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类读写教学法对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启示,论文摘要与提纲.docx
《探讨语类读写教学法对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启示,论文摘要与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语类读写教学法对学术论文摘要写作的启示,论文摘要与提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探讨语类读写教学法对学术论文内容摘要写作的启示,论文内容摘要与提纲现代大多数出版和教育机构都要求科研论文、学位论文附加内容摘要。论文在出版之后,其内容摘要还有可能被收录到专门的文摘或索引期刊中。随着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内容摘要作为学术语类的一种,趋向规范化、程式化,甚至出现了从论文中提取内容摘要的计算机软件,如银河摘星( GalacticStar) 。这种体制化的语篇格局与写作程序因其操作简便、信息突出而遭到学术界、教育界的推崇。同时,也因其形式僵化而遭到批评和质疑( Kaplanet al 1994: 401-426) 。本文以为,要理性的对待这一现象,不能从功利的角度盲从,
2、应客观分析构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动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各出版和教育机构以及国家标准对内容摘要的要求是构成内容摘要体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国家标准局对于内容摘要的要求是 简明扼要并准确地反映文献 ( ANSI 1979: 1) 。我们国家的国家标准(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987: 3-4) 要求 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内容摘要,为了国际沟通,还应有外文( 多用英文) 内容摘要 。并对内容摘要写作提出指导性要求:内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报告、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内容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好的短文,能够独立使用,能够引用,能够用
3、于工艺推广。内容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献采用。内容摘要一般应讲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式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同上)据此推知,内容摘要应该是浓缩版的论文,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但是,以上标准只是对内容摘要的内容提出了要求,对于内容摘要的功能却语焉不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内容摘要这一语类的出现,是学术语篇在系统发生( phylogenesis) 过 程中规范化的结果。根据 Martin( 1993: 141-172) 的语类理论重点,内容摘要写作是应学术沟通这一社会需求在论文写作阶段完成之
4、后的一项活动; 其目的( 或曰功能) 是宣扬、推广论文。其写作水平直接影响到论文本身为读者所接受的范围和程度。鉴于此,对于内容摘要写作的研究得到不同语言学者的重视( Swales 1990;Hyland 2000; Bhatia 1993; 余莉、梁永刚 2006: 34-37) 。本文采用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语类理论为指导,讨论英语论文内容摘要的语类特征及内容摘要写作教学。 本文首先述评语言学领域诸学派对于内容摘要写作的语类研究,肯定其研究成果,并指出这些研究在语法与语篇语义分析上的缺乏。在这里基础上以语类读写教学法为框架,以学术论文内容摘要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法和语篇语义分析揭示内容摘要语
5、篇的语类特征,进而勾画出论文内容摘要写作教学的语类分析框架。 2 内容摘要的语类研究 Corbett( 2006: 26) 将语类研究划分为五个领域: 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功能语言学研究、 新修辞学派 研究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华而不实与学术语篇写作密切相关的是后三者。 新修辞学派 对于语篇的研究不注重于语篇的词汇语法形式以及用于表示出这些形式的语音与书写系统,而是侧重于由语篇完成的社会活动( Miller 1984: 151) 。功能语言学者通过语类研究语言使用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篇分析者通过收集真实语料,对其进行语言学分析,进而辨别语类,归纳语类特征,然后将归纳结果应用于语篇分析和写作教学
6、。显然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类分析是一个循环经过。要将其用于学术语篇的分析,首先要收集学术语篇,然后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学术语篇的语类特征,分析成果可理解、解释学术语篇以及指导学术语篇写作。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者将语类作为一种工具用于分析和指导非英语民族的英语学习者以学术沟通为目的的英语学习( Bhatia 1993) 。Hyland( 2002:113-135) 以为某些语篇之所以具有类似的特征,是由于它们在产生及使用中具有类似的社会语境,通过描写这些特征能够将一些语篇归为一类。这些特征就会对此类语篇的产生在语言选择上起到引导和限制作用,语类即是基于该假设而产生的。由此可见,新修辞学派
7、对于语类的研究主要应用于对高校本族语的写作指导,功能语言学派和应用语言学派都将语类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术语篇写作指导。 应用语言学语类研究在指导二语学术论文写作方面成果尤其突出。但是,应用语言学者通过采访的方式,凭借直觉判定作者意向,以经历体验和认知为基础对语类进行分析,是通常意义上话语文化学( ethnographic) 的研究途径。这种方式方法缺乏科学上的严密性。由于人们使用语言时在很多情况下是潜意识的,其交际意图是语言表示出的动因,但不一定能够用语言表示出出来。除此之外,应用语言学派对于学术论文语步的描写,也因其规约性而遭到批判( Kaplan etal 1994: 401-426) 。 内
8、容摘要的语类研究主要是对内容摘要语篇构造的划分。Geatze 声称,多数内容摘要由四部分构成: 问题、方式方法、结果、结论( 转引自 Swales 1990) 。Swales 的研究结果表示清楚,多数内容摘要的构造为: 引言、方式方法、结果、讨论( Swales 1990: 181) 。Bhatia( 1993) 提出四步内容摘要构造: 介绍研究目的、描绘叙述研究方式方法、总结研究结果、给出结论。显然,构造明晰是以上几种内容摘要框架的优点。但是,这种规约性构造过于呆板,影响内容摘要写作的创造性发挥,对于内容摘要的多样性也是一种局限( Lock 1988: 156) 。鉴于此,本文试以功能语言学
9、语类理论为指导,将语类读写教学法引入学术论文内容摘要写作研究。 3 语类读写教学法 语类读写教学法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当时在澳大利亚盛行的革新教学法在平民化教育方面碰到了史无前例的困难。在以前的精英教育环境下,受教育对象多为上层社会群体,他们生活中所接触的不仅仅仅是日常知识,也有专业化的书面知识,其读写能力在学校教育中不存在任何问题。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中下阶层的儿童也有了受教育的时机,但他们在生活中仅能接触到生活常识,对于专业化知识知之甚少,因而造成在学校学习经过中的读写困难。以前针对精英教育的革新读写教学法很难适应这一状况。针对这一状况,以 Martin 为代表的悉尼学派以功能语言
10、学理论为基础,通过与教育学家和中学老师合作,创立了语类读写教学法,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Martin 1999: 123-155; 朱永生 2018: 6-12) 。 这种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 在师生分享知识基础上通过互动进行写作教学( Martin 1999: 123-155) 。教学经过包括三个阶段: 解构范文 师生联合创作 学生独立创作。该经过是一个循环经过 ,即在学生独立创作达不到满意效果的情况下,可进入下一个循环,重新从解构语篇入手。其核心思想是: 在展示理想的写作范文并明示学生写作要求之前,不盲目要求学生单独完成写作。 4 语类理论指导下的内容摘要写作教学形式 本文作为一个前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