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控制的射频读卡器系统(1).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单片机控制的射频读卡器系统(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片机控制的射频读卡器系统(1).pdf(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占料技女管i L Ec HT cs T H I N 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D I S S E R T A T I O N论文题目望J!女!趁堂9 塑盟塑送垃墅墨箕学科专业指导教师计算机系统结构乇患仁教授作者姓名塞9 翌避班学号!Q 迦!Q!摘要摘要射频识别(R a d i oF r e q u e n c y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R F I D),又称电子标签(E T a g),是一种利用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R F I D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已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建设的一项
2、基础技术。因此,研究、设计和开发R F I D 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系统地论述了高频射频识别系统和阅读器的理论分析,研究了射频识别系统中的许多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射频卡阅读器的设计方案。本文首先分析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方向和应用情况。并针对目前正在逐步得到更广泛应用的非接触式I C 卡(射频卡)进行了专题研究,在充分研究了射频卡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国际相关标准后,进而提出了基于P 8 9 C 6 1 X 2单片机和M FR C 5 0 0 模组的M i f a r e l 卡射频读卡器系统的设计方法。设计采用M FR C 5 0 0 射频读写模组在P 8 9 C
3、 6 1 X 2 单片机的控制下实现对M i f a r e l 卡的读写访问操作。其次本文阐述了射频读卡器系统各部分电路的设计原理,包括了电源部分、P 8 9 C 6 1 X 2 单片机部分,M FR C 5 0 0 部分、高频电路(天线)部分。然后讨论了软件实现读卡器与M i f a r e l 卡之间通信所要求的请求应答、防冲突、选卡片、认证、读写等功能模块的实现原理。最后介绍了设计中遗留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关键词:射频识别,读卡器、I C 卡,P 8 9 C 6 1 X 2,M F R C 5 0 0A b s t r a c tA b s t r a c tR F I D(R a
4、d i oF r e q u e n c y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i sa l s oc a l l e dE T a g I ti sat e c h n o l o g yo fu s i n gt h eR a d i oF r e q u e n c ys i g n a lt oi d e n t i f ya i mo b j e c ta n dg e tc o r r e l a t i v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u t o m a t i c a l l y A s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5、to ft e c h n o l o g y,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d o m a i no fR F I Di se x p a n d i n gi n c r e a s i n g l y T h et e c h n o l o g yo fR F I Da f f e c t e dt oe v e r ya s p e c t so fp e o p l e Sd a i l yl i f ea n dw i l lb e c o m eab a s i ct e c h n o l o g y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i
6、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i nt h ef u t u r e S o,r e s e a r c ha n dd e s i g nR F I Ds y s t e mi s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t i v ei nt h e o r e t i c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a b o u tR F I Ds y s t e ma n dr e a d e ri sd e s c r i b e di nt h i st h e s i
7、 s,a n dm o s to ft h ee f f o r t sa l ed i s t r i b u t e do nt h e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o fR F I Ds y s t e m A tf i r s t,b a s i ct h e o r i e s,r e s e a r c hw a ya n d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R F I Dt e c h n o l o g ya r ea n a l y z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 B e s i d e s,s p e
8、c i a lr e s e a r c h e dt h en o n c o n t a c tI Cc a r d(R FI Cc a r d)w h i c hb r o a da p p l i e ds t e pb ys t e pr e c e n t l y B a s e do np l e n t yr e s e a r c h e do nb a s i ct h e o r i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
