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I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
《基于PCI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PCI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PCI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姓名:陈健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吴成柯20040101摘要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和视频在信息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 S P)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v L s o 酐J 发展使实时的视频压缩和传输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静止图像采集、压缩、传输及其硬件实现方面的工作。研究了J P E G 2 0 0 0 标准中的5 3 整数提升小波变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 3 小波正变换的硬件实现方案。研究了数据传输中的P C I 的传输机理和具体实现方法,
2、并在该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硬件实现的图像采集系统结构。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I5-3 整数提升小波的计算精度、运算复杂度和硬件资源之间的关系。I IP C I 的数据传输原理,外部主机如何控制从属设备以及如何进行数据交换。I I I 配置视频解码器S A A 7 1 1 4 H,实现模拟C C D 摄像头模拟数据到数字数据的转换,实现采集的功能。I v 用F P G A、S A A 7 1 1 4 H 和集成P C I 接口的D S P 实现图像的采集、压缩以及从采集板到主机的传输。关键字:视频解码小波变换数字信号处理硬件F P G A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
3、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p u t e ra n d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d i g i t a lv i d e oh a sp l a y e dam o r ea n dm o r e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s o c i e t y A n dt h eh i g h s p e e dd i g i t a ls i g n a lp r o c e s s o r(D S P)a n dv e r y1 a r g
4、 es c a l ei n t e g r a t i o n(V L S I)m a k e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o f v i d e oc o m p r e s s i o na n dt r a n s m i s s i o n I nt h i sp a p e r,t h ea u t h o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w o r ko nt h es t i l li m a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c o m p r e s s i o n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5、 n dt h e i rh a r d w a r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W es t u d yt h e5-3i n t e g e rl i f t i n gD i s c r e t eW a v e l e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D W T)i nt h ei m a g ec o m p r e s s i o ns t m l d a r do fJ P E G 2 0 0 0,a n dg i v et h eh a r d w a r es t r u c t u r eo nt h e5-3w a
6、v e l e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a n dt h eh a r d w a r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P e r i p h e r a lC o m p o n e n tI n t e r f a c e(P C I)a r eo f f e r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 O nt h eg r o u n do f t h eJ P E G 2 0 0 0a n dP C I,w ei n t r o d u c eah
7、a r d w a r es t r u c t u r eo nt h ei m a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 so ft h ep a p e ra F e:I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t h ea c c u r a t e n e s so fc a l c u l a t i o n,c o m p l e x i t yo fc a l c u l a t i o na n dh a r d w a r er e s o u r c e so f t
8、 h e5-3D W T;I I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o f P C Id a t at r a n s m i s s i o n、t h ec o n t r o l l i n go f t h eh o s tt oc l i e n ta n dt h ed a t ae x c h a n g i n g;I I I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o f t h ev i d e od e c o d e rS A A 7 l1 4 Ht oi m p l e m e n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9、no f t h ea n a l o gt ot h ed i g i t a li m a g e;I Vi m a g ea c q u i s i t i o n、c o m p r e s s i o na n dt r a n s m i s s i o nf r o mt h eh o s tt ot h ea c q u i s i t i o nb o a r db yt h ec o m p o n e n to fF i e l dP r o g r a m m a b l eG a t eA r r a y(F P G A),D i g i t a lS i g n a
