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人民版通史测试:中国古代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历史古代史21周代爵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畿外和畿内诸侯而言的“公、侯、伯、子、男”;二是对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内部官员而言的“公、卿、大夫、士”。战国时期,各国去爵号而称王,并在原有爵称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爵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等级秩序的血缘化B中央集权遭受地方冲击C周王室的日益衰微D授爵方式方法发生变化2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日趋瓦解B统一趋势逐渐增强C贵族政治已经崩溃D宗法体系受到冲击3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
2、,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 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 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4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先后消灭了臧荼、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又赐封九位同姓诸侯王管理地方,以后又陆续增加了中山国等。汉高祖广封同姓诸侯王()A有利于确保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B导致汉王朝陷入混乱并短期而亡C迫使继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D加快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的步伐5下表为汉代政治家提出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出的共同的治国策略是时期政治家主张汉文帝时期贾谊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
3、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执,如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人汉景帝时期晁错昔高帝初定天下大封同姓分天下半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于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A无为而治B强干弱枝C郡国并重D重视儒术6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这表明()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7下表是关于唐朝监察制度的叙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其一,察官人善恶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侮迹,
4、应时用者;其六,察黠吏豪族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新唐书百官志 “巡察六条” 光宅元年(684年),改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分左右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新唐书百官志 “风俗廉察四十八法”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置十道巡察使,“选左右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委以察吏抚人,荐贤直狱,二年一代,考其功罪而进退之。”新唐书循吏传序 “十道巡察制” A巡察职权弱化,侧重于究察风俗 B监察范围广泛,巡察者特权泛滥C纠察结合理案,致使其官阶显赫 D职权相对独立,有利于整肃吏治8唐以前地方政府一直是一长制(即一个人负全责);从宋以后,地方政府由多
5、人共同负责。这一变化促使()A中央集权加强B君权不断强化C行政效率提高D地方势力膨胀9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10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C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城隍庙是宣传
6、迷信的封建堡垒11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中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1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13王阳明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
7、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阳明()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14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法律条文。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条文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唐律疏议斗讼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儒家伦理的法律化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血缘亲情逐渐强化D等级秩序日趋固化15清朝在入关之前实行有“选贤”功能的汗位推
8、选制,但汗位继承人必须在皇室嫡亲血脉的“八王”范围内推选。这说明当时清朝()A完全承袭明朝的权力继承制度 B将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C继承制度保证了继承人的贤能 D权力继承机制受宗法观念影响16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17下面表格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遗产项名称批准时间传统桑蚕织技艺2009年10月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10月雕版印刷技艺
9、2009年10月中医针灸2010年11月中国珠算2013年12月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A技艺先进B实用性强C体系完整D注重实验18英国学者李约瑟指出:“到明朝末年的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它们已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这说明当时()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B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C东学西传影响到西方科技发展方向 D中国知识界深受西方进步思想影响19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A经济
10、结构急速变动B传统秩序受到冲击C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民众娱乐生活丰富20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2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
11、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
12、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9分)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