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5篇.docx
《2021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5篇要讲好课,就必须写好讲课稿。认真拟定讲课稿,是讲课获得成功的前提,是老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为了大家学习方便,我特地准备了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1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拟),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我从下面五个方面对本课做了设计,即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经过、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1)比拟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规模和结果。(2)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
2、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3.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新航路的开拓,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隐含了中国历史命运兴衰的征兆。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目光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2)经过与方法通过探究、回首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途径去联络、分析社会现状。能通太多种途径采集和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的信息。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经过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4)重点和难点通过
3、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比拟感悟郑和的爱国精神、科学创举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采集资料和比拟分析的能力。难点是:怎样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二、教法分析本课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学法分析1.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为主,进行讨论和辩论。2.采集相关材料、图片和影视资料等,训练学生把握从多种资料中收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到达以上目的,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四、教学经过与方法1.创设情
4、境,导入新课。播放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视频导入新课。2.问题引领,合作探究。问题:“有人以为郑和比哥伦布伟大,有人以为哥伦布比郑和伟大,你同意哪一种观点?我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题目。学生根据采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将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进行比拟。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大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采集材料、比拟分析的能力。利用表格导入第二个问题,通过比拟能够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讲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致被人称为“水过无痕。
5、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本活动采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我将学生按同意和不同意分成两大组进行辩论,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两组学生分别将本人准备的资料加以整理,准备足够的证据,每组派三名代表阐述各组的观点,并由主持人最后陈述,老师也随时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设置本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口头表达和采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目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此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最后我陈述本人的观点,来小结这部分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以到达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3.感悟历史,沟通反应。郑和精神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我以情境分析
6、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体会,提升本人的情感。情境一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的节日,但最终因遭到拉丁美洲人们的坚决反对而作罢。情境二在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人们开展纪念郑和的活动。(展示图片,让各小组选取其中一个情境进行讨论。)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事物和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4.主题升华,情感飞扬。学生展示课前采集到的有关中国当代海军装备图和中国经济
7、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加强对当代海军建设获得成就的自豪感和对中国经济腾飞的喜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五、教学反思师生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老师的总结中结束课程。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的爱国精神,还要为国家繁荣兴盛、为世界的和平事业作出本人的奉献。课后写一篇小论文,谈谈本人今后将怎样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奉献。结束语:本次探究课是通过老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辩论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的。师生各司其职,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由此,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2一、学生分析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
8、突出。因而,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进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讲、爱讲的欲望,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自信心。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沉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9、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遭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史无前例的民族觉悟,危机也是转机。因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化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2、教材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为什么讲(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三、教学目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经过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的如下:1、基础知识
10、: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2、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深化讨论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体验:(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四、教学方法:1、托尔斯泰讲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迫,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考虑、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
11、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建构主义理论以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经过。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介入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到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的。五、教学构思: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好深入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
12、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讲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讨论问题。六、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老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2、战争原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
13、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把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考虑讨论,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5、战争影响。老师引导:甲午
14、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考虑,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七、讲板书设计:(略)初中热门历史讲课稿3一、讲教材1、本节课的出处和作用(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册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最后一课,也是世界古代历史部分的最后一课。
15、本课从“出色的科学家、“文学与戏剧和“建筑等方面的几个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体现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兴盛,也是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总结。科技和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丰富多彩的古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古代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还为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认识。2、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以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奉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
16、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悟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详细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初中 热门 历史 讲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