10、 lP r o c e s s o r(D S P)w i t ht h ec o n t r o l l e ro fP C Ia n dv i d e od e c o d e rS A A 7 1I4 H K e y w o r d s:v i d e od e c o d e r w a v e l e tt r a n s f o r m,D S P,h a r d w a r e,F P G AY 5 8 3 8 9 5创新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它人已发
11、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签名:篮:焦日期:讪啊争J 加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查阅和借阅论文;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本人签名:煎!垫日期:W。啦!、I o导师签日期:一午o基于P C I 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第一章绪论【摘要】本章首先对图像通信作了简单的回顾,总
12、结了图象编码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针对该领域的若干前沿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评价与展望,然后简要阐述了本人在图象编码硬件实现方面所做的工作。1 1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图像信息的处理、存储和传输在社会生活领域和国防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接受图像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已经可以断言,图像通信将是通信事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未来通信领域的市场热点之所在。由于图像数字化以后的数据容量庞大,在传输、存储以及各种处理加工过程中都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以P A L 制(2 5 帧秒)的视频信息为例,如果每帧具有
13、中等分辨率(6 4 0 4 8 0 个像素点)、真彩色(每像素用2 4 位信息来描述)的图像,则每帧数据量为7 3 7 兆位,并且要求传输速率大于1 8 4 兆位秒。这种高比特率、大容量的要求,使得现在以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信道带宽和存储容量都捉襟见肘。因而,高效图像数据压缩技术成为信息时代的迫切要求。从四十年代末开始,图像编码技术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从血、六十年代基本方法的探讨,到七十年代早期可视电话的研究,使得这一领域中有了长足进展,许多基本的思想和方法都相继提出。到8 0 年代前后,顺应信息化的大趋势,面向各种应用的开发研究大力开展起来。进入9 0 年代以后,国际上致力于标准
14、化的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静止和视频图像编码标准,如用于二值图像的J B l G 标准,用于静止图像的J P E G 标准和J P E G 2 0 0 0 标准,以及用于视频存贮和传输的M P E G I、M P E G I I 标准。近年来,由于航天遥感、多媒体、综合业务数字网(I S D N)与大众传播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与其息息相关的数据压缩技术亦发展很快。尤其是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 L S I)技术和现代数字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数据压缩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各种经典压缩算法逐渐走向成熟、实用化和标准化,符合各种国际标准的
15、硬件芯片不断闷世:同时,在经典压缩方法的基础上,新的算法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工程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1 2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研究进展第一章序论图像压缩编码的目的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比特数来表示数字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图像压缩编码属于“信源编码”。图像信息之所以能够压缩,在于原始图像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冗余,如时间冗余、空间冗余、信息熵冗余、谱间冗余、几何结构冗余、视觉冗余和知识冗余等等。图像编码技术是在信道和存储容量有限的条件下,解决由于图像数据量庞人带来的存储和传输困难的主要措施,在军事和民用的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1 9 4 8 年,S h
16、a n n o n 和他的两个学生O l i v e r 与P i e r c e 联合发表了对电视信号进行脉冲编码调制(P c M)的论文,标志着数字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开端。1 9 6 9 年在美国举行的首界“图像编码会议(P i c t u r eC o d i n gS y m p o s i u m)”表明图像编码以独寺的学科跻身于学术界。半个世纪以来,图像编码技术早己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于信息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涌现出来的编码方法,不同的学者按照各自的理解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的分类。比如根据图像的光学特征,可分为灰度(二值、多值)、彩色和多光谱图像的压缩。根据图像信源的运动方式,可分为静
17、止图像和活动图像两大类(本文主要研究前者)。从信息保持的角度看,又可分为无失真编码和有损编码两大类,前者要求原始图像可以从压缩数据中准确无误地恢复,而后者允许重构图像与原始图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从源数据的构造模型划分,还可分为波形基(W a v e f o r m b a s e d)编码和模型基(M o d e l b a s e d)编码,前者以图像中单个像素或像素块为基础研究,后者从图像本身的内容提取模型参数进行编码。图像编码技术的研究一直循着两条主线索在不断展开,一是对图像信源特性的不断认识:二是对人类视觉系统特性的不断认识。对两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都推动着图像编码技术的进步。迄今为
