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保护战略,生态环境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保护战略,生态环境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保护战略,生态环境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部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与保护战略,生态环境论文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家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而环境系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西部地区为改善农村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农村建设加大环保投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链发展壮大等。同时,新农村建设也给环境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施行环境保卫战略是西部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的战略要求,将有助于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辨别 1. 1 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过度、不当开发等人为因素,当前西部农村地区生态毁坏问题突出,给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带来威胁。主要表如今: 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
2、公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林开发、公路铁路、城镇建设、露天煤矿、水利水电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比拟严重。从区域分布来看,西部水土流失是最严重的区域,流失面积到达 296. 65km2,占全国的 83. 1%1.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是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含水量减少,造成粮食减产。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我们国家荒漠化土地已达 262. 37 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 27. 33%.从区域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等地,五省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95. 48%.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 173. 11 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 03% ,仍主要分布在上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沙化总
3、面积的 93. 69%2.可见,西部十分是上述五省区荒化和沙漠化最严重。严重的荒漠化和沙化威胁着生态安全,是西部经济落后、农民贫困的根本源头之一。 1. 2 农田面源污染 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源是 COD 的最大奉献者,排放量占 43. 71%.除此之外,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 57. 19% 和 67. 27% 表 13,能够讲,农业污染已成为我们国家环境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 【1】 化肥施用: 为促进农业发展,化肥用量不断增加。 从总量看,西部大开发的起始年 1999 年化肥施用量为983. 4 万 t,上升到 2018 年的 152
4、6. 4 万 t,是 1999 年的1. 55 倍,11 年间总共增长了 35. 57% ,平均增长速度为 0. 04,高于同期全国 0. 03 的增速; 施用强度从 1999年的 192. 17kg/hm2上升到 2018 年的 339. 63kg/hm2,11 年间增长了 43. 42% ,平均增长速度为 0. 05,高于同期全国 0. 03 的增速 图 1 .化肥施用强度在发达国家的安全上限为 225kg/hm2,环保部制定的生态县标准为小于 250kg/hm2,但西部及其大部分的省份都超过了这两项指标值。由于不合理施用化肥,已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并影响食品安全。 农药利用: 我们国家
5、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西部农药施用总量由 1999 年的 20. 11 万 t 上升到 2018 年的31. 19 万 t,是 1999 年的 1. 55 倍,11 年间总共增长了35. 52% ,平均增长速度为 0. 04,高于同期全国 0. 03的增速; 施用强度从 1999 年的 3. 93 kg/hm2上升到2018 年的 6. 94 kg / hm2,11 年间增长了 43. 37%,平均增长速度为 0. 05,高于同期全国 0. 03 的增速 图 2 . 自 1999 年以来,西部地区农药施用强度都远远超出了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 2000 年前后 2. 1kg/hm2的平均水平。
6、过量和不当的农药施用,对土壤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同样构成宏大的威胁。农膜利用: 我们国家是农膜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 1999-2018 年的 11 年间,西部的农膜总量平均增速为0. 06,高于同期全国 0. 05 的增速; 单位量增加 1.17,同样高于同期全国 0. 83 的增速 图 3 .地膜残留量较高,不易降解的残膜滞留于田间,造成土壤污染。 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种植业地膜残留量12. 10万 t,地膜回收率仅为 80. 3%3.经调研发现,当前西部一些地区已开展对废地膜的加工处理,但存在回收网络不健全,利润较低,需扶持但缺乏政策,加工后的废水直接排放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7、秸杆处置: 据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种植业秸秆产生量为 88913. 31 万 t,丢弃量为 2680. 66 万 t,田间燃烧量为 12548. 7 万 t,丢弃和燃烧占总产生量的 17.13% .主要的秸秆处置方式有燃烧和还田,分别占到产生总量的 33. 56%和 31. 57%; 其次用作饲料和田间燃烧,分别占到总产生量的 15. 35%和 14. 11%.上述四种利用方式占到秸秆使用总量的 94. 58%3.长期以来,西部各地农村普遍对秸秆进行燃烧处理,已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源之一。近年来,固然加大了禁烧的力度,但仍时有秸杆燃烧导致严重污染事故的报道。 1. 3 畜禽养殖污染 据污染源普查
8、结果显示,农业源污染中比拟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 2. 43 亿t,尿液产生量 1. 63 亿 t3.2018 年畜禽养殖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中 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 3. 23 倍、2. 30 倍4.在西部地区,内蒙古、四川等地的规模化畜禽养殖规模较大,COD 排放量也较大,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等地排放量较小5.在畜禽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经过中,由于选址不当和处理的缺乏,给农民的安全供水带来宏大影响。 1. 4 生活垃圾污染 从调研情况看,固然大多数地区把村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但由于村镇规划不合理、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生活习惯、社会重视
9、不够等多种原因,多数西部农村仍处于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的状态,村庄环境 脏、乱、差 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国家农村每年产生 2. 8 亿 t 农村生活垃圾,大部分生活垃圾未经处理,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河沿、路边。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的垃圾采取露天堆放、燃烧或简单填埋处理。 1. 5 水环境问题 水源性缺水问题: 西部地区人均水资源只要全国人均数量的 10%左右,在一些山区对人畜饮用水也难以得到保证。西北有 1/2 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资源性的水资源短缺特别严重。西南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但因时空分布不均,加上调节和供水工程相对缺乏,使一些地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较突出。 水
10、质性缺水问题: 据测算,我们国家农村年产生生活污水约 90 多亿 t,年产生人粪尿为 2. 6 亿 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2018 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 652. 1 亿 t,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 2499. 9 万t.华而不实,农业源占 47. 45% ,超过工业源和生活源位居首位; 氨氮排放总量为 260. 4 万 t,华而不实农业源占31. 72% ,仅次于生活源,高于工业源6.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气候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复杂原因,西部部分农村地区很多年前一直流淌的河流出现断流甚至消失,只剩下原有的水文监测站。 1. 6 农村工业污染问题 乡镇企业引发的环境问题: 尽管
11、乡镇企业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西部乡镇企业普遍存在布局规划不合理、技术工艺水平普遍较低、生产设备简陋、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和低水平加工业占比拟大的问题; 加之,农村本身的环境监管能力薄弱,部分地区为了招商引资而降低环境门槛。这种情况下,西部农村地区便出现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的农村工业,分分布局、点多面广的乡镇企业以及一些小矿产开发,给农村环境系统造成宏大压力,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身体健康。 工业污染的转移: 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监管标准的提高和新农村招商引资的加速,部分在城市中难以立足的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下乡进村,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有所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