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道观与当代社会养老模式的若干思考,伦理道德论文.docx
《儒家孝道观与当代社会养老模式的若干思考,伦理道德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孝道观与当代社会养老模式的若干思考,伦理道德论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儒家孝道观与当代社会养老模式的若干思考,伦理道德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儒家孝道观与现代社会养老形式的若干考虑【】【】 关于孝道的论文:儒家孝道观与现代社会养老形式的若干考虑 内容摘要:孝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看来,孝是与生俱来的天命之性,他们以为从小开场,就知道尊亲敬长,知道兄友弟恭,所以孝是天之所赋之正理。自古以来,孝道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观念,在宗族社会时代,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孝道观也存在负面影响,比方繁琐的礼仪,最严重的是 厚葬久丧 ,早在战国时期就招来非议。所以,对儒家的孝道观,必须辩证看待,十分是孝道与养老密不可分,养老被视为最大之孝。但是,现实中
2、孝与养老之间存在众多矛盾,探寻求索现代养老形式,对将来老年化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语:天命;孝道;老年化;养老; 一、天命之孝:与生俱来的天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单废疾者皆有所养 1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华而不实 老有所终 矜寡孤单废疾皆有所养 具体表现出的是孝道思想。 一般以为,儒家的孝道观始于周代。实际不然,早在四千年前的尧舜时期人们就已有孝道的品格,华而不实最为人称道的是虞舜,尧舜以降则为曾子、子路、子骞等。舜的事迹不在于治理天下,而是他以孝齐家。史载: 师锡帝曰: 有鳏在下,曰虞舜。
3、 岳曰: 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乂,不格奸。 帝曰: 我其试哉! 2尧在位70年即将退位,征求岳的意见推荐继承人。岳讲,有一个叫虞舜的人,是一个单身汉,也是一个人才。他的父亲瞎眼,父亲和继母愚顽凶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也特别傲慢。他们几个人曾几次要害虞舜,可是虞舜却对父母很孝敬,由此感动全家。于是,尧帝 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2。尧听了岳的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到妫水隈曲之处做舜的妻子,考察舜的治家能力。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孝道事迹,且是先齐家而后治国的事迹。曾子、子路、子骞都是孔子的弟子,他们分别以 啮指痛心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的孝道
4、事迹博得人们的称赞。 由于舜与曾子、子路、子骞都是孝道的典型,后世君臣论孝、论政,多以他们为法。如以 尧舜相期 3、 以尧舜为法 3,朱熹甚至讲: 所谓立志,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4理学家也屡有提及曾子、子路、子骞,他们四人都被编入(二十四孝。 秦汉时期,儒家从匡扶济世的角度,提出了一套完好的伦理道德思想。(大学开篇就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途径。这一途径吸收了庄子的 内圣外王 5思想。 内圣 就是内心通达, 外王 就是王道。修身、齐家属内圣工夫,治国、平天下属外王事业。也就是讲, 内圣 是 外王 的基础, 外王 是 内圣
5、的外在表现。只要 内圣 了才有 外王 的可能。怎样做到 内圣 ?办法是修身,用仁义道德浇灌培养,之后在这里基础上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伦理思想来源于(尚书 尧典 慎徽五典 ,即五种伦常礼教,也称 五教 。(左传 文公十八年讲: 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后来孔子、孟子进行阐述,构成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的完好儒家伦理思想体系。(孝经讲: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性,莫大于孝。 即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中,以人最为尊贵;人最尊贵的莫过于孝。又讲: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固然这里
6、讲的是天子之孝,但庶民之孝同样如此。能够讲,孝道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宋代,理学家进一步阐发孝的天命之性,以为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类社会有仁、义、礼、智、信 五伦 ,且 五伦 也是天命之性,是天之所赋之正理。但是, 五伦 有先后次第,仁是伦理的基础,有了仁,万物才有生意,所以理学家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主张。在他们看来,理是万物之本,德是仁之本,孝又是德之本。朱熹用自然界解释仁,讲春为万物之始,有春才有夏之长、秋之实、冬之藏。也就是讲仁有生之意,夏是春之夏,秋是春之秋,冬是春之冬。以此喻儒家伦理,则仁是爱之理,义是仁之义,礼是仁之礼,智是仁之智,信是仁之信。