9、o fR FI Cc a r d,a nI Cc a r dr e a d e rd e s i g nm o d e lw h i c hi sb a s e do nP 8 9 C 61X 2M C Ua n dM FR C 5 0 0i sd e v e l o p e d T h ed e s i g nu s eM FR C 5 0 0w h i c hi sc o n t r o l l e db yP 8 9 C 61X 2M C Ur e a l i z e dt or e a da n dw r i t eI 强I Cc a r d S e c o n d l y,t h i
10、 st h e s i se x p a t i a t et h ed e s i g no fR FI Cc a r dR e a d e rc i r c u i t r y,i n v o l v e sp o w e rc i r c u i t r yd e s i g n,M C Uc i r c u i t r yd e s i g n,M FR C 5 0 0c i r c u i t r yd e s i g na n dH Fc i r c u i t r y(a n t e n n a)d e s i g n T h i r d l y,d i s c u s st h
11、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p r i n c i p l ea n dm e t h o db e t w e e nt h eR FI Cc a r dr e a d e ra n dt h eM i f a r elc a r d T h e ne x p a t i a t et h eR FI Cc a r dr e a d e rSs o f t w a r ed e s i g n,i n v o l v e sR e q u e s t A n s w e r,A n t i c o l l i s i o n,S e l e c tT a g,A
12、 u t h e n t i c a t i o n,R e a da n dW r i t ef u n c t i o n F i n a l l y,i n t r o d u c e dt h eu n r e s o l v e dq u e s t i o na n dt h es c h e m eo ft h eR FI Cc a r dr e a d e r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R F I D(R a d i oF r e q u e n c y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R e a d e r,I Cc a r
13、d,P 8 9 C 6 1 X 2,M FR C 5 0 01 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签名:一目期:堋年f D 月J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
14、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导师签名:毖日期:辨胴J E l第一章引言1 1 研究背景第一章引言射频识另U(R a d i oF r e q u e n c y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又称电子标签(E T a g),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即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对目标加以识别并获取相关信息(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特点)。R F I D 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于区分联军和纳粹飞机的“敌我辨识 系统【l】。2
15、 0 世纪8 0 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广泛应用的自动识别技术。A u t o _ I D 中心提出了产品电子编码(E P C)的概念,把类似于条形码编码的产品电子编码(E P C)存储在电子标签(T a g)q b,电子标签贴在物体上,阅读器r(R e a d e r)通过电磁波从读出编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识别物体【2 1。电子标签贴在物品表面,阅读器和标签之间通过电磁波进行通信,阅读器获取的E P C 编码传输到主机中,从而识别物品。当电子标签的成本很低时,可以取代条形码。为了减小电子标签的成本,通
16、常基于E P C 的电子标签没有电池,而是从阅读器发送的电磁波中获取能量,电子标签没有发射电路,而是采用反射入射电磁波的方式把E P C 编码发送给阅读器。射频识别技术于条形码技术在物品识别的功能上有些类似,两种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己经十分广泛,条形码能够印刷在物品表面,制作非常方便,成本极低,条形码扫描仪的成本也很低:而基于E P C 的射频识别技术是近年来的新技术,应用才刚刚开始,电子标签包括芯片和印刷天线两个部分,制作比较复杂,目前成本较高,而射频识别阅读器的成本很高,因此,单从成本方面来讲,目前条形码占有优势。第二,包含的信息。条形码能够包含的信
17、息十分有限,而目前电子标签的存储的数据为6 4 位,9 6 位,或者更多位,而且这些数据能够多次重复读写,因此在包含的信息方面,射频识别技术占有优势。第三,自动化。条形码扫描仪必须正对条形码才能阅读中间不能有不透光的阻挡,而电子标签和阅读器之间只要中间的阻挡物能够被电磁波穿透就可以读取;另外,条形码阅读器在某段时间内只能读一个标签,而阅读器在某段时间内能够同时读取多个标签的信息,因此在自动化方面,射频识别技术占有优势。第四,稳定性。当条形码变脏,弯曲以后,很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有可能不能阅读,而在这些方面,射频识别技术的工作更稳定。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射频识别技术解决成本问题以后,能够在
