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林业论文.docx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林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林业论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林业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林学论文【】【林学论文【】【林学论文【】【林学论文【】【林学论文【】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题目: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进展 内容摘要:杉木作为我们国家重要速生树种, 在我们国家林业生产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但其地力衰退问题日益显露, 已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文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阐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特征, 如土壤酸化、缺磷、富铝和化感等;而后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 如酸沉降加剧、不适宜的营林活动、肥料施用不当等;并提出一系列维护措施, 如轮作、营造混交林、追肥等;最后
2、概述了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本文关键词语:杉木; 人工林; 地力衰退; 低磷; 富铝; 化感作用; 早在19世纪初, 我们国家林学家就提出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相关问题, 这种衰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 第二代效应 。这是由于在人工林经营培育经过中, 成土经过方向和土壤熟化经过被改变, 由此引起土壤性质恶化而无法知足林木生长需求, 其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退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林分生产力降低等1。在我们国家南方, 杉木是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 生长快, 材质好, 产量高, 用处广, 且距今有1 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近30年来,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张,
3、 已成为我们国家南方最重要的速生林之一, 在我们国家林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片面追求速生丰产, 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地力衰退问题日益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 并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当前针对杉木地力衰退的综合性阐述鲜见报道。鉴此, 本文将对近10年来杉木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缺乏进行综述, 以期阐述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原因、退化特征、维护措施, 为实现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参考。 1 杉木人工林地力退化特征 1.1 土壤酸化 杉木生长适宜的土壤酸度为4.56.5, 但随着化学肥料的施用、杉木人工林多代连栽、酸沉降加剧等, 使得土壤酸度加深, 土壤性质进一步恶化。除此
4、之外, 我们国家南方土壤多为缺磷富铝的酸性土, 由于杉木自毒作用分泌的有机酸和酚类物质及酸雨污染的日益严重, 进一步加剧了南方地区土壤的酸化程度。孟红旗2研究指出, 施加化学磷钾肥的土层p H值显著低于对照, 土壤酸化速率明显上升。王士亚3指出, 随着杉木连栽次数的增加, 土壤酸碱度、全氮含量、全碳含量均有所降低。除此之外, 酸沉降的化学组成对酸性土壤的进一步酸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1.2 有效磷缺乏 南方酸性红壤易于构成易被植物吸收的磷酸二氢根, 造成土壤磷素含量低, 且酸性土壤的全磷含量高, 而可供林木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含量低, 进而使得杉木人工林产量下降。在缺磷环境下, 杉木无性系的生长速
5、度明显遭到抑制。梁霞等27研究指出, 缺磷条件下1年生杉木叶片和根际的酸性磷酸酶 (APA) 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供磷处理。韦如萍等4研究发现, 缺磷处理对杉木苗根系生长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影响显著, 较之正常和高浓度供磷处理, 缺磷胁迫导致杉木苗根系干物质累积量增加, 根冠比增大, 根系外表积和根尖数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加。关于土壤磷含量的变化则持不同的意见, 如王士亚5指出, 随着杉木连栽次数的增加, 全磷含量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变化则是先降低再升高;而赵均嵘6则研究得出, 二代杉木林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固然有些会略低于一代老龄杉木林, 但两者总体上比拟接近, 差异不明显,
6、 而全磷含量总体上还略高于一代杉木林, 土壤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也是均高于一代老龄杉木林, 讲明杉木连栽并没有造成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明显下降。 1.3 富铝 杉木主要分布的南方红壤区, 由于高温多雨, 土壤风化强烈, 严重的淋溶作用导致了土壤的富铝化现象, 成为制约杉木人工林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阻碍了我们国家南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铝是土壤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多以有机络合态、无机离子态、无机化合物、难溶态、聚合态等多种形式存在, 华而不实以无机离子态对植物根系的毒害作用最大, 其他形态的铝毒性则较小, 而在非酸性土壤中铝以对植物无害的难溶态存在, 但随着土壤p H值的降低, A
