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道德经)解读.docx
《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道德经)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道德经)解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讲义之(道德经)解读老子其人其书及影响大纲一、老子其人1模糊的老子2明晰的老子二、老子其书1模糊的(老子)2明晰的(老子)三、(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1在先秦时期的影响2在秦汉时期的影响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4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影响5近代以来的老子研究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老子其人具有明晰和模糊的两重特性: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都有不同考证和解释,这些是模糊的;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弟子,周太史儋是老子在周的数传弟子、老子“见周之衰,去周之秦出关而迫于关令尹喜之请,不得已著五千余言(道德经),这些是明晰的。K02
2、:(老子)一书具有明晰和模糊的两重特性:(老子)的内容,分篇、作者、成书年代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些是模糊的;(老子)作者为孔子问礼的老聃,创作年代大致为春秋末年,书共五千余字,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体现了老子在春秋末年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于社会人生的敏锐观察和超凡的智慧,这些是明晰的。K03:(道德经)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以及近代都有不同的影响。正文一、老子其人最早对老子形象做素描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十分为老子作传。由于是素描,总有其不明晰的地方,司马迁在这段不长的文字中用了不少的“或曰就充分讲明老子的形象有模糊处,如“或曰
3、老莱子亦楚人,“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所以难怪后人会有“模糊的老子的看法。1模糊的老子由于模糊,所以会有对老子的称谓、姓氏、名字、出身、仕宦、生卒年代的不同考证和解释。老子当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岁,于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仁里、九月十四昼夜子时生。而孙以楷先生则以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对于老子的出身同样有不同的讲法。(新唐书)卷七十(宗室世系上)作了梳理和解释。从这段史料中我们知道,老子李姓源出于理官,“理、“李相通;还使我们知道老子祖上本来为官,所以老子出身贵族,能够在周朝做官,掌管国家礼仪图书之类的工作。然而就是老子这样的出身,在有些人的眼里也并非如此,如唐朝释法琳在对唐太宗的陈
4、述中就以为老子出身卑微。还由于模糊,所以会有人对老子,老莱子,老彭,周太史儋等人关系的考证和解释。如老子与老彭的关系,程树德就在(论语集释)中视老子与老彭为一人。有如老子与老莱子,太史儋的关系,有人就以为老子就是老莱子。同样又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以为老子,老莱子为二人,老子也不是太史儋。老子的模糊处还引发人们对老子身份的无限引申。如汉刘向在(列仙传)中就将老子列为一位能够保佑民众的神仙。由于有模糊处,人们又何尝不可将老子与fo祖相联络呢?种种猜想,其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这就像事物一旦需要考证的那样,只能是考不胜考,证不胜证,只能是考其大概,证其有限,由此看来,历代盛行的考证永远无法一劳永逸的理
5、清老子身上的“模糊,撩去老子身上的朦胧。引发的只能是繁琐的考证,无端的猜想,无尽的争讼。2明晰的老子第一,老子为陈国后为楚灭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即当今河南鹿邑。第二,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史。由于任周珍藏室之史,从事记录天下诸侯的状况及管理周室之史料的工作,所以也必知晓天下变化之理。第三,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第四,老子也是有教师的。第五,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对于社会时代的衰败,老子这样的智者是有体悟的。“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即社会事物的善恶、是非标准已发生移位。一般来讲,社会原有的善恶,是非标准发生变化,而新的为大多数民众接受的善恶,是非观又未被建立,这社会是可怕的,它随时会发生倾斜、崩毁。
6、对此,老子敏锐的感遭到这点。老子对秦人逢氏之子的倒错行为作评价,讲明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是明晰的,并且以他特有的智慧为此“离周行动做了有力的支撑。第六,老子去周之秦,“至关,遇关令尹喜。这也是明晰的。第七,老子“自隐无名,要做隐士。第八,与“自隐无名相一致的是,老子还谦下,柔弱,贵愚,挫锐,曲全,和光同尘,功成弗居这些也是明晰的。最后为了给一个“明晰的老子,不妨再一次按传统重申: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而与老子同时代的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弟子,周太史儋则是老子在周的数传弟子。老子“见周之衰,去周之秦出关而迫于关令尹喜之请,不得已著五千余言(道德经),即(老子)。二、老子其书与老子