18、止,已经研究出大量的图像编码方法。在图像编码技术研究的开始,首先发展起来的是基于S h a n n o n 信息论的熵编码技术。熵编码技术是一种纯粹基于信息的统计概率模型的无失真编码技术,其编码下限是为图像的信源熵。它既可用于文本数据的编码,又可用于语音和图像的编码。这类编码技术的压缩效率有限,压缩比徘徊在1 5 3 之间,其代表方法包括H u f f m a n 编码、游长编码、算术编码和L e m p e l Z i v 字典编码。随后,人们发现图像中相邻像素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去除这种冗余无疑会大大简化图像的数据表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差分脉码调制(D P c M)为代表的各种预测编
19、码方法和各种内插编码方法。随着对图像本身特性研究的开展,人们发现图像数据在数值上发生细微变化时,人眼并不会察觉。基于这一点,人们摆脱了无失真编码的限制,开始寻求各种限失真编码的方案,编码方案的设计目标从如何精确恢复原始图像数据转变为如何将重构图像的误差限定在人眼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进一步地,结合允许细微基于P C I 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差异的量化方案,使得在这一阶段后期的编码方法的压缩效率比熵编码又有了较大的提高,大致达到1 0:1。1 9 8 5 年,瑞士学者M K u n t 提出“第二代图像编码技术”的概念。区别于去除图像统计冗余的早期编码方法,第二代图像编码技术以去除图像的视觉冗
20、余为主要目标,强调编码不仅应充分利用图像信源的局部和全局的统计相关性,而且要利用图像内部的几何特征、自相似性和方向性等多种自然属性和规律,同时强调对于图像不再简单地作为客观信源来看待,而在充分考虑人类视觉系统特性(H V S)的基础上,针对图像视觉信息进行有效编码。在这一阶段,引起广泛关注的编码方案包括基于方向性滤波的编码、基于图像纹理轮廓的编码和区域基编码。尽管第二代图像编码技术最终未能进入实用,但它所倡导的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视觉特性及图像自身所固有的各种特性来提高编码效率的思想却对整个编码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通过一种编码技术很难去除图像存在的多种相
21、关性,而将多种编码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组合能够得到对图像数据的更大程度的压缩,这种方法成为混合编码技术。混合编码研究的一个直接成果就是J P E G 图像压缩国际标准的诞生,它融离散余弦变换(D C T)、D P C M、视觉加权标量量化和熵编码于一身,达到了很高的性能指标。J P E G 标准的出现,成为数字图像编码技术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许多方法都以它作为评价自身性能优劣的参考,因此有人称之为“图像编码四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对于混合编码研究的另一个成果是,许多早期的编码技术如方块截断编码、预测编码等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拓宽了其应用领域。从8 0 年代末到9 0 年代中期,大量崭新
22、的数学理论成果被引入图像编码领域,为图像编码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这些数学工具是:小波理论、分形几何理论、神经网络理论和计算机视觉理论。小波理论在9 0 年代受到众多领域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作为数学和工程应用等学科共同研究的结晶,小波变换在信号分析、图像处理、地震勘探、量子物理和非线性科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小波理论为各种信号及图像处理方法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分析框架,成为当前信号与图像处理等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图像编码领域,由于具有描述非平稳信号的独特优点,小波变换可将图像信号分解成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频率特征和方向性特征的子图像信号,这便于在失真编码中综合考虑人的视觉特性,同时也利
23、于图像的逐渐浮现传输。另外,它作用于图像的整体,在有效去除图像的全局相关性的同时,使量化误差分散到整个图像中,避免了J P E G 方法带来的“马赛克”方块效应。所有的这些优势使得它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编码方法,它所具备的高压缩潜力也正不断为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所证实。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基于小波变换的压缩算法,结合特定的第一章序论量化和编码方法,普遍能够在高压缩比下获得比J P E G 更为理想的压缩性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S h a p i r o 提出的内嵌零树(E Z W)编码方法、S a i d 与P e a r l m a n 提出的基于分层树集合分割(S P I H T)编码方法以及由
24、T a u b m a n 提出的E B C O T 编码方法。E B C O T 编码方法已经成为最新静止图像压缩国际标准J P E G 2 0 0 0 的标准量化 j 法。分形图像编码的主要数学基础是迭代函数系统(I F S)理论、B a t h 分形变换和拼贴(C o l l a g e)定理。7 0 年代中期,法国数学家B M a n d e l b r o t 在其创立的分形几何学中指出:分形物体具有分形维数、自相似性、无限可分性的特点,并提出用分J 侈维数来度量分形体的不规则程度。1 9 8 7 年,B a r n s l e y 等人首先使用I F S 对图像进行分形压缩,算法对
25、某类图像取得了惊人的压缩比。1 9 8 9 年,J a c q u i n 首次提出了基于局部仿射变换的全自动分形压缩算法用来对自然图像进行编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分形编码的压缩效率至今仍无法达到所期望的目标,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分形图像编码的理论依据在于图像的自相似性,但是自然图像(如头肩像)的分形几何特征远不如典型的分形图像(如厥类植物的叶子、海岸线、云彩等)那么明显,这大大限制了分形编码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分形码I F S 无法自动生成,编码时间过长,难以真正实用;在分形图像编码中难以引入视觉特性,与传统编码技术的结合也存在不少困难。随着8 0 年代中期人工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PCI 数据 采集 系统 研究 实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