7、l以对大部分植物有毒害的可溶性A1形式存在。随着杉木连栽代数的增加, 土壤p H值会降低, 随之土壤中铝的含量就会升高。通常, 在酸性红壤中铝离子的交换量占土壤阳离子交换总量的20%80%, 这使得土壤中的阳离子易于缺失, 导致土壤中镁、钾、钙、硼、钼等营养元素的缺乏, 植物生长不良。除此之外, 肖厚军等7研究指出, 活性铝不仅对植物有着很强的毒害作用, 如抑制有丝分裂与DNA的合成、毁坏激素平衡、影响酶活性、毁坏膜的构造和功能、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与代谢, 铝含量还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如影响土壤中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毒元素的释放、加速盐基离子的淋失。 1.4 化感 植
8、物化感物质主要包括酚类、类萜、含氮化合物、聚乙炔和香豆素类次生物质有机化合物等, 大多存在于林下凋落物、根际土壤或各组织器官中, 并可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进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本身或周边其他生物的生长。化感主要分为自毒与他毒。曹光球8研究指出, 就不同水分水平而言, 同一浓度邻羟基苯甲酸对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随着溶液浸透势的增加, 其对杉木幼苗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逐步减小;在同一水分水平下, 随着邻羟基苯甲酸浓度升高, 对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也呈下降趋势;在完全营养液、缺Ca营养液及缺P营养液这3种营养条件下, 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基本表现为随着邻羟基苯甲酸浓度的升高呈
9、下降趋势, 抑制效应逐步加强。庄正等9研究指出, 杉木幼苗的形态学指标总体上随着浸提液浓度的上升而下降, 且杉木幼苗的根部对浸提液反响最为敏感, 低浓度时根长显著高于对照, 高浓度时根长显著低于对照, 而茎长、叶长的差异显著性则远不及根长。除此之外, 张腾10通过琼脂混粉法, 将供体植物杉木、马尾松的器官粉末添加到琼脂中, 用以种植水稻、莴苣和萝卜得出, 杉木、马尾松对水稻的化感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 高浓度抑制, 而对莴苣和萝卜表现为抑制作用, 并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而靶标植物幼苗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随杉木叶粉末配置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1.5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是存在于土壤中各酶类的总称,
10、 是土壤组成成分之一, 其活性能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高低、生化强度与方向以及土壤中碳、氮、磷的动态变化, 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秦国宣等11研究发现, 随着第2代杉木林林分年龄的增长, 土壤酶活性逐步减少, 且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深度呈反比;除此之外, 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的土壤酶活性显著低于自然恢复的杉木林地;各类土壤酶活性在四季中的夏季最高, 其他季节则因酶的不同类别而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其他营养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且林地土壤中各种不同酶活性共同作用于土壤, 进而影响其肥力。罗飞等12研究表示清楚:土壤酶活性随着p H值的升高而降低, 与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有机质含量呈
11、显著正相关;且土壤p H随土层加深而增大, 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 1.6 微生物区系变化 土壤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等都对土壤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且微生物与植物根系存在互相促进的作用,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关键作用。赵萌等13研究得出:杉木人工林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自山洼到山脊逐步减少;同一立地类型中, 土层中微生物数量与土层深度呈反比;同一立地类型的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低于板栗林地;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全氮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杉木人工林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多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夏志超等14
12、研究发现, 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后, 林地土壤的可培养细菌、放线菌数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呈下降趋势, 且杉木人工林地总磷脂脂肪酸 (PLFAs) 、细菌PLFAs、真菌PLFAs比常绿阔叶林分别降低了49.4%、52.4%和46.6%, 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远低于常绿阔叶林。相关研究表示清楚, 杉木人工林替代自然林并连栽后, 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降低, 而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且自然林土壤中优势真菌种群在第3代杉木林中消失15-16。 2 杉木人工林地力退化原因 2.1 酸沉降加剧 随着工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们国家南方地区酸雨现象日益加剧, 土壤是酸沉降最大的承受体,
13、 同时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介质, 而土壤中的盐基离子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在酸雨影响下易于淋失, 进而使得土壤中和酸的能力下降, 致使土壤养分库耗竭, 造成人工林生产力下降17-18。刘源月等19研究发现, 在重度酸雨组实验中, 土壤p H值持续下降至3.71, 土壤酸化明显, 土壤呼吸作用被抑制且呈持续减弱趋势, 进一步加深了土壤酸化程度。刘广深等20研究得出, 长期的酸沉降加速了土壤的侵蚀退化, 指出酸沉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胶结物质的数量和性质及土壤的酸碱条件, 使得土壤团圆作用降低而黏粒含量增加, 导致其更易被侵蚀。谢书妮18指出, 土壤微生物活性在土壤p H值为38范围时保持良好, 土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