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学习目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学习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学习难点理清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政权关系知识点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时期(1)三国鼎立国号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2)三国斗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西晋短期统一(1)过程263 年,司马昭发兵灭蜀。266 年,司马昭之子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补充
2、拓展 西晋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1)北方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2)西晋建立时,蜀国已经灭亡,吴国的统治也日益腐朽,国力衰弱。(3)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愿望。(2)灭亡原因:五族内迁;宗室内战。灭亡:316 年,西晋被内迁所灭。影响: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局面?2.五族内迁带来哪些影响?知识点二东晋与南朝1.政权更迭(1)东晋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士族政治: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2)南朝:420 年,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 年间,南方先后经历宋、齐、梁、
3、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深化认知 士族的特征(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3)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2.经济发展(江南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3.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4、,覆亡大局已定。1.南朝先后经历哪几个朝代?与六朝是什么关系?2.“思考点”(教材第28页)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3.“学思之窗”(教材第28页)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知识点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概念: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2)政权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3)前秦:4 世纪下半叶,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而迅速崩溃。补充拓展 十六国“十六国”因北魏末年史官崔鸿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当时,北方并非仅十六国,崔鸿自北
5、方所有大大小小的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较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2.北朝(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内容迁都将都城从迁到洛阳习俗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说汉语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2)北魏分裂分裂:6 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结果: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概念阐释 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指各民族共同生活、
6、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1.北方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民族交融如何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探究主题一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角度探究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北方经济恢复【素材依托】史料1东晋末年,刘裕注重发展农业,“抑末敦本,务农重积”,从而使东晋末年再度呈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晋书武帝纪)的局面。宋文帝继续大力劝课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纻,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宋书文帝纪)。宋文帝元嘉(424453年)之世,农业生产取得空
7、前发展,史称“元嘉之治”。史料2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对中国北部农业发展有贡献的。拓跋部原是游牧民族,在其与汉族人民接触后,逐步转向农业。拓跋珪建国后,加速了北魏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登国九年(394年),他“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棝阳塞外”(魏书太祖纪)。天兴元年(398年),平定中山后,“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师,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同时又于首都平城“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以为殿最”。经过这一番努力,北魏的农业生产已建立了初步基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探
8、究】(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嘉之治”出现的原因,分析“元嘉之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恢复北方经济的举措。【思维拓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南方相对稳定,使得江南得到迅速开发;而北方大规模的战乱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中原发展相对缓慢。这样一来,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中国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的发展和统治者崇信佛教导致地主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恶性膨胀,造成国家掌握的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由于战乱,北方不少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9、而南方也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发展缓慢。(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并逐渐融为一体。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探究主题二从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的角度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素材依托】史料图(a)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图(b)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与汉族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思考探究】(1)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历史上常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图(a)中体现了我国西晋末年怎样的人口迁移特点?带来了哪些影响?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106569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