7、其人模糊与明晰密切相关,老子的著作(老子)一书也是既模糊又明晰的。并且,由于(老子)一书直接代表了老子的智慧与思想,因此成为了历代学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对象,学者对于(老子)一书的研究与争论之热情,丝毫不亚于他们对老子其人的考证。1模糊的(老子)(老子)一书是老子在出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而作的,并且其书分“上下篇“,共五千余言。然而,对于太史公如此明晰的(老子),在经过了两千余年的传承之后,反而变得越来越模糊,这种模糊缘于历代学者对(老子)一书的内容、分篇等问题的不同理解,乃至对(老子)一书作者与成书年代的怀疑。首先,最为关键的是(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北魏时的崔浩曾讲,“此矫诬之讲
8、,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书,以乱先王之教?陈师道、叶适、黄震等人提出了对(老子)一书作者的怀疑。如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就以为(老子)的作者是一个不知名的隐者。清代,如汪中作(老子考异)都专门针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证与质疑,而清代最为著名的辨伪学者崔述亦在其(考信录)中提出了本人对(老子)一书作者的怀疑。近代,对(老子)一书作者与成书年代的争论愈加白热化,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问题。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将老子列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有名可考的哲学家,在(老子)作者及写作年代上,否认了前人对(老子)的怀疑。但是随后,首先向胡适发难的是在当时
9、学界享有盛名的梁启超,他在(评胡适之)的第五节(论书作于战国之末)一文中首先成认了司马迁(老庄申韩列传)是我们考证(老子)一书作者与著作年代的“最可靠的史料,但同时指出这段史料“实在迷离惝恍、模糊得很。两三年后,冯友兰一反胡适把老子列于中国哲学史首位的做法,以孔子为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甚至将老子列于墨子、孟子等思想家之后。他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并得出结论:李耳为战国时(老子)学领袖,但老聃则为传讲中的人物:今所有之(老子),亦经汉人之整理编次,不能必谓成于一人之手。除了胡适、梁启超、冯友兰之外,尚有马叙伦、高享、唐兰、罗根泽、郭沫若等诸多学者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从不同角度作了考
10、证,得出各种各样、莫衷一是的结论,进而使得我们对(老子)一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的认识变得更为模糊。(老子)内容的模糊首先涉及(老子)一书的各种传本。(老子)内容的模糊还涉及(老子)的篇章构造。最为关键的是,(老子)内容模糊更与(老子)内容本身的语言特色与丰富内涵有关。众所周知,(老子)以五千字作呕的语言蕴含了特别辽阔的意境,可谓语精义深。2明晰的(老子)第一,(老子)作于(庄子)之前,为道家的首部传世经典,这是明晰的。随着1973年和1993年的两次重大的考古发现,(老子)在道家的首出性地位便变得明晰与牢固了。第二,(老子)的作者是年长于孔子的老聃。这也是相当明晰的。第三,(老子)共计五千余言,
11、分为(道经)、(德经)两大部分,它既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高妙的形上智慧,同时又以现实社会为落脚点。这也是明晰的。历史上对于(道经)和(德经)谁者在先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以为二者哪个在先,都有其道理。其一,若是以老子悟道的先后顺序而言,则是(德经)在先,(道经)在后。其二,若是从作为哲学家的老子向别人述道的先后次序而言,(道经)在先,(德经)在后则更为合理。最后,我们还是向读者展现明晰的(老子)为:(老子)的作者是孔子问礼的老聃,创作年代大致为春秋末年,为老聃出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而作;(老子)一书共五千余字,又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大部分。体现了老子在春秋末年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对于社会
12、人生的敏锐观察和超凡的智慧。三、(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1在先秦时期的影响1老子的弟子与战国道家后学关伊子,也就是(史记)中的那个“关令尹喜,据讲他姓尹,名喜,字公度,是秦国人。庚桑子,据讲名楚,陈国人。文子是目前老子弟子中记载较为具体的,且著作流传至今并较为完好的道家学者。文子的传世著作(文子)一书今存十二卷,从中能够发现文子与老子思想的严密联络。杨朱的生平已经不可考,对他的思想的概括是“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列子,名御寇,战国初期郑国人;相传列子家贫却不为世俗所累,为得道之士,今传有(列子)八篇,著名的愚公移山的典故就是出自(列子)一书。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关于庄子的思想,他同老子
