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刑赏”之法探析,法制史论文.docx
《商鞅“刑赏”之法探析,法制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鞅“刑赏”之法探析,法制史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商鞅“刑赏之法探析,法制史论文商鞅是先秦时代早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也是我们国家古代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围绕 农战 所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使秦国实现了 富国强兵 的目的,也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夯实了基础。商鞅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之所以能被贯彻落实并获得成效,靠的是 刑赏 的推动,而 刑赏 则是 法 得以施行的重要手段。换言之, 法 既是详细的法令、政策,也是商鞅思想的理论核心或核心理念,又是 农战 和 刑赏 的内在规范。因而,在法哲学视角下审视并反思商鞅之 法 的含义和目的,有助于理解商鞅思想的要旨,并为当下的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借鉴。 一、商鞅之 法 的含义 (商君书中,有关
2、法令 、 法制 以及 法 的表述非常多,比方: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1131; 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 1130,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1144; 等等。从基本语义层面分析,商鞅所描绘叙述的 法令 、 法制 和 法 等同于当代意义上的法律、禁令。商鞅所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农战的赏罚措施,就是比拟详细、明确的法律、禁令,如 (垦令中公布的 20 条开荒法令。同时,商鞅对 法 也有明确的定义,即 法者国之权衡也 183.这一概念从思想和政治制度层面道出商鞅之 法 的含义,即 法 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的治理国家、组织社会、建立秩序的政治原则、道路和方略
3、; 而且又具有 使法必行之法 的深层意涵-制定相应制度以保障 法之必行 并最终实现天下大治。正因如此,商鞅所主张之法律的规范性、公开性、公平性、通俗性等特征242-44才得以凸显,他的一系列政治原则、道路和方略也有了能够施行或实现的载体。 一 思想层面的含义-使 法之必行 在思想层面,商鞅之 法 指的是一种理想的治理国家、组织社会、建立秩序的政治原则、道路和方略,具体表现出了商鞅系统而完备的法治思想理论。较之基本语义层面上的 法 ,思想层面上的 法 更能凸显商鞅思想的特质。在 (商君书中,商鞅将其表述为 缘法而治 1130、 任法而治 、 以法相治 1137、 垂法而治 161等,意指依靠法律
4、的强迫性和规范性来约束臣民乃至君主,到达国富民强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天下大治。就此而言,商鞅之 法 是对(管子 以法治国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即 以法治国 作为商鞅之 法 的深层构造,其含义主要是: 明主治国,惟法是视,不仅要立法创制,而且要坚守法令度量,做到动无非法,依法赏诛而不阿贵不遗贱。 42亦如有学者所言: 法家政治哲学,有一个共通的原则,便是认定 法 为一切之规范,为治国之张本。 54同样,在思想层面商鞅之 法 也以此为 张本 ,并通过 法的统治 将其实现。 思想层面的 法 ,即商鞅的法治思想包含了 以法为治 , 生法者君也 , 法之必行 , 救世、富强、致治、尊君 等四大相互关联的要义
5、。48华而不实, 法之必行 是商鞅法治思想的关键; 无此,即便有法可依,也难以实现 救世、富强、致治、尊君 的政治理想。那么,商鞅怎样使 法之必行 呢? 其一,要使 法之必行 ,必须使所公布的法律、禁令获得公众的充分信任,即具有公信力。 商鞅以为, 法在推行和严格执行经过中是一个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的诚信问题。这是迈向 法治 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这事关法律的威慑力。一旦身处上层的权贵破法不罚,身处下层的民众就难以建立起对新法和国家的信赖 .243(史记 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 徙木立信 的故事正讲明这一点。同时,商鞅也道出了新法乃至国家获得公众信赖的重要性, 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 1
6、82; 夫民力尽而爵随之,功立而赏随之,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则兵无敌矣 . 其二,要使 法之必行 ,必须保证所公布的法律和禁令完全公开、通俗易懂。商鞅主张颁布成文法,并在 (定分篇再三强调其 法 要 明白易知 同时,又主张 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 ,以利于法律、禁令的普及,使妇孺皆知。因而, 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1146可见,完全公开、通俗易懂的法律、禁令,不仅仅是 法之必行 的前提,也是实现万民自治的基础。从秦国 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671能够看出,普法教育确实获得了特别显著的效
7、果。 其三,要使 法之必行 ,必须坚持法的公平性。商鞅将法的公平性视作 壹刑 ,也就是司马迁所称的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83291.商鞅对此的定义是: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致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擅长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1100-101在商鞅看来, 法之必行 的关键在于 上 和 贵 ,只要自 上 、自 贵 行法, 刑无等级 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因而,商鞅将 法之不行 归于 自于贵戚 9205和 自上犯之 ,并 刑其傅公子虔,黥其
