科学主义的生命观,却将神圣的生命祛魅。马克斯 韦伯的 祛魅 (disenchantment)是指驱除了魔法和神秘主义,对科学技术去生命单向度的理解;返魅(re-enchantment)是指重构生命理解的完好性,华而不实蕴含着哲学意义上敬畏生命的概念。当生命的基因被当成可操控的物化对象去编码,从传统的伦理学上看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侵犯了生命的自由。由此诞生的生命伦理学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导向作用,保障了生命的正当权益,但其本身也存在着
14、缺乏。本文通过对基因编码等科技问题进行哲学上生命伦理的反思,指出引发的家庭血缘、基因歧视、代际伦理、伦理体系冲突等问题,提出以生命伦理来指引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生命之美与合成生命的忧虑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因是竞争的关键点。但在当代基因编辑领域,物种可人工选择,人的物化观带来生命伦理的思考。2018年5月,(科学(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克莱格 文特尔关于第一例人造细胞 辛西娅 (Synthia)诞生的报道。这是个山羊支原体细胞,它的遗传物质却是由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人工合成的。这是首个可自行复制的人造新物种,被称为 合成体 。类似这种基因重组的工作是世界各地的分子生物实验室的每
15、日常态。人类一直在为消灭致病病菌而斗争,如天花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已不再是难题,几乎绝迹;而新的病毒也在不断涌现,如冠状病毒的变异和全球流行正成为新的研究对象。感悟和正确理解生命之美是每位科研人员的责任与理想。基因 改造人类 的可能性,给人类的医学研究带来无限想象空间,但群众对于优势基因选择多忧虑重重。一个细胞对自个基因的了解好像懵懂少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正是生命的最高哲学。当人工选择或自然选择某个基因偏离了常态时,如一只鸽子的基因趋向白色,基因组的互相关联就会发生作用,产生很多负效应,如近视。达尔文称之为 生长中神秘的相关法则 6593,他的(进化论中提到所有性状都是基因和环境的共同
16、作用产生的结果。即基因可能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技术应用存在的限制,除了法律,还有来自人本身的审慎和思量7。生命伦理成为解锁群众忧虑的钥匙。 随着技术在生命领域内的应用,必然触及生命的尊严问题。例如,生命科学解码了人类基因组序列,能选择人类的自然基因对遗传进行优化,但是同样也侵犯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打乱了大自然中生老病死、优胜劣汰的常规,无疑会造成对人类价值观的冲击和对将来后代的担忧。生命科学化、技术化的倾向使得未知的生命被揭掉了神秘的面纱。哲学上普遍以为很多科学技术的改良、发明,无视伦理道德和负面因素。韦伯指出,科学技术 形式的理性导致了本质的非理性生活方式 。生
17、命科学的发展是必然的潮流,人类不可能回归原始社会。但假如以为技术无所不能,功利至上,将导致现象世界同精神世界分割开来,丧失伦理道德,使人的价值沦落。因而,作为生命科学实践规范的生命伦理学应时代需求而产生。 生命科学在治疗、预防疾病方面发挥了积极效应,却无法浸透到生命个体的精神信念和社会关系中。传统生命科学多是以恢复健康为目的,但近当代生命科学的突破性发展需要新的道德伦理准则来进行辩证分析。反思生命伦理的目的在于通过伦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来消除科技的过度操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生命不仅仅是个体,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便是生命伦理要考量的问题。生命科学在研发阶段所考虑的是技术上的可行性,而在应用
18、阶段,则需思虑生命伦理的将来发展。科技和伦理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促进人类的美妙生活,生命科技与生命伦理在快速发展中互相融合。当代医学的基因编码技术显着提高了医学能力,在生物科学上运用基因技术日益增加,人体试验还处于争议阶段。随着人类基因组序列的解读,将会构成生物科学领域新的生长点,如生物医药、生物信息等,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遗传、隐私权等生命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 (二)基因编辑和生命伦理的冲突 基因治疗并非世界首例。华裔科学家张进的科研团队在2021年就采用线粒体移植疗法,让一位携带亚急性坏死性脑病基因的中东母亲在墨西哥生下了首位带有父母、捐卵者三个人遗传基因的 三亲婴儿 ,8这项技术修饰了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