18、很大程度上取代条形码。1 2 射频识别技术的原理阅读器(R e a d e r)通过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T a g)进入磁场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发送出自身编码等信息,被阅读器读取于并解码后送至电脑主机进行有关处理。典型的无源R F I D 系统由无源R F I D 标签、天线、R F I D 读卡器组成,如图1 1所示。R S 2 3 2 等接口。天线,、,删圈图1-1 无源R F I D 系统的硬件组成【3】最基本的R F I D 系统由R F I D 标签(T a g)、阅读i 器i:(R e a d e r)、应用支撑软件三部分组成。1 2 1 电子标签(T a
19、g)电子标签由芯片与天线(A n t e n n a)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标签附着在物体上以标识目标对象。受无线电射频信号照射时,能反射回携带有数字字母编码信息的无线电射频信号,供阅读器处理识别。R F I D 标签依据发送射频信号的方式不同,分为主动式(A c t i v e)和被动式(P a s s i v e)两种。主动式标签主动向阅读器发送射频信号,通常由内置电池供电,又称为有源标签;被动式标签不带电池,又称为无源标签,其发射电波及内部处理器运行所需能量均来自阅读器产生的电磁波。被动式标签在接收到阅读器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后,将部分电磁能量转化为供自己工作的能量。表1 1 是
20、主动和被动两种标签的特性比较。其中主动式标签通常具有更远的通信距离,其价格相对较高,主要应用于贵重物品远距离检测等应用领域。被动式2第一章引言标签具有价格便宜的优势,但其工作距离、存储容量等受到能量来源的限制。表1 1 主动式标签与被动式标签对比主动标签(A c t i v e)被动标签(P a s s i v e)能量来源自身电池供电,可持续供电通过电磁感应获取工作距离可达1 0 0 m可达3 5 m,通常2 0 4 0 c m信号强度要求低高一平均价格局低工作寿命2 4 年长1 标签芯片标签内的芯片随应用的不同有所差异,会被配置成不同的形式。芯片主要控制标签的操作频率、数据传输率、信号调制
21、、加密解密、数据的读写机制等。芯片得到工作所需要的能量后,会将存储区的数据加密,并以调制信号的方式经过天线传输给阅读器,或者将阅读器发送过来的信号解调并解密成更新的数据写入芯片内。2 天线电子标签的天线用来感应阅读器所发射出来的射频能量,完成数据的更新,此外天线还以射频信号的方式回传给阅读器标签内的数据信息。标签天线的大小和电力是影响系统的阅读距离的主要因素之一。标签天线电路是根据系统的载波频率使用L C 谐振电路或者电双极天线所制成的。当L C 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小雨1 0 0 M H z 时,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以电磁感应方式进行,这时的天线称为磁偶极子天线。当L C 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
22、大于1 0 0 M H z 时,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以电磁传播的方式进行,所需要的L C 的值因为太小而无法以实际的电容和电感元件组成。当频率增大时,波长会变得比较短。此时可以使用一种简单的导体组成的信号波长的一半或者更小的天线来满足系统需要,这时的天线称为电双极天线。电双极天线由电磁场产生标签电流,流经充电电容产生电压供给芯片。1 4 1R F I D 标签根据应用场合、形状、工作频率和工作距离等因素的不同采用不同类型的天线。一个R F I D 标签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天线。标签的天线制作工艺有线圈工艺、蚀刻工艺、印刷工艺等方法。1)线圈工艺要求天线线圈要逐个绝缘,因此生产费时,成本较高,不
23、利于大量生产,但通信距离相对较长;2)蚀刻工艺是在附着铝箔或铜箔的胶片上进行蚀刻形成的天线。可形成器件卷,用高速贴片机组装,适合于大量生产,价格相对较低,是目前主流工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艺:3)印刷工艺是通过使用导电油墨(如银糊)的丝网印刷法形成天线的工艺,有望生产最廉价的R F I D 电子标签。但目前此类天线的电子标签在频率特性和导电稳定性方面还存在问题;为了保护标签芯片与天线,同时也便于使用者的使用方便,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将标签封装成各种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包括射频卡、智能标签、玻璃管标签、钥匙挂扣标签、腕带标签、钉子标签、耐热标签、金属标签等。R F I D 标签和阅读器工作时
24、所使用的频率称为R F I D 工作频率。目前R F I D 使用的频率跨越低频(L F)、高频(H F)、超高频(U H F)、微波等多个频段。R F I D频率的选择影响信号传输的距离、速度等,同时还受到各国法律法规限制。3 标签的发展趋势未来标签可能有如下的发展趋势:1)无源系统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如果有源系统的成本降低,其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2)性能更加优越。作用距离更远、读写性能更加完善、高度移动物品识别、多标签快速读写、标签一致性更好、环境适应性更好、体积更小;3)标签功能多元化,如带有蜂鸣器或传感器的标签等;4)专用标签的研发与应用,如高温高湿磕碰等环境下使用的标签。【5】1 2
25、2 阅读器(R e a d e r)阅读器有时也被称为查询器、通讯器或称为读出装置,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射频模块向标签发射读取信号,并接收标签的应答,对标签的对象标识信息进行解码,将对象标识信息连带标签上其它相关信息传输到主机以供处理。阅读器在R F I D 系统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器的频率决定了R F I D 系统的工作频段;阅读器的功率直接影响R F I D 的工作距离与阅读效果的好坏。1 阅读器的作用阅读器位于应用系统与标签之间,用于实现对标签中数据的读写功能。主要完成以下功能:1)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功能:目前技术条件下可实现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双向通信;2)阅读器和计算机之间可以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单片机 控制 射频 读卡器 系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