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docx
《河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北省部分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各题。甲辰九日感怀顾祖禹萧飒西风动客愁,停尊无处漫登楼。赭衣天地骊山道,白袷亲朋易水秋。征雁南飞无故国,啼猿北望有神州。茱萸黄菊寻常事,此日催人易白头。注此诗是为悼念抗清将领张煌言遇难而作。甲辰即康熙三年,张煌言于甲辰七月被捕,九月七日就义。赭衣,古代罪犯所穿的衣服,据汉书刑法志,秦始皇发罪人筑骊山阁道,“赭衣塞路”。白袷(ji),白色夹衣。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2、是( )A. 首联“漫”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作者闻听噩耗时五内俱焚、茫然无措的情形。B. 颈联写大雁向南飞去,哀猿一声声地啼鸣,这不是作者眼中所见,而是想象。C. 尾联写重九日再也不能同张煌言一起佩茱萸,赏黄菊,表达无法弥补的哀痛。D. 全诗情绪苍凉,格调雄浑,婉曲深折中又显得平易流畅,表现了作者的风格。16. 颔联用“赭衣塞路”“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 B 16. 用“赭衣塞路”的典故,把清比喻成残暴的秦朝,表现了对清朝滥杀义士的无比愤慨。用“易水送别”的典故,借荆轲肯定了张煌言的正义爱国的行动,对张煌言的去而不返、惨遭杀害表达了深切的追念。【解
3、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这不是作者眼中所见,而是想象”错误,颈联“征雁南飞无故国,啼猿北望有神州”主要是实写,实中有虚。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理解“赭衣塞路”“易水送别”这两个典故的内容。“赭衣”,古代罪犯所穿的赤色衣服。据汉书刑法志记载,秦始皇发罪人筑骊山阁道,“赭衣塞路”。“白袷”,即白色夹衣。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亲朋好友都穿戴白色衣冠到易水河边饯别。然后分析这些典故中蕴含的情感。这两个典故都与秦朝有关,以暴虐无道的秦朝比喻对中国实行残酷统治的满清王朝,表现了对清朝以
4、刀锯鼎镬待天下,滥杀抗清义士的强烈不满;同时以荆轲比喻张煌言,肯定了他抗清的正义行动。作者的憎爱表现得强烈而又分明。后一句中,还隐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意,对张煌言的抗清失败,去而不返,惨遭杀害,表示了深切的追念,意思更为痛切、深刻。作者把无尽的悲愤浓缩其间,字字凝结着血泪。河北省邯郸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历历杜甫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注:西江:指蜀地的岷江。秦城:指唐朝的京城长安,当时已陷入叛军之手。为郎
5、:广德二年(764)严武表荐杜甫做检校工部员外郎。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历,众多而清的样子,作者回忆开元时期的盛况,像清楚地在眼前一样。B. 颔联写到从“安史之乱”无因由地爆发,直到如今,岁月已经匆匆流逝多年。C. 诗人身在巫峡,看北斗,想长安,表达了迫切想要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之情。D. 本诗回忆过往充满感慨,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19. 本诗的尾联和登高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8. C 19. 同:登高颈联的“悲秋”“百年多病”和本诗尾联的“白首”“卧病数秋天”都表达
6、了悲秋之意和年老卧病之苦。异:登高颈联抒发了离家万里而自己长期作客异乡的羁旅漂泊之苦。本诗尾联抒发了时局混乱,自己身为小官,无力为国分忧,只能盼望天下太平的无奈。【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C.“迫切想要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错误,诗人是思念都城长安和国君。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看本诗的尾联。“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为郎”言官小,“白首”言年老,“卧病”言病弱,“秋天”言秋意,由此可知,本诗尾联中含有年老病弱之苦以及悲秋之意;再结合“盗贼起”以及注释“唐朝的京城长安,当时已陷入叛军之手”等信息可
7、知,诗人在尾联中提到自己官职之下,含有无法为国家分忧的无奈,只能企盼天下太平。然后看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且是独自一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这一联中,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给诗歌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最后分析二者的异同。相同
8、点都有“悲秋”和“年老体弱”之意;不同点是,本诗流露出无法为国分忧,只能渴盼天下太平的无奈,而登高主要是标记羁旅漂泊之苦。河北省秦皇岛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书愤宋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注释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9、。B. 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C. 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 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16. 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答案】15. D 16. 国家破碎,山河分裂,外族入侵,战祸惨烈,百姓遭殃;统治者昏庸,纵有宗父和岳飞那样的抗金名将,却未能顺应民意,收复失地;自己虽有报国的精神意志,却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解析】【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
10、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消极情绪”错误。尾联诗人虽年老体衰,但尚凭精意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不能说是消极情绪。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本题要求分析诗人为何而“愤”,需要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关键诗句理解。首先分析题目“书愤”,可见本诗表达的主旨情感就是
11、“愤”;再分析作者,作者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报国;再分析关键句“山河自古有乖分”,指南宋进兵入侵,国家分裂的现状;“京洛腥膻实未闻”表现了战祸惨烈;“宗父”“岳家军”的典故表现统治者的昏庸;“白首自知疏报国”抒写诗人暮年空有报国之志;“尚凭精意祝炉熏”表达诗人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担忧。据此分析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