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进行辨析与思考,经济思想史论文.docx
《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进行辨析与思考,经济思想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进行辨析与思考,经济思想史论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进行辨析与思考,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其研究建立在对人类选择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但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其他行为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理性主义来构建整个研究范式与理论体系的。当代经济学流派诸多,理论主张各不一样,但都秉持一样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假设。理性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后诞生的,然而经济学家们对它的理解与解释却众讲纷纭。华而不实有代表性的意见包括:1以为理性是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2以为理性是自利、极大化以及与别人自利行为的一致性;3以为理性是偏好的一致性;4理性包括完全的解读能力、稳定一致的偏好以及不确定条件下用期望效用进行评价,等等。而且
2、大部分 非理性 是由于对理性的不同定义造成的。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梳理和辨析,建议性地提出一个统一的理性框架:利己性、最优化与偏好一致性。同时,对于和理性相关的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最优化、效用最大化、经济人、理性、利己、偏好一致性、性状良好的偏好等,进行逻辑关系论证,从新的视角来解释新古典模型的假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另外,来自各个行为学科越来越多的经历体验事实对理性假设提出了挑战。当经济学家给出某种经济学的解释时,这一解释的本质必须是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因而,传统经济学必须面对的质疑是:假如人们并不是根据理性的方式去决策,那么我们运用理性的逻辑推理与计算来解释与预测人类行为的做法能
3、否还有意义?于是,现代经济学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要么坚持经济学理性主义,但是也许不得不放弃对很多重大问题的解释; 要么修正经济学理性主义,而由此不得不导致对经济学基础的怀疑甚至动摇。面对这些挑战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和做法,是本文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利己性假设 人的利己性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这一人性假设一般以为是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斯密非常有洞察力地发现,在一定的制度布置,即自由竞争条件下,人类追求自我利益的自然倾向将带来整个社会的福利,就像被 看不见的手 支配,达成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状态,而社会为此却几乎不必付出任何代价。能够讲,自利的人性假设是斯密 天赋自由 理论体系的
4、根本出发点。根据斯密的经历体验观察,这个假设是合理的并广泛存在的,是最可靠的人类行为动机;而且,假如自利是合理的,能使我们用最低的制度布置成本来到达理想的资源配置效果。然而这并不能讲明斯密成认人的行为唯一的被自利性诱导。一方面,斯密的自利假设是指开通明达的自我利益,即追逐自我利益并迎合别人的自我利益,这不同于 自私自利 ,其本身带有一定程度的利他倾向。另一方面,就斯密本人而言,其对人性的假设也是两个层次的,一是在(国富论中提出的自利性,另一个就是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到的 同情心 ,即社会性,也就成认了社会规范在人的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来自行为经济学的越来越多的经历体验证据也表示清楚人们存在
5、社会偏好,主要包括利他偏好、不平等躲避偏好及互惠偏好,分别对应着人们的善良、公平和互助特性。这些社会偏好质疑了利己假设的合理性进而对经济学的理性基础提出挑战。面对这种挑战,主流经济学家理性假设的维护者给出大致两种观点:一是放弃利他假设,将纯粹的利己假设作为工具主义的假设。只要能准确解释与预测人类行为,则不必在乎与要求利己前提的正确性,而将人类行为看做仿fo是在进行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理由是利己假设具有难以舍弃的优点:能以最少的公理解释最多的现象。这个观点是以弗里德曼的实证主义方式方法论为基础的。二是力图证明利己前提的合理性与现实性,主张利他行为的理性化。该观点以为人的社会性归根结底是基于人的自利
