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式微【劳役者的悲歌 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 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背弃暴政的决心 】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毛诗序说
2、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1邶(b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式:作语助词。微:幽暗。这里指天将黑。胡:为什么。微:非,要不是。故:事,事情。乎:于,在。中露:露中。倒文以协韵。躬:身体。一说通“穷”,困穷。2-3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
3、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
4、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全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借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1.这首诗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受奴役者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劳役者的悲歌2.请分别解释“式微”与“微君之故”中“微
5、”的意思。“式微”中,昏暗,天黑。 “微君之故”中,非,(如果)不是。3.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设问。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4.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文中解读】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怎能没有怨言呢?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全诗在反复中强化,在叠加中升华,表
6、情达意,痛快淋漓。阅读时要注意体味诗经中那种常见的风致:内容极其单纯,以重章叠句营造特别的氛围,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子衿【优美情歌 相思之情 倒叙手法 心理描写 夸张修辞】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描写抒情主人公思念其心上人,相约在城楼见面,但久等不至,望眼欲穿,埋怨心上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抒情主人公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意境幽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郑风子衿的心理描写对后世文学创作有较大影响。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
7、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心上人的思念。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1郑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二十一篇。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青:黑色。古代青指黑颜色。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纵:纵然,即使。宁(nng):岂,难道。嗣(s)音:寄传音讯。嗣,通“贻”,一作“诒”,寄的意思
8、。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挑兮达(t)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城阙(qu):城门两边的观楼。2-3456翻译: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整体赏析】郑风子衿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
9、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
10、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郑风子衿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2.“悠悠”一词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品析妙在何处。悠悠表示深思的样子,写出了主人公思念的绵长;悠悠又是叠词,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女主
11、人公的内心独白。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主人公与恋人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切。4.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诗歌前两节运用了心理描写,以假设的语气对男子失约的原因进行猜测,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女子思念心上人却不能见到的惆怅失落心理,爱之深、责之切,跃然纸上。最后一节“挑兮达兮”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子城门徘徊、张望的行为,表达了她对心上人急切的盼望、思念之情。【文中解读】她痴迷地思念心中的恋人,那青绿的衣领、佩玉的绶带让她沉醉。约会不遇,失落惆怅,不可遏止。爱之既深,责
12、之必切。对于他的失约,她也许想到种种原因,但无论如何难以谅解。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然而,她到底还是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徘徊城头,抒发她那“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这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来仍能产生共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境界壮阔、劝勉宽慰、真挚友情、乐观豁达 惜别之情 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旷达的胸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
13、,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其诗
14、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于王勃在长安时期。“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全诗理解】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
15、达的胸怀。【诗文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境界壮阔 两地形式风貌 隐含送别 夸张手法】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一作“蜀川”。城阙(qu):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辅三秦:一作“俯西秦”。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三秦,泛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以三秦作保护。风烟:意为在风烟迷茫之中。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翻译: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
16、蜀州。赏析:首联对仗严整。诗从送别的地点落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站在京城郊外,看到雄伟的长安城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拱卫,向远处眺望,在风烟迷蒙的地方便是四川的“五津”,点出杜少府要赴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与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为壮阔,极为精整。思考:首
17、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对朋友的关切。思考: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和朋友将往的地点,作者远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有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依依话别,相互劝勉 点名离别必然 感情一致 处境一致】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同:一作“俱”。宦(hun)游:出外做官。拓展链接:王勃此时的职位是“沛府修撰”,这只不过是寄人篱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