13、一样,对现实社会非常的不满。庄子以为儒家和墨家所尊崇的礼乐教化等“圣知之法已经根本缺乏以救世。他从道法自然的高度,将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作了更为详细的发挥。他以为,从理论上讲,人应该是自由的。2老子对先秦其他各派系的影响墨家的创始人为墨子,名瞿,战国初期宋国人。他的主要观点有十个: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兼爱和非攻。就详细思想上来看,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提倡一种节省的生活方式,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与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是一致的。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他是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是最早对(老子)做注解的书,而司马迁更是在(史记)中将韩
14、非子与老子列于同一篇章(老子申韩列传)中,可见韩非子与老子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了。正是遭到老子思想的影响,韩非子在提倡“法的同时处处不忘大道的存在。除了儒家,兵家,墨家,法家之外,名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学派也无不遭到老子思想的影响。2在秦汉时期的影响1黄老之学与汉初的修养生息黄老之学中的“黄是指黄帝,“老指老子。所谓黄老之学,实际上就是“老子之学,十分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应用。那么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独独选中“老子之学作为本人的施政思想呢?这主要是源于汉初的统治者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反思。2黄老之学与汉末农民起义众所周知,汉朝初年的黄老之学并未一直贯彻下去
15、,窦太后逝世之后,汉武帝逐步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免除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学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事情发展到了汉代末年,黄老之学却以“黄老道的名义,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不过这次它是兴起于民间,并且成为当时农民起义中最大的一支武装气力黄巾军的精神武器。3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影响从东汉末年黄老道传播开场,老子思想再次遭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由此,老子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以致于构成了后来被称为“新道家的魏晋玄学,而继续向前发展的道教,以及从西域传入不久的fo教,都与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发生着极其严密的关系。4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影响在唐宋元明清时期儒、释、道三足鼎立
16、的情况下,老子思想的主要影响体如今儒、释、道三教的对峙和论争,浸透与合流这两大历史动向之中。首先,由于儒、释、道三教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情绪,并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而,当它们处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时,就势必会有对峙与争论,以致相互排挤,甚至于借助政治的气力来摧毁对方。儒、释、道三教自唐代以来互相影响,相互浸透以致合流的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宋明理学的诞生。除了宋明理学的产生,老子思想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数以百计的(老子)注本的出现。不过这些注本在本质上仍属于老子研究的传统范围。5近代以来的老子研究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来,社会构造发生宏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巨变中,人们对于老子思想的态
17、度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其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来研究;二是在中西文化历史交融的背景下,试图从老子思想中阐发出新意,进而服务于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之发展。前者能够称作是历史的研究,后者能够称作是哲学的研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返回顶端“道论与“道法自然大纲一、老子的“道论1.站在“十字道上的人2.处在“一通道上的人二、老子的“道法自然1.何为“自然2.“自然的三重含义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老子的“道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十字道和“一通道。K02: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主要包含“道以自然为宗、天道自然和人法自然三重含义。正文一、老子的“道论1站在“十字道上的人众
