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_1.docx
《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_1.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作物栽培生理学讲义(2020年9月,农学05级、作物生产06级试用)学时数:农学专业26学时、作物生产技术24学时。共12-13讲。绪论作物栽培生理学是植物生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穿插产生的边缘学科,是研究与作物栽培有关的生理学问题,是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植物生理学的分支。作物生产是要获得较高的群体产量,为此,从作物高产优质的实际出发,研究作物群体生理问题就有更重要的意义。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一门介于作物栽培学与植物生理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作物栽培生理学已在我国构成并已初步具备了本身的体系。将植物生理学与作物栽培学结合起来,成为边缘科学,从作物生产的实际了发研究生
2、理问题,又从生理学的观点,去分析与解决作物生产的实际问题,这就是作物群体生理也就是作物栽培生理问题。一、作物群体及其生理问题对于作物群体的概念,我们都很熟悉。即指在人为操作的耕地上种植的一种或几种农作物。所种植的农作物当然是经过人工培育、具有产量高、抗性强、品质优、生长发育整洁、熟期一致的优良品种。群体大小是影响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群体太小,生物学产量太低,经济产量也很低;群体过大,田间阴郁,光照缺乏,个体间互相隐蔽,个体生长不良。而且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病虫害严重,产量也较低。协调个与群体的关系是一切栽培技术措施的主要着眼点。因而,只讲求个体,而忽视群体,或只重视群体群体而忽略个体,
3、都是不对的。作物的群体生理问题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1.作物群体有其本身的特性与发育规律,作物高产要使群体和个体协调起来。如群体有自己调节能力、田间光照分布、田间小气候等。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互相影响,相互矛盾及统一控制途径合理密植,才能为合理群体构建提供生理学基础。2.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从植物生理学角度来看,总的叶面积越大,接受光能越多。但就群体而言,不会是越大越好。究竟是叶面积以多少为宜?受群体构造的制约较大。由于在不同的群体里,叶片的排列方式、叶片的角度、反光现透光状况是不同的,而这些对群体的光合能力具有直接影响。作物栽培生理必需要解决作物群体的光合作用规律问题株型号与分布。3.群体发展
4、的动态调控。高产的群体必须有高产的长相,有高产的长相必须有良好的发展动态。如前期应该适当的增大光合面积,中期既要有充足的生长量,又要有较好的透光通风状况,并且要维持较长的功能时间,后期要确保不贪青又不早衰。为此,作物栽培生理更要解决作物群体的发展规律问题合理群体构造。二、作物栽培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作物栽培生理是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研究群体的生理问题。主要内容有:1.作物群体的生长发育与消长变化规律,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统一规律,合理群体的培育。2.作物群体光分布理论与光合作用规律。提高群体的光合能力。3.作物群体的自动调节规律及其与人工控制措施的关系。怎样群体的本身调控,增加作物产量。4.作物高产群体的
5、产量构成因素及在作物生长发育经过中的早期调控、生理变化与生理指标的研究。5.农作物品种良好性状研究,高产群体必需要求作物品种具有良好性状。如植株直立,叶片的着生姿势、株壮等。6.作物群体中生态因子的研究,如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土壤因子、土壤中的生物因子。7.作物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华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作物生理生态学、作物品质生理与化学调控、作物超高产理论与应用、作物生产信息化与智能化。可见作物栽培生理学过去、如今、将来都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三、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研究状况我国的栽培生理研究已近半个世纪了。以殷宏章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了(稻麦群体研究论文集)
6、1961年,自80年代以来,作物栽培生理学研究步伐加快,先后出版了(植物栽培生理)郑广华,1980、(植物栽培的生理基础)娄成后,1981、(作物高产群体生理)王永锐,1991。我国栽培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大致有下面几个分支:一是光合性能的研究,二是作物营养生理的研究,二是作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四是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1.关于光合性能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理想株型与合理群体构造的研究,选育出厂一系列紧凑株型的玉米杂交种;在光合速率提高方面,主要采用人工诱变加低呼吸和高光效挑选的方法,培育光合作用对强光、弱光均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品种,叶片最大光合速率高,又有广谱的光强适应性。如广东农科院挑选出的