8、师公孙贾 ,102231以惩太子犯禁之过。 其四,要使 法之必行 ,必须保证 权制断于君 .商鞅以为,势力只要集中在国君一人之手,所公布的法律、禁令才具有威慑力,才能保证 法之必行 ,才能顺利推行 法治 .他讲: 国之所以治者三: 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对于国君而言,不仅要独揽大权、树立威势,还要 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即做遵法、守法的表率,才能称得上 明主 ,才能使所公布的法律、禁令具有威慑力,进而推动 法之必行 对于
9、民众而言, 从令 是 尊君 的最好表示出方式,由于 君尊则令行 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1130. 二 政治制度层面的含义- 为法置官吏 商鞅在 (画策篇指出: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 1109他以为,要使 法之必行 ,除所公布的法律、禁令应具有规范性、公开性、公平性等特征外,还应有 使法必行之法 以及 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 作保障。那么, 必行之法 以及 必得之法 中的 法 指的是什么呢? 在商鞅看来,施行 为法置官吏 制度,就是 使法必行之法 以及 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 .在 (定分篇
10、,商鞅具体阐述了 为法置官吏 制度的方式方法、目的和意义。他以为,从到地方统一设置法官、法吏,既可到达 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的普法目的,又可构成 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 的人人守法的良好社会秩序,还可杜绝类似于 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 等违法、贪腐案件的发生。 1144同时,该制度又以 重刑 作保障,即对知法犯法的法官、法吏施以严酷的刑罚,用商鞅的话来讲就是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依此观之,商鞅首先是要在臣与民之间构成一种互相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进而营造一个人人知法、人皆守法的良好的社会秩序; 其次,这种机制和社
11、会秩序的构成之时,也就是万民自治、天下大治之时。所以,商鞅所指 必行之法 的 法 既是一种制度的支撑,也是在这一制度支撑之下的法治的根本精神和价值的具体表现出。 固然这一制度是在 重刑 的保障下施行的,但是仍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商鞅之 法 在制度层面的深层意涵也正表如今于此。 总之,商鞅之 法 的含义,除在基本语义层面泛指法律、禁令外,在思想和政治制度层面指的是一种治国方略、政治主张和政治理想,即 法治 .华而不实, 法之必行 是 法治 思想得以施行的关键,而 法之必行 除需要以法律的规范性、公开性、公平性及 权制断于君 二、商鞅之 法 的目的 商鞅之 法 的目的能够分为两个层级,再三
12、强调讲: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缺乏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 .同时,商鞅的 农战 又是靠 法 推动的。以 法 推动 农战 ,通过 农战 实现 富国强兵 ,商鞅之 法 ,商鞅为使 公私之分明 ,还以 立法明分 的方式将 名分 法律化。他指出: 先王知自议私誉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 184正如蒋礼鸿所言: 商鞅之道,农战罢了矣。致民农战,刑赏罢了矣。使刑赏必行,行而必得所求,定分明法罢了矣。 119可见, 定分明法 之后,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据和臣民行为的规范都愈加明确, 致民农战 的手段愈
13、加集中,富国强兵的目的也愈加明确。为实现这一层级的目的,商鞅提出 教民作壹 的主张,并通过 壹赏 、 壹刑 、 壹教 三项原则,以统一思想认识,驱使人民于农战之中。 壹赏 ,即统一奖赏的标准,以此来规范人民获取利禄官爵的途径。商鞅指出,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196; 亦即 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 1129.也就是讲,受赏的原因除有功于农战之外,再无其他。这样,才能聚民力于农战之上,进而收到 民见上利之从壹孔出也,则作壹; 作壹,则民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力,多力则国强 120和 边利尽归于兵者强,市利尽归于农者富 1129的效果。 壹刑 ,即统一刑罚标准并平等地适用法律
14、,以保障 法 之施行。商鞅所言之 壹刑 ,是对其法的公平性的最好诠释。由于只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才具有公信力,才会成为全社会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壹教 ,即以法为教,是指通过法令的形式统一教育内容,打击和取缔不利于农战及违犯法令的思想言论,进而起到规范和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作用。商鞅以为,由于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不仅 缺乏以治天下 ,1113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农战,即 农战之民千人,而有 (诗、 (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 因而, 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任誉、清浊 (赏刑 之流,非但不能 富贵 、 评刑 、 独立私议以陈其上 1104还要予以取缔; 而 富贵之门
15、则只为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者敞开。同时,商鞅将 壹教 与 法 之公开性、通俗性和公平性相关联,通过 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 ,1146对人民进行普法教育,进而使法律成为约束臣民行为的唯一准则。 在 壹赏 、 壹刑 、 壹教 的合力之下,商鞅之 法 第一层级的目的得以实现。对于商鞅之 法 第二层级的目的-天下大治,商鞅以为是通过人民的 自治 得以实现的。那么,人民何以 自治 呢? 这仍需要 定分 和 明法 或者讲是通过法律的强迫性来实现。商鞅以为,社会上之所以产生 奸恶大起,人主夺威势亡国灭社稷 1145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名分 之不确定。因而,用法律的形式将 名分 确定下来,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