7、基于这种伦理思想,理学家强调人之爱要从事亲敬长开场。孝敬父母,敬重长辈,是人与万物的最大区别,它与生俱来,是天命之性的 规定 ,是天理之禀赋。 二、为孝不易:物难、色难 孝的内容广泛,如孟子讲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7,朱子解释 三不孝 引用赵氏语: 阿义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 8孟子还讲人有五种不孝的表现: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7孟子甚至讲: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
8、,莫大乎以天下养。 9不仅如此,儒家还把祭礼看成是孝道的重要内容,叫 事死如事生 。即对父母之孝要从生到死贯彻始终,但众多之孝归纳起来是四个字:物质、精神。 物质与精神之孝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当代生产力的发展,孝道中的物难问题固然没有古代严重,但仍然存在;色难,则是亘古通病。 一物难 尽孝的基础是保障父母等长辈的物质生活,让他们衣食无忧,但各种原因导致这一保障在很多家庭难以落实:一是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受制于自然气候:风调雨顺,年丰谷稔,生活无虞;灾祸频发,粮食歉收,食不裹腹。二是战争频仍,人民流离失所,无法安身立命。三是人们本身的因素,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不务生理。这些情况要
9、保障父母长辈物质生活难上加难。 但上述原因只是个别或局部的,不带有普遍性,更重要、更普遍的原因来自于孝道本身,即被儒家推崇的所谓 厚葬久丧 。墨子讲: 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后世之君子,或以厚葬久丧以为仁也、义也、孝子之事也。 10又讲: 厚葬久丧 此存乎王公大人有丧者,曰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存乎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存乎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鼎鼓几梴壶滥,戈剑羽旄齿革,寝而埋之,满意。若送从,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10且不讲天子、将军大夫杀人殉葬,普通百姓 厚葬
10、久丧 也耗尽家产。墨子讲: 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捆布縿。 10 三年之丧 几乎殃及所有逝者之家。 宋代的理学家以为,祭祀的目的是祖孙感格,祈求祖先的保佑,但 三年之丧 却给子孙造成更大的贫困。所以,宋代福建一些乡村由于多子无法供养,发生溺子恶俗。缅怀祖德、慎终追远却走向事物的反面,给生者造成严重的身心负担,能够讲是儒家的一大败笔。 二色难 所谓 色难 ,指的是对待父母的脸色,即精神层面的事亲。孔子在强调为人之子要尽孝的同时
11、,毫不隐讳孝道存在的问题: 色难 。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1意思是讲,用温和的脸色对待父母,让他们心情愉悦很难。假如只是帮助父母做事,供父母饮食,不能以为就是孝。孔子还从自然法则角度强调精神层面之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狗和马也有物质之养,人与动物不同,除了物质之养外,还有 敬 的孝心层面,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不仅要保障他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包括让父母有愉悦的心情,至于怎样才能让父母心情愉悦,孔子没有作出回应,倒是民间想出了种种办法,(二十四孝就是典型:既有力所能及
12、的孝道事例,更有力不可及甚至荒唐的 埋儿奉母 卖身葬父 尝粪忧心 等愚孝。而 彩衣娱亲 也让人们尴尬:故事的主人公是传讲春秋时期的老莱子,年七十,为了取悦父母,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儿童引父母发笑。老莱子的事迹载于汉代刘向的(列女传。由于这是精神层面尽孝的典型,元代尤溪人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为了尽孝而 彩衣娱亲 ,一般人都做不到,放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则被视为行为失范。由此讲明,精神之孝难于物质之孝。 物质之孝不易,精神之孝更难,报端常有报道,但或许碍于颜面讳莫如深。从生活观察, 色难 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四个方面: 一是代沟产生隔膜。父母与子女一般相差二三十岁,年纪小的父母六七十岁,大的八九十
13、岁甚至百岁。从战争到和平、从物质匮乏到丰富、从精神生活空白到多姿多彩。简言之,经历了苦难到幸福的大半个人生。但是,他们尽管共享着现代丰富的物质生活,思维却往往凝滞于曾经的过往,用根深蒂固的目光看待眼前的世界,造成父子、母子之间构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户人家,母亲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虽有乡村妇女的勤劳,但儿子讲东,母亲讲西;儿子道此,母亲道彼,母子之间形同枘凿。久而久之,儿子难以和颜悦色对待母亲。更重要的是母亲除了煮饭、洗衣的常态性事务之外,没有任何业余喜好,不知日子怎样打发。与此同时,儿子担忧母亲糊涂,不让她下厨操弄电器、燃气,母亲更是百无聊赖,以致抱怨儿子: 在你家像坐牢。 这恐怕是大
14、多数老人的心声。 二是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年逾古稀的老人,除了生理原因外,还有文化层次的不同,导致对事物认知的不同。十分是长期生活在乡村的老人,随子女在城市生活,对事物的认知构成强烈反差。现实中有众多案例:一户人家,儿子由于邻居养狗扰民,诉诸公堂,法院四次开庭,从县级法院打到中级法院,母亲却一再以那句苍白无力的 远亲不如近邻 劝导。儿子告知母亲,被告在法庭申辩: 邻居家的音乐声大于我家的狗叫声 原告之所以听不得我家的狗叫,可能是文章写不出来 原告之所以听到我家的狗叫,是由于原告睡在自家客厅 之类。但母亲没有任何法律意识,除了屡屡重复那句 经典 外,没有别的语言。一户人家,十年间儿子家三次遭到上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