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与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与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与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自主研习原文赏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
2、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主
3、旨情感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巩固提升1.古人作诗有“炼句”的说法,所谓炼句,就是锤炼语言,使诗句精工、神色兼备、意蕴丰厚。本诗三、四两句是不是这样的诗句?为什么?答:是。从语言上说,这两句不过说今天是白露时节,故乡月色明,但诗人将词序这么一换,便显得格外矫健有力。从意思上说,第四句本来毫无道理,天下明月,并无不同,诗人偏说故乡月最明,令
4、人拍案叫绝,原来是诗人融进了对故乡的浓厚感情,意蕴深刻而丰厚。2.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答: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月是故乡明”是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是思亲;“况乃未休兵”是对战乱停息的期盼。4.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答:战事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长沙过贾谊宅自主研习原文赏析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诗人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
5、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了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此联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诗人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诗人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同时借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来抒发诗人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寂寂江山摇落处,怜
6、君何事到天涯!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诗人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走近作者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主旨情感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途经长沙时所作。诗人借凭吊贾谊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贾谊因谗被贬,诗人的遭遇也一样。所以为贾谊的遭遇而痛惜,而愤慨,而感叹,而哀怜,也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积和悲愤。全诗吊古伤今、怀人抒怀,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巩固提升1.颔联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答:“独”意为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
7、,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了诗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之情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了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意对即可)2.赏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答: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
8、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遗憾古人不能于地下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把那种抑郁无诉、徒呼奈何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意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表现了诗人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婉叹喟和对现实的讽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