7、水稻材料“叶青伦株型优良,穗大粒多,剑叶后期光合速率高,高光合能力持续期长,常规品种“特青创造了双季稻每666.7m2/820kg以上的记录。另外,与高光效育种的实际选育工作相配合,在作物高光效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张荣铣等通过对小麦属不同种之间光合性能5个因素的比拟,提出了叶源量即功能叶片直至衰老为止Cq同化量作为干物质生产量的衡量标准,通过通径分析,发现叶片光合作用高值持续期与叶源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作为挑选高光效材料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关于光合作用的光抑制、氧抑光合、生物体内的活性氧及活性氧伤害,活性氧与叶片衰老、活性氧去除系统及其对植物组织的保护作用等研究工作特别活跃。凡能
8、在高光强下维持高光合能力的品种或衰老速度较慢的品种多半具有较强的活性氧去除能力,尤其在逆境生理研究中,发如今各种逆境条件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膜脂过氧化及活性氧伤害的其它症状出现。关于作物光合“午休的研究,韩风山、许大全等川研究了小麦午休现象,对午休类型、午休造成的损失、影响午休的主要因素及克制午休的途径方面获得厂可喜的成果。2.作物营养生理的研究近年来与营养生理关系最大的研究进展是关于作物耐肥性的研究。这引起了植物生理、栽培和育种3方面工作者的共同兴趣。汤玉玮等的研究发现,很多作物硝酸复原酶活力与耐肥性具有负相关关系,甚至可用硝酸复原酶作为挑选耐肥品种的指标。如今对耐肥性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
9、能“解开耐肥品种也是费肥品种这个死结,创造出既高产又省肥的品种,将是对人类的一大奉献。3.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物生长发育调控的研究进展主要表如今器官分化发育和同伸关系的研究,也有了不少进展,从叶龄指数法到叶龄余数法再到叶龄形式栽培法逐步完善。自从提出库源流的概念以后,研究3者关系成为栽培生理的热门课题。凌启鸿、曹显程等根据源库关系将不同品种划分为源限制、库限制、源库平衡3种类型,分别根据限制因子提出相应的栽培技术原则,对于减少空批粒,增加产量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生长发育研究中一个值得提倡的动向是生理特性与解剖构造之间的关系,这一工作的开展还可给古老的植物解剖学注人新的活力,有助于构成一门新的生理
10、解剖学科。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调控,简称“化控,近年来获得重大进展,几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理论上可深人到分子水平,在实际应用上能够通过大面积推广各种化学调节剂,获得重大经济效益。4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问题水分生理与合理灌溉问题近年来成为栽培生理研究的热门之一。随着工业发展、人口急增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状况日益严重,由于地下水的超量开采,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甚至导致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关于旱作农业的研究主要有两力一面,一是采取合理的栽培耕作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二是选育抗旱作物品种,两方面都离不开栽培生理的研究工作。不过水分生理的研究
11、与作物抗旱性关系密切,且抗性生理或逆境生理的研究工作己经构成一个新的学科。5.作物超高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三大平原三大作物超高产田的光、热、水、气等生态气象因子,叶面积指数、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动态等作物群体生态因子以及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作物超高产理论形式的内在参数进行了科学的估计,明确了三大作物高产的产量性能变化特点,确定了不同的挖潜途径,在三大平原初步建立了作物超高产产量性能数字化监测体系。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设立攻关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在超高产搣三合构造攠理论指导下,根据构造性挖潜、功能性挖潜和构
12、造功能同步挖潜三条途径,根据三大平原不同的生态区域条件和不同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规律,从调控作物内在生理生化代谢与调控外部形态特征变化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创新作物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调控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建立并完善三大作物超高产共性技术形式,实现作物单季和周年超高产,进一步培创了超高产典型。详细内容包括:建立了作物产量性能定量化分析模型;有效地求解出关键参数MLAI平均叶面积系数与MNAR平均净同化率;明确了三大作物高产的产量性能变化特点;确定了不同高产挖潜途径的产量性能特点;初步建立了作物超高产产量性能数字化监测体系。课题施行两年来,在三大平原建立攻关基地22个,集成关键技术8套,经对攻关
