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假设研究,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docx





《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假设研究,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假设研究,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影响因素假设研究,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 当下,互联网产业已成为现今社会不可替代的产物,应运而生的网络营销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各种消费决策的制订。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也创造了新的商业形式和消费行为方式。一是基于互联网的高度互动性、匿名性、便利性和个性化等特征,越来越多的人们接触到网络并应用网络平台发表见解、共享信息或获取资源Godes、Mayzlin,2004;Kozinets,2002;Nelson、Otnes,2005。消费者使用电子媒介进行沟通已经越来越普遍,人们之间的虚拟互动也正在迅速扩散。二是各行各业中的企业都越来越意识到网络技术所带来的
2、全方位的挑战,进而努力在营销战略与营销策略上寻找相应的变革时机和发展对策Smith、Menon、Sivakumar,2005。同时,消费者也越发习惯于将网络作为购买信息搜集的主要来源并在网上施行购买行为。用于比拟备选方案的信息,只需几秒钟的搜索就能够完全呈如今自个面前,其方便快速性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得到自个需要的信息并完成购买活动。 随着购物类互联网平台的逐步成熟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逛网店 已成为时下的一种流行趋势。可见,网络市场虚拟并扩大了传统市场的范畴,对企业传统的生产形式、经营理念、营销形式提出了挑战。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本研究综合考虑用于消费者网上购物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从中提
3、炼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任务技术匹配、感悟有用性、感悟易用性、创新特性、网上购物态度和网上购物行为意愿共 7 个构念,并根据当前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在各变量之间提出了研究假设。 1.计算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初是由 Bandura1977 提出的,意指对实现特定目的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能力的信念。此后,Bandura1986又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本身使用计算机能力的一种判定。由于互联网是人们施行网上购物的平台,因而,Bandura1997还从社会认知学的角度,提出了互联网自我效能感Internet Self-Efficacy,ISE的概念。Eastin2002、O C
4、ass 和 Fenech2003将这一概念定义为:一个人对于其组织和成功使用互联网能力的信任。该研究还分析了ISE 对消费者网络购物态度和网络购物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侧重于考察消费者对其本身计算机及互联网使用双重能力的判定。因而,笔者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定义为:消费者对其本身使用计算机及互联网完成网上购物活动所具备能力的综合评价和判定。 2.任务技术匹配 Goodhue、Thompson1995以为,任务技术匹配,是指某种技术对个体完成任务的支持程度。更详细地讲,任务技术匹配,是任务需求、个人能力、技术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一概念更为确切的命名应当是 任务-个人-技术匹配 ,但是为了使用
5、方便,就将其简单命名为 任务技术匹配 ,并被用来作为用户评估信息系统工具性作用的基础。本研究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定义是:消费者所感悟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其商品信息搜索及购买任务的重要程度。 笔者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信息系统对于个体完成任务的重要程度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系统对个体提高其任务完成绩效的重要性程度;二是信息系统在任务执行经过中的安全可靠性程度。因而,本研究拟通过两个维度对任务技术匹配进行研究,即任务技术绩效性匹配和任务技术可靠性匹配。 颜奕仁2002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任务技术匹配具有显着的影响。Dishaw、Strong2006提出的 CSETAM TTF 整合模型研究中,
6、也包括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作用。Compeau 和 Higgins1995、Venkatesh 和 Davis1996、Igbaria 和 Iivari1995等的研究也表示清楚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任务技术匹配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假设 1: H1: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显着正向影响任务技术匹配。 H1a: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显着正向影响任务技术绩效性匹配。 H1b: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显着正向影响任务技术可靠性匹配。 3.感悟有用性和感悟易用性 Davis1989、Taylor 和 Todd1995将感悟有用性定义为:一个人对其本身使用某个系统将提高其工作绩效的信任
7、程度。Davis1989、Adams 等1986以为,感悟易用性,是指一个人对其本身使用某个系统不用消耗损费任何力气的信任程度。笔者对上述两个构念的概念界定为: 感悟有用性,是指消费者感悟到的网上商品信息搜索及购买的方便快速程度;感悟易用性,是指消费者感悟到的使用互联网进行商品信息搜索及购买的容易程度。 Oliver、Shapiro1993发现,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信念越强,其获得期望的行为结果的可能性就越大。Ajzen2002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了扩展,通过将自我效能感作为行为控制变量,来处理人们缺乏对行为完全执行控制力的情况。Dishaw、Strong2006在新扩展的 CSE TAMTTF
8、整合模型所建立起来的新连接中,就包括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与感悟易用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将技术接受模型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相联络,研究的结果显示,感悟易用性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最密切。Davis1989提出,感悟易用性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类似,两者之间具有严密的关系。Venkatesh、Davis1996以为,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会直接影响感悟到的系统易用性。Chan、Lu2004发现,计算机自我效能感能够通过影响感悟易用性,间接影响受试者的行为倾向。Hasna2006 在一项关于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计算机培训和学习的影响研究中,验证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对感悟易用性具有直接正向影响的假设。 基
