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pptx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pptx(1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 2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外直接投资理论约翰邓宁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用以解释发达国家国际对外投资行为后,又进一步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对外投资提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投资发展阶段论一、投资发展阶段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该国所拥有的OLI(即所有权、区位和内部化)优势。根据人均GDP指标,邓宁区分了发展中国家的4个经济发展阶段及其对应的投资情况:第一阶段,人均GDP低于400美元。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只能获得少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并且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GDP在400到2000美元之间,
2、这类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以及区位优势的上升使得他们吸收国外FDI的数量显著增加,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极少,净对外直接投资为负。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到4750美元之间,这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尽管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量,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净对外投资额不断缩小。第四阶段,人均GDP大于5000美元,这类国家的所有权和区位优势不断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大于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净对外投资呈正数增长,在国际投资体系中的地位趋于成熟和稳定。由此可见,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问题时,邓宁将吸收FDI和对外投资
3、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他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GDP成正比,人均GDP越高的国家在国际投资体系中越处于核心地位,他们无论是在吸引外资还是在对外投资方面均具有高的竞争优势。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的地位和变化基本上符合邓宁的投资周期理论。此外,邓宁继承了他一贯坚持的关于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动态分析方法,他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并不代表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法律体系和市场环境,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以及政府管理能力都是衡量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分
4、析方法上存在较严重的缺陷。邓宁用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进而与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联系起来,这是值得推敲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在人均GDP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人均GDP相同的国家也很难保证就是处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净对外投资这个相对概念并不能够真正反映一国国际投资地位,位于吸引FDI和对外投资低端的最不发达国家与高端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处于净对外投资的平衡状态,但这种平衡状态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投资状况。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生产成本,这种低生
5、产成本上与其本国市场规模小、需求有限等特征紧密相关。二、小规模技术理论二、小规模技术理论关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威尔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为小规模市场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比较小,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在这些小市场中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而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由于从发达国家获得生产技术并开发出适合不发达东道国小规模市场的小规模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小规模技术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合容量较小的市场。第二,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生产上具有优势。当发展中国家企业把此类产品和
6、服务延伸到海外子公司时,就表现出较强的垄断和竞争优势。当然,此类国际化生产和服务主要对象是本民族的海外聚居群体,如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华人集团带动了中式餐饮、食品加工和文化等方面的跨国需求。第三,价格优势也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低廉的价格和质量不低的产品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武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巨额广告和研发费用投入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一般花费较少的广告支出,在研发和创新方面多采取技术转移和引进等策略。威尔斯的核心理论观点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和企业特征具有紧密地联系。小规模技术理论对于分析经济落后国家企业走向国际化并且
7、如何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过,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标准技术生产的成熟产品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是填补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遗留的市场空白。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生产和服务领域基本出于辅助性或边缘性的位置。尽管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技术上的吸收和改造活动赋予他们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在未来的技术和经济竞赛中始终处于落后的格局。1983年印度学者桑加亚拉奥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三、技术地方化理论三、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
8、,尽管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正是这种技术特征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活动,而创新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产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显著区别的竞争优势。拉奥指出,以下几个条件促使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第一,由于缺乏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条件,发展中国家吸收、消化和改造先进技术往往是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进行,该国的资源配置、自由竞争以及价格机制等因素决定了技术当地化的程度和效果。第二,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服务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促使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目标,并由此形成能够很好满足其它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竞争优势。第
9、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还得益于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以及多元化市场的发展趋势。生产和服务与东道国市场的紧密结合,开发和研制适合不同群体需要的消费品,通过技术知识当地化来顺应东道国的要求,从而确保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而且指出形成这种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的创新活动。在拉奥看来,发展中国家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改造不是一种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过程,而是蕴含着创新内涵的技术当地化活动。正是这种技术当地化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一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坎特威尔和托兰
10、惕诺共同提出的。他们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从技术累积论出发,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一过程动态化和阶段化了。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他们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自身的稳定提高和扩大,这种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现有的技术能力水平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和增长速度。在上述两个命题的基础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
11、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坎持韦尔等人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遵循下面的发展顺序: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为获取更先进的复杂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由此可见,坎特韦尔等人的阶段发展模式是以地域扩展为基础,以技术累积为内在动力的。随着技术累积固有的能量的扩展,FDI逐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到技术依赖型投资。3 3 公司内贸易与技术转移公司内贸易与技术转移以巴西淡水河谷(CVRD)、澳大利
12、亚必和必拓(BHP)和力拓(Rio Tinto)等为代表的供方,与以欧洲阿塞洛、日本新日铁、中国宝钢等为代表的需方,每年都要为了下个财年的铁矿石价格的问题从当年底开始进行多轮拉锯式谈判,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2005年的谈判持续了4个月,2006年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个月,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国际铁矿石贸易国际铁矿石贸易由于供方三巨头在铁矿石贸易中占有比重超过70%、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同时,需方三代表以外的欧洲蒂森克虏伯、印度米塔尔等还会扰乱谈判的进行,因此