13、田和示范田实地产量验收,创造出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超高产纪录典型。双季稻周年亩产1408.9公斤,创下了双季稻周年亩产的全国纪录,周年稻麦两作超高产两季1503.4公斤,头季稻再生稻亩产最高到达1519.1公斤其中头季稻为亩产969.6公斤,再生稻亩产549.5公斤,创再生稻再生季单产592.2公斤世界新纪录。课题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参加单位16个,研究人员198人;获得省级科技奖励1项,鉴定成果4项,获专利国家发明3项,研制新产品3项、新工艺2项、新装臵2项,发表论文94篇,撰写著作10部。培养毕业博士生18名,硕士生28名四、栽培生理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栽培生理学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
14、穿插学科,其最大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服务于生产实践,知足人类的需要。其发展趋势是宏观再拓宽更综合,微观再分解更深化。宏观研究要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提供战略决策,微观必须把握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技术储备和实用配套技术,实现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加强栽培生理学的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条件关系是本学科的层次问题,它是技术措施的理论基础,阐述为什么、是什么的内在道理栽培生理学固然获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探索说明作物高产深层次的内在规律看,还有很多不明之处。如作物根系的吸收机理、潜力、谷类作物源流库内在联络与制约原因,作物群体对光能利用转换效率
15、,作物与其他生物间、作物与环境间的互相关系等都不特别清楚。当今世界面临着食物、能源、资源、环境和人口5大问题,这些问题都和生物学有关。植物利用太阳光能吸收和放出合成有机物,在增收粮食,增加资源和改善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栽培生理在解决5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固然有人怀疑栽培生理研究的意义,加上缺少课题、经费支持,有的甚至撤消了研究机构,但事实证实栽培生理的研究对指导栽培实践具重要性,很多理论成果在作物生产中发挥了宏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山东省在栽培理论指导下创造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途径以及江苏农另一方面,从栽培生理研究者的角度,必须在确定研究课题时,坚持栽培生理学从生理观点去分析,
16、解决与作物栽培有关的实际问题这一原则,十分是捉住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从生理角度进行深人系统理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配套技术措施,与栽培工作者和育种工作者密切协作,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只要这样栽培生理学这一学科才能根植于生产实践的沃土,使之不断发展壮大。反之离开这个大目的去搞生理研究或者甚至把测定几个生理指标当成研究目的,就会使研究工作失去生命力,把栽培生理研究真正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深化理论,强化应用是当前和今后栽培生理研究的指导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才能冠以栽培生理学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科技革命背景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使其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五、我国栽培生理学的发展
17、对策我国栽培生理虽已有一了长足发展,但为了栽培生理这一新兴学科愈加完善,使栽培生理研究成果在生产和教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下面方面渴望得到完善和突破:明确栽培生理学的涵义,从栽培生理效用着手发挥其潜在气力,确立栽培生理体系,培养栽培生理人才,争取栽培生理课题,开设栽培生理课程,出版栽培生理专著,建立栽培生理组织,创办栽培生理刊物,明确研究目的,使栽培生理这一新兴学科,愈加富有生命力。在本学科的研究中密切注意基础自然学科研究进展,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引进新理论、新思维,同时十分是要适应我国商品农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视野,延伸研究领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
