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丘陵地区农村发展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践论文.docx
《丹东丘陵地区农村发展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践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东丘陵地区农村发展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践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丹东丘陵地区农村发展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实践论文摘 要: 本文从辽宁丹东的13个丘陵地区乡镇 (东港市黑沟镇、长安镇, 凤城市, 宽甸县虎山镇、青椅山镇、杨木川镇、毛甸子镇) 为调查对象, 从丘陵地区乡村的基本情况、产业特色、建设成果等方面入手, 分析了当地乡村振兴当前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总结发展的思路。 本文关键词语: 丹东; 丘陵地区; 乡村振兴; 社会调查; 思路; 一、基本情况: 丹东市的13个丘陵地区乡镇 (东港市黑沟镇、长安镇, 凤城市, 宽甸县虎山镇、青椅山镇、杨木川镇、毛甸子镇) , 有行政村120个, 村民小组1348个, 农户5.5万户, 总人口22.3万人, 劳动力13
2、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率58.2%, 高于全市10.6个百分点, 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21.1%, 低于全市3.6个百分点, 共有农用地总面积420.5万亩, 华而不实耕地60万亩, 户均10.98亩, 比全市户均高4.51亩, 林地327.4万亩, 户均59.95亩, 比全市户均高20.23亩, 园地6万亩, 养殖水面6.4万亩。从数据中能够看出中部丘陵地区耕地和林地资源较丰富, 但劳动力还是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 外出务工和全市比拟少。 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 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的进步。一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农村 三权分置 制度探寻求索获得初步成果, 基本完成农
3、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确认农户家庭承包耕地面积51.2万亩, 各乡镇均建立了土地流转站, 在服务大厅设立专门窗口, 为土地流转打开了便利通道。最近几年, 土地流转速度明显上升, 截至当前, 该地区流转总面积15.7万亩, 流转率到达31%。从流转的去向上看, 已不只局限于农户之间, 正逐步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事企业等流转, 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以家庭农场为例, 短短两年时间, 已成立59个, 经营土地面积达1.16万亩, 构成了流转方和受让方共赢的良好态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全面铺开, 得到广大农户和基层的一致认可, 为村集体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政策保障
4、。二是特色产业的作用日渐凸显。该地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 初步显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形式, 逐步构成了以烟草、柞蚕、板栗、西甜瓜、苗木、中药材为区域特色的产业布局, 华而不实烟草、柞蚕、板栗在全国全省都占有一定位次, 如宽甸县青椅山镇烟草面积达2万亩, 有 辽宁小云南 美称, 东港市黑沟镇放蚕始于清代, 有 柞蚕之乡 美称, 凤城市红旗镇板栗种植面积占全市20%, 被评为 辽宁省板栗特产之乡 , 这些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已基本构成村村通、组组通的布局, 初步解决了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村部和活动广场建设已基本到达标准要求, 主要道路
5、已实现路灯覆盖, 乡镇所在地实现集中供水, 农村生活垃圾站点及清运覆盖所有村组。四是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着。中部丘陵地区13个乡镇共有贫困村28个, 贫困户5629户, 贫困人口12328人, 当前已实现脱贫18个村, 4449户, 10049人, 其余将于今年底实现全面脱贫。这些成绩的获得, 为丹东市中部丘陵地区施行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1. 产业布局不合理。 尽管近年来该地区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但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 构造性的矛盾仍然突出, 竞争力仍然不强。中部丘陵地区受传统种养殖方式的影响, 农业产业还没有摆脱以玉米种植为主的传统种植局面。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发展
6、受农民观念、自然资源等影响, 只在部分镇村发展较好, 还难以在全地区迅速做大做强。农产品构造层次偏低,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的还不够, 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没有构成规模。特而不优、特而不强问题突出, 品牌培育缺乏, 中高端名牌农产品不多。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水平总体不高。低端农产品供过于求, 与优质农产品供应缺乏并存。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仍存在着科技支撑薄弱、品牌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附加值低、融资渠道狭窄、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另外, 林地资源受政策影响, 产业奉献率还不高。总体产业布局表现出 传统产业不兴, 新兴产业不旺 的特点。农业构造调整进入到攻坚期,
7、 市场和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业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农村基础薄弱, 产业发展抗风险能力弱, 导致很多农户想发展却不敢发展。农村投融资渠道狭窄, 产业发展资金受限。农村群众介入积极性不高, 受文化程度和年龄构造影响, 大部分农民没有发展产业的意识和想法, 产业发展后劲缺乏。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 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在产业链的发展上, 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不匹配, 该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产业发展融合度低, 休闲农业、 互联网+ 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育缺乏, 农产品保鲜、储运、烘干、冷链物流等设施还落后, 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
8、起步阶段。 2.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有待提高。 该地区近年来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上获得很大进步, 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但与农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缺乏, 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以道路为例, 当前乡村道路养护和管理任务重, 尤其是村内道路无专门管护人员, 加上前期建成的道路标准较低, 抗灾能力较弱, 缺桥少涵, 安全设施不到位, 养护投入严重缺乏。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仍然很低, 乡镇所在地具备一定集中供水能力, 但仍有乡镇没有集中供水, 如东港市长安镇, 大部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 分散村庄大多采用自流饮水井, 干旱季节水位下降, 供水量知足不了居民需求。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还低于城镇,
9、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普及情况仍然相对较差。 3. 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 中部丘陵13个乡镇120个村中无经营收益的112个村, 有经营收益的8个村, 华而不实5万元下面村1个, 5-10万元村5个, 10-50万村2个。村集体负债合计7923万元, 华而不实经营性负债328.5万元, 兴办公益事业负债2621.5万元, 村均负债66万元。主要原因:一是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 家庭承包经营得到了快速发展, 集体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中部丘陵地区耕地、林地等资源基本上承包到户, 又没有集体积累。2003年税费改革之前, 村集体主要靠向农民收取管理费、公积金、公益金维持;改革后, 主要靠国家转移支
10、付维持运转。有些村固然有发展的愿望, 但不具备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启动资金, 个别村固然积累了少量的集体资产, 但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手段, 没有能发挥其保值增值的效应。二是部分村受综合素质不强的影响,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与新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等、靠、要 的思想较为突出, 甘愿守摊子, 做太平官, 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缺乏 胆子 , 迈不开 步子 , 更找不到 路子 。三是政策倾斜不够。各级相关部门在思想的认知度上和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度上, 以及在相关政策的倾斜度和工作的配合程度上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要求, 还存在一定差距, 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在
11、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情况下, 缺乏必要的外力帮扶的推动, 如省市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 中部丘陵120个村, 只要17个村争取到资金扶持, 仅占14.17%。 4. 镇村干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是乡镇人员缺少, 业务能力欠缺。中部丘陵地区13个乡镇, 全部存在空编、空岗情况, 空编率到达23.2%, 以凤城市沙里寨镇为例, 共59个编制, 在岗人员40人, 空编32.2%。专职人员混岗现象存在, 13个乡镇从事农业工作人员共214人, 专职138人, 占64.5%, 华而不实有农业文凭的只要121人, 占56.5%。二是村班子年龄老化, 学历不高, 活力缺乏。中部丘陵地区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 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