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观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伦理道德论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老子的道德观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伦理道德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的道德观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伦理道德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的道德观思想及其当代借鉴,伦理道德论文内容摘要:老子以为,德由道生,道是核心,德是道的表现和运用。道为体,德为用。由道而德,面对自然讲求物我平等,道法自然,不妄求无度、不肆意毁坏,而与自然相融共生;面对别人讲求和光同尘,随缘任运,不唯我独尊、不飞扬嚣张,而与别人和睦共处;面对自个讲求反参内省,自我建设,不骄奢淫逸、不庸庸碌碌,而与自个自悟自醒。 本文关键词语:道德;自然;别人;自个; 作者简介:白云,普洱市委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老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根 和 魂 ,研究老子思想,是加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2、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老子以为:道是规律、是真理以及人类对其的认知和把握方式。道,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尺度,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源泉。与道相应,是人类向往和追求的生命境界。道具体表现出为对生命问题的考虑、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自觉。 道 生之, 德 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 道 而贵 德 .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1道是核心,德是道的表现和运用,遵道而行谓之德。道为体,德为用,有道有德,无道失德。德的衰微,根本源头于道的缺失。无道支撑的德,难于融入人的生命中去。没有对生命问题的深层次的考虑,不易从内心中生起坚定的信念。德的宣化,就变成是任务强加,任你喊破了喉咙,人们仍然故我,
3、无动于衷。 一、德由道生 不同的人生,其实是不同生命理念、价值信仰的展现。看似乏味庸碌的日常生活,在不同生命图景里,会呈现出不同的意蕴。 道可道,非常 道 .名可名,非常 名 . (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对道的理解,反映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和困惑,促使人去考虑领悟宇宙天地人生之道,希望借由对道的考虑而促成现实问题的解决。 为什么要悟道? 苦-心为物役。金钱、名利、地位只是人的外在的符号和标识,人生应该尽己所能正当合理的获取物质财富。但是,却不应该把获取物质财富当作人生的终极奋斗目的和价值取向。假使此,心为物役,不为物主,人生就变成为财利奔忙的机器,人本身就成了手段而非目的。 盲-选择性困惑。选择的范
4、围越来越大了,可人们选择的烦恼却越来越多了,选择性困惑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人对本身了解得不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正由于不了解自个,所以面对选择时往往跟风、从众、随大流。得到的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尚未得到,想要的东西总在变化,选择后发现并不知道自个真正的真实的需要。 不觉-对生命存在的茫然。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问一个放羊的孩子,你放羊干嘛?孩子答:薅羊毛。记者问:薅羊毛干嘛?孩子答:卖。记者问:有钱干嘛?孩子答:娶媳妇。记者问:娶媳妇干嘛?孩子答:生小孩。记者问:生小孩干嘛?孩子答:放羊其实,想一想,人生又何尝不是在这种思维形式里转圈呢。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5、,来的时候,没人和我们商量过,莫名其妙就来了。走的时候,迫不得已花落去,也由不得我们。天天究竟在忙些什么?工作和生活,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常态的生活总在延续。某种意义上,我们能够讲忙得很充实,可以以讲忙得很盲目。在生和死两个端点之间,人们往往缺乏透彻的考虑,看不破,自然就放不下,于是爱恨情仇从中起、是非恩怨从中生。 道是什么? 是对此岸存在的彼岸向往。 现实的世界,是充满缺陷和缺乏的存在,是需要艰苦经营和艰辛维护的存在,正由于有众多痛苦,所以人内心中希望有另一种存在。在那里,不再有缺陷,不再有悲伤和烦恼。这听上去像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但却是人类内心真实的向往。 是对无常世界的有常渴望。 现实的世
6、界,是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存在。有一夜暴富的,也有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有一朝成名的,也有一夜之间身败名裂的。香车宝马、豪宅万顷、锦衣玉食,都不具有永远恒久性。今日的一切并不代表示清楚日的一切,如今拥有不代表今后拥有。现实总在变化,于是人内心中等待着去发现变化中的不变,无常背后的有常。 是对有限存在的无限期盼。 现实的世界,是短暂和有限的存在。对于美妙的生活,人人都想把它变成永远恒久,希望生命中充满快乐,没有痛苦。对于人的生命,个个都想长命百岁,希望生命中只要健康,没有病苦。人是超越性的存在,正由于知道现实的短暂易逝,所以从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希望有限的人能得到无限的持存。 是对人类存在的根
7、本主题的回应。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杯子和水的关系。不同朝代的更迭,不同时代的人群就像那杯子里面的水一样,不停地进,不停地出,始终在变化。但是,那储水之杯,不管水怎样进出却保持相对不变。于是给我们的考虑是:人类社会那变中的不变是什么?纵观历史,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代,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人类有着不变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爱与恨、得与失、成与败、苦与乐、分与合、聚与散。人类永远恒久的主题,集中地具体表现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个三对关系之中。不变主题的存在其实在昭示着人类究竟的思想事业,老子用其独特的感悟方式和圆融的运思智慧给予我们多重启发。 二、面对自然 当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雾霾、地震
8、、洪水、炎热、台风、地陷各种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沉痛反思之后,我们以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我们对自然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过度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过度开矿,导致地质构造毁坏。重工业、汽车尾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大自然以灾祸的方式向人类发出了严重警告,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制度的完备,更需要我们重塑一种智慧清凉的生态宇宙观,以改变我们的想法、看法进而影响我们的做法。 学习-老子的思想中,常以自然为师,具体表现出出向自然学习的心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道体无为,本来自然
9、。二是指以自然为师,向大自然学习。如有道之人的德行,应该像水一样,即 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处世之道,不应该时时处处逞强,而要 柔弱胜坚强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领导者的德性,要能谦虚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当人类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未知时,师法自然,从天地万物的生灭荣枯中去揣测、领悟背后的道理,从自然界中获得有益启示,知有识无,不失为一解决问题的思路。 敬畏-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形式下,人是万物之主,大自然只是人的用具、工具,人贵而物贱,人能够根据一己之需,随意向大自然索取。老子的思想得到了庄子的继承和发展,庄子讲: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