18、发展目的。附:科技日报2005年7月29日讯中国农业科学家7月28日在此间公布,他们用水稻、小麦、玉米超高产“三合形式分析理论,建立的超高产共性关键技术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产量潜力,实现可持续的超高产突破。在三大平原的三熟区,已经培育出小麦、玉米、水稻超高产典型。据课题主持人、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赵明介绍,课题起止年限为2004年6月2006年10月。全国20多家优势科研单位,围绕课题的总体任务和指标,在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共性理论与技术形式方面开展了重点研究,提出了作物产量挖潜的下面3条技术途径和15个形式:一是构造性挖潜途径。通过选择耐密性品种,采取紧凑错位、控株增密、宽行窄株密
19、植等群体优化增库增源定向栽培技术获得超高产。如:莱州夏玉米“双紧凑、东北春玉米“控株增密、山东冬小麦“三垄一沟、江山双季稻“垄畦高密、武穴双季稻“垄厢增穗等5个超高产形式。二是功能性挖潜途径。通过精播细管,适当肥水调控,提高群体质量,保证后期光合物质的长期快速积累,到达高产目的。如:福建再生稻、东北春玉米“扩穗防衰、华北小麦优势蘖利用、山东冬小麦精播防衰氮肥后移、湖南双季稻“节氮健根抗倒、C4机制的光水氮高效性利用等6个超高产形式。三是构造功能同步挖潜途径。在适当加密度的情况下,通过耕层上壤的改善,提高植株活力,到达“稳穗、足粒、高结实率,实现作物超高产。如:吴桥冬小麦“四统一、江苏水稻“壮根
20、促流攻穗、河南冬小麦夏玉米“全程垄作、东北玉米“深松促根等4个超高产形式。课题施行中还出现了批超高产典型。如福建再生稻连续2年突破1400公斤亩,并创造世界高产纪录;莱州夏玉米、浙江早稻创造全国单产纪录,湖北武穴创造湖北省早稻高产新纪录;两季作物中,连云港稻麦、莱州和浚县麦玉超额完成指标:吴桥、兖州小麦实现单季达标,获得了一批技术成果。这一重大成果,源出2004年6月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紧急启动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主要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形式课题。由全国15个国家级、省级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近百人参加攻关。据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家是在搞清了“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关系三个
21、作物产量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联络后,初次提出的超高产“三合形式的分析理论。通过高产品种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相结合,从有效利用光、温、水、气、肥的角度,挖掘出作物的增产潜力。在全国12个省的核心区施行的“主要粮食作物可持续超高产理论与技术形式需要到达的指标分别是,全国一熟区东北平原“春玉米每亩1000公斤;二熟区“黄淮海平原的冬小麦夏玉米分别亩产为600650公斤和800公斤;三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早晚稻、再生稻和稻麦全年亩产13501400公斤。在7月历时6天,横跨5省的早稻超高产现场实产验收中,中国水稻研究所章秀福研究小组在浙江省江山市的“中早22,亩产突破697.3公斤的早稻最高纪录;华中农业
22、大学黄见良教授研究小组在湖北武穴市大金镇周干村的“两优287,亩产达642.8公斤,创湖北省早稻之最。科技人员讲,这与我国早稻产量多年来一直在每亩400500公斤彷徨构成鲜明对照。课题主持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赵明研究员介绍讲,这一超高产理论,是将作物产量提高经过从“源、“库性能的数量向质量过渡。超高产的实现,正是在充分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来挖掘质量的潜能。科技人员还从作物的群体质量、个体间器官协调等入手,从中找出高产的途径,并创新出高光效生物技术、作物超高产化学调控技术、作物全价营养栽培等一批新技术。在三大作物的超高产实践中,垄作栽培技术成为超高产共性技术。它不仅能增温、节水,还兼有防
23、倒、防衰、抗病、增产的作用。山东农科院王法宏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05年冬小麦不利年份中,采取垄沟栽培莱州超高产试验基地获得小麦亩产609.9公斤的好产量。中国农业大学王志敏教授课题组在河北吴桥水资源紧缺的特定条件下,通过大播量、少灌水和肥料一次性底施等简化栽培技术,小麦亩产达648公斤,实现了节水、省肥、高效、超高产四统一。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空军课题组与莱州农科院合作,利用选育出冬小麦、夏玉米新品种,构成冬小麦/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形式,率先在二熟区突破冬小麦/夏玉米全年亩产1400公斤。1作物群体的光分布和光合强度作物群体的光合能力受群体内光的分布及强弱直接相关。1.1作物群体光强分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物 栽培 生理学 讲义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