18、所周知,(老子)一书中出现最多的字眼要数“道了。下面我们不妨从“道讲起。(老子)文本中的“道字,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释文中作“字。由于“字为古“道字,所以就“字来讲,大致表现为“。在这里,如“即“道的话,这“道的意思就是讲,“人处十字路口。而为什么讲这“道是表示“人处十字路口呢?这是由于去掉中间的“人的“行字本来在甲骨文和今文中都作“。这照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讲来,“像十字路口。行本义是道路,行走是引申义。也是由于这样,所以不少学者罗振玉,郭沫若将“道释为“行,是有其道理的。去掉中间“人的“行字为“,那么中间加了“人的“道字也就天经地义的被看做是“人处在十字路口:“。这讲明“人处
19、在十字路口,能左阳能右阴,能南能北,也即老子所讲:“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由于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所以(淮南子讲林训)会讲这样的话,“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能够南,能够北。这是讲,人处岔道歧路,前进方向不明,前途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会忧愁,愁苦乃至哭丧。所以这“道实际上就是指不确定,模糊。然而,就是这“道理,老子以为“天下人莫能知,莫能行,这是由于平常人只知道“一通道的“道确定性,而不了解“十字道的道不确定性,所以也就不了解我老子“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为此,老子叹息:“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我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而这不确定性,实际上意思模糊,不清楚,不可识。所以(老子十五章
20、)会讲,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种站在平面“十字路口而产生的不确定之体验,又被老子转化为立体认识,他在(老子三十五章)中讲,“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缺乏见,听之缺乏闻,用之缺乏既。总之,这“道是不可识,不清楚,不确定,模糊一团,你用任何本身器官都无法认识它。这对于爱已胜于一切的杨朱来讲,确实费事,由于本身实在找不到落实处,如悬空一般,难怪要“哀哭之。如上所述,老子将平常站立在“十字路口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在思想层面上反复强调,讲明其背后有着深入的原因。究其原因,不外乎二。其一,农业生产上的不确定导致老子对“道之不确定的认知;其二,人生道路上的不确定导致老子对“道之不确定的认知。这“玄乎事窜端
21、匿迹,“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长期浸泡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长期踩踏在这种人生道路上,又怎能不产生“道之模糊,不明晰,不确定的观念呢?2.处在“一通道上的人“道字在(讲文解字)中被释为“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在这里,这“达也即“道。所以,“道又有着“一通道的意思,也即是讲,你“所行道时,不是走在南北道上,就是走在东西道上,你总得行走在这“一通道上。而在做到底是走南北还是东西道的选择时,如我们不是以“巫占来决定的话,倒是能够按自然原则天则来决定,那就是,一般而言,如南北取道的话,朝南走要优于朝北走;如取东西道的话,朝东走要优于朝西走。这种按自然原则天则来取舍“行道方向的
22、做法,在(老子二十五章)里被称为“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遵循天地自然,人体本身的存在及发展的需要这一原则来取舍事物,以便使人体本身更能趋吉避凶,以防止不确定的事情发生。道法自然:东左、西右相对,则取“东左、柔、刚相对,则取“柔、上、下相对,则取“下、水、火相对,则取“水、老、少相对,则取“少。行走在“一通道上的老子由“东西道的两个极端推衍到所有一切领域,以为均存在着两个极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然而,千万不能够以为老子对这种两个极端相对是平均对待的,老子是有取舍的,老子是去彼取此的。如难易相对,老子取其易,以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如贵
23、贱相对,老子取其贱,以为“贵以贱为本。如动静相对,老子取其静,以为“清净为天下正。如玉石相对,老子取其石,以为“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又如多寡相对,老子取其寡,以为“少则得多则惑。又如厚薄相对,老子取其厚,讲:“是以大丈夫出其厚,不居其薄。又如有无相对,老子必取其无,由于“无能生天下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如祸福相对,老子以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如进退、主客相对,老子取其“退和“客,讲:“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又如雌雄相对,老子取其雌,以为“知其雄,守其雌。二、老子的“道法自然1何为“自然“自然一词在当代汉语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与“人类社会对应的“自然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干部 在线 学习 讲义 道德经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