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鸿门宴》备课参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x
《3.《鸿门宴》备课参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鸿门宴》备课参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备课参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鸿门宴-刘邦真的不会讲话吗?教学鸿门宴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刘邦和项羽在宴席上的对话,明显是胡言乱语、不合逻辑。比如刘邦一会称自己是臣,称项羽为将军;后面又说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称项羽为项王,称呼前后不一致啊!既然称自己为臣,那应称项羽为大王,怎么会称将军?再说,当时两人都是起义军领袖,地位差不多,怎么会称自己为臣,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刘邦真的不会讲话吗?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集中体现在言行矛盾、不合逻辑、不符常规处。比如王熙凤一见林黛玉,居然称呼黛玉为贾母“嫡亲的孙女”反常的背后是说话者多重的意味和复杂的心机。从祝福中四叔简洁到极致的两处“可恶,然
2、而”同样可以窥探到人物隐秘的心态。如果我们能紧扣人物言行特有、变化的语境,剥开言语反常形式的内核,往往能更全面地把握人物遮蔽的内心实际,更深刻地理解其潜在的性格特征。鸿门宴中刘邦多处反常的言语,看似愚拙,实则精妙绝伦。起承转合,消除对手的疑虑刘邦到项羽军中谢罪,他深知项羽性格反复无常、残暴多疑,而自己的军事实力明显处于下风,一旦言辞不当,后果不堪设想。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人物)只有在动态、动荡的情况下,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他的内心深层就暴露了。”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中,他与项羽的第一次交谈是费尽心思、做足功课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
3、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短短几句话,起承转合,灵活善变,谨慎机智。一开始以两人戮力攻秦起调,很自然地把刘项关系设置为并力合作的盟军和战友。刘邦了解项羽和秦有不共戴天之仇,“戮力而攻秦”自然引发共同话题。而他和项羽虽曾约为兄弟,但此时,刘邦三处称自己为“臣”而不是“吾”,四次称项羽为“将军”而不是“项王”,绝不是随意而为。这里“臣”和“将军”以并列形式出现,显示刘邦谦卑的地位,给项羽造成一种错觉:名义上虽是平等关系,实际却有上下级之意。然后刘邦尽可能沿着同一话题去展开,承接前语,再进一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两处地名明显是并列的,但“臣”和“将军”又有意突出其尊
4、贵卑贱之分,这样微妙之“承”,可以看出刘邦思路之严谨,完全是迎合项羽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的性格,突出了刘邦能言善辩、看风使舵的本领。刘邦的更高明之处在称呼上能把握好分寸,不显得过分拍马逢迎。比如称项羽为“将军”,“将军”在当时只是很普通的尊称,而项羽已经身为“诸侯上将军”,实际上就是义军统帅。这“将军”的称呼似乎又与其显赫尊贵的身份、地位不对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贬称,我们可以读出刘邦语气谦卑但又不失身份尊严的内涵。但力能扛鼎的项羽恰恰信奉武力至上,凡事喜欢靠武力去解决,在他的潜意识里早已认定自己就是无所不能的战神和将军,内心深处或许很认同“将军”这个带有勇武之气的称呼。而刘邦言辞中的“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