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每课一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每课一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每课一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主要赞扬科举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B提高了官员素质C提高了行政效率D废除了门阀制度2.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中说:“一是遍考(考证)隋书和隋代文献,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朝进士6人,经过考证,1人无从查考,5人查无实据。”作者认为()A隋朝仍然推行察举制 B科举制度“重才轻品”C隋代科举制尚未形成 D科举制促进文化繁荣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以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以纪
2、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B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D科举制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4.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是()A门下省官员B掌控监察大权C隶属于中书省D负责起草诏令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
3、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6.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这类诏敕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规避了官员擅权现象7.均田制与赋税制息息相关。北魏均田制的颁布就是为了增加赋税,因此均田制内容的变动也会引起赋税制度的变动。北魏均田制下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是()A租调制B租庸调制C以庸代役D更赋制8.这项改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即 “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
4、控制。这项改革指的是()A汉代的更赋B北魏的租调制C唐朝的租庸调制D唐朝的两税法9.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朝中期()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10.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