9、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假设 2:H2: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易用性。 用户对系统使用的感悟有用性影响要素问题,是由Robey1979在其研究中提出来的。Goodhue、Thompson1995以为,任务技术匹配对系统使用的影响,通过任务技术匹配与系统使用后果信念之间的连接来表现。这是由于任务技术匹配是决定系统有用性、重要性、优越性等重要影响因素。Legris 等2003检验了感悟有用性和感悟易用性在系统特征与系统使用可能性之间的中介作用。Klopping、McKinney2004的研究发现,任务技术匹配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感悟有用性和感悟易用性都具有正向影响作用。Dishaw、St
10、rong2006以为,感悟有用性和感悟易用性都会遭到任务技术匹配的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假设 3、假设 4: H3:任务技术匹配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有用性。 H3a:任务技术绩效性匹配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有用性。 H3b:任务技术可靠性匹配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有用性。 H4:任务技术匹配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易用性。 H4a:任务技术绩效性匹配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易用性。 H4b:任务技术可靠性匹配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易用性。 Davis 等1989提出,感悟易用性对感悟有用性具有直接显着性影响的假设,但该假设不可逆。这是由于感悟有用性与系统使用对工作绩效工作经过和工作成果的总体影响有关,而感悟易用性只与使
11、用系统的经过绩效有关。Heijden2000指出,感悟有用性是网站重复光临意愿的强大的影响因素,而感悟易用性是通过感悟有用性间接地影响网站重复光临意愿的。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假设 5: H5:感悟易用性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有用性。 4.创新特性 创新性在新产品采纳经过领域被研究者广泛关注。 Robertso 1971、Midgley 和 Dowling1978、Hirschman1980、Rogers1983都在其研究中开场关注到创造性这一概念,它反映了消费者对在其经历体验领域内的新产品或新观念的接受程度。Midgley、Dowling1978将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定义为:个体对新观念的接受程
12、度及做出与别人经历体验无关的创新性决策的程度,并且保持创新的最早采纳者。Rogers1995将个人创新性定义为:个体比某一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更早地接受新观念的程度。跟随这一理念,Agarwal、Prasad1998将个人创新性应用于信息技术范畴并将其定义为:个体试用一种新技术的意愿。笔者以为,创新特性是指消费者尝试新的信息技术的主观意愿。 Bandura1982曾指出,个体的自我评价在其知识和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个体所感悟到的自我效能可能正向影响其行为选择、努力的付出与持久性、思维形式和情绪反响。也就是讲,自我效能感悟较高的个体可能更具创新性。由于当前计算机自我效能感主要被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
13、中,因而,关于自我效能感与个人创新性和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中也多集中于该领域。Jin2004 实证验证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之间的重要关系。Beghetto2006在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对其在各学科领域中的学术能力具有更为积极的评价,并且在为自个制订计划以及参加课余学术活动和团队活动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还被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领域。Tier-ney、Farmer2002在研究中分析了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构成与作用机制,并实证检验了创新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创新行为及绩效的积极作用。他们还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感比工作效能感更好地预测了个体的创新行为和绩效。 冯
14、旭等2018实证检验了自我效能对个人创新性之间的关系,以为企业员工在相关领域内所具备技能的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有利于其发展与创新能力相关的一系列技能和从事相关创新性工作。笔者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消费者网上购物的研究情境中。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假设 6:H6:计算机自我效能感显着正向影响创新特性。 我们能够设想,创新特性通过 TAM 模型中的变量对网上购物行为意愿的间接影响作用。根据创新扩散理论,由于早期采纳者的知识、经历体验、技术竞争力、自自信心等方面的因素都高于其他群体Moore,1991;Roger,1962,他们比晚期采纳者对同样的技术感悟到的挑战性要
15、低。因而,较高创新性的个体可能比拟低创新性的个体感觉网上购物更为容易。Yi 等2006通过对网上购物和掌上电脑PDA两种创新事物的研究,揭示了个体创新是感悟易用性所有前因变量中较为重要的一个。 Jashapara、Tai2006以为,个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性,对其在虚拟环境下学习的感悟易用性具有积极的影响。Enrique 等2008在针对西班牙网络消费者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个体的创新特性对其网上购物行为意愿的正向影响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假设 7:H7:创新特性显着正向影响感悟易用性。 5.网上购物态度与网上购物行为意愿 根据期望价值理论,Fishbein、Ajzen1975指出
16、,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响出来的一种持续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可以讲是个人实行某特定行为的正 向或 负向 的 评价 .Venkatesh 等2002、Pagani2006将技术使用态度定义为:一个人对于使用某个系统的全部情感反映。笔者以为,网上购物态度AttitudeToward Oline Shopping,ATOS,是指消费者对于网上商品信息搜索和网络购物积极的或负面的感觉。 Davis1989,Bellman、Lohse 和 Johnson1999以为,购买意愿就是将来将要购买的可能性。根据 Zwass1996的研究,网上交易的意愿,就是消费者从事与网站零售商之间进行商业信息分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