6、性基础之上的 启蒙了的利己主义 。详细地讲,我们能够通过对效用函数的重构,如纳入对公平、互助等亲社会因素以及声誉等长期利益的诉求,将利他行为解释为能带来本身效用的提高 非短期直接经济利益的提高但是长期的总效用的提高。如今更多的研究尤其是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本质上倾向于后者。固然他们主张修改甚至放弃理性的经济人假设,建立新的行为经济人假设,但本质上还是理性化的思路,用最优化的数学方式方法来规划和解释人们 系统偏离理性 的行为。 本文基于第二种观点,主张将利己的概念由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扩展为追求本身效用的提高,进而可通过技术性手段扩展效用函数来维持利己假设的合理性,本文称之为 广义的利己 。值得注意
7、的是,即便采取技术性手段将利他行为纳入利己的范畴,但我们追求的利己的合理性和现实性仍然依靠于对人类本性的讨论:人为什么是利己的?一种较有前途的观点来自进化生物学的证据,以为利己有利于最大化生物的适存性固然生物受制于能力,并不直接最大化其适存性,如飞蛾扑火,进而作为基本的基因保存了下来,那些不具有利己本性的人类会被拥有利己本性的人类击败而被自然选择淘汰。基于同样的逻辑,能够解释下文将讨论的最优化与偏好一致性假设的合理性,不再赘述。 然而,我们也要提防这种技术手段的滥用:试图将所有事务都纳入效用函数,用纯粹形式上定义的 效用 ,来囊括人类实际追求的任何目的。在这个问题上,杨春学的观点比拟典型。他同
8、样反对用效用函数来解释一切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思想,以为对利己行为进行拓展的边界在于个人行为能否牵涉对个人利益的无报偿的明确牺牲,但理由是经济人假讲只在分析严格的市场关系与单纯的互动交换活动时有很强的解释能力。笔者以为,经济学的理性范式是一种思维方式,能够用来解释大多数的人类行为而不仅局限于经济行为。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也讲道: 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式方法。 之所以不能无边界地拓展利己的外延,是由于这样会使理论陷入过于一般化的泥潭,导致如布坎南所讲的现象:它赋予我们解释每种行为的能力,但最后却什么也不能解释。因而我们需要慎
9、重地选择哪些因素能够被 合理地 纳入效用函数。例如,前文对社会偏好的描绘叙述就在维持理性假设下,通过将与古典自利假设有着明显涵义辨识度的一些社会性情感因素纳入到效用函数中,建立了能够具体表现出人类心理学特征的简约效用函数,进而能解释一大类现象并能够做出推断;而与之相反的是难以量化并缺乏一致性的情绪因素,表现为难以在偏好序列中被描绘叙述为特定的消费数量,并在消费束之间进行比拟,因此不宜纳入效用函数。 三、最优化假设 同理性假设一样,最优化假设也是伴随新古典经济学而诞生的。马歇尔、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思等新古典经济学代表引入几何与数学的方式方法来解释与验证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
10、主义观点,使经济学从主观学科变为数量化的客观学科。这种解释人类行为的方式方法同时也给行为假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寻求最优。通过最优化假设能够很方便地利用约束最优化的数学技术来分析人们的选择,奠定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以及建立在两者基础之上的市场理论。其后的一般平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定理等也都以最优化假设为微观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最优化假设本身 人们会选择最好的东西 并不苛刻,甚至是很合情合理的。最优化只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倾向,本身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得最优的结果。使最优化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并不是假设本身,而是可施行最优化的前提,即假定人们拥有并且知道一致性的偏好。 新古典模型正是通过假定偏好已
11、经知道进而将最优化与所需的信息分开,并且通过显示偏好原理使得能够从人们被假定的最优选择中观察到偏好信息。因而,我们应当慎重地对待最优化的假设,避免将其赋予太多的内涵而导致其脱离现实,变成不可能实现的纯粹工具性的假设。 最初的新古典模型中效用最大化是在确定和非策略环境下的应用,但由于最优化假设具有优良的数学性质,有时我们需要对其作出合理的扩展性解释以保证在面临其他环境条件下仍然能够使用最优化的数学工具。当前主要有两种有意义的扩展。 第一,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条件时,按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行动。期望效用函数描绘叙述了人们对不确定状态的偏好,也提供了强大解释力,却遭到一些经历体验事实的挑战,如 Alla
12、is悖论。对此,有学者以为这个 悖论 应归因于受试者的表现失误而非理性失灵;而更多学者则是对期望效用模型进行改良,最常见的是用主观概率代替客观概率,如 Kahneman 的前景理论效用模型与 Quiggin 的排序依靠期望效用理论,但本质上仍然是用最优化的思想与数学工具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因而,笔者以为期望效用最大化不是理性的必要条件,但效用最大化的思想在不确定状态下仍然有用,这也是经济学区别于心理学等其他行为科学的解释框架的本质差异。在不确定状态下,我们能够通过效用函数的改良即加权的效用函数而增加解释力。 第二,当人们面临策略环境时,会考虑其别人的自利和最优化选择,即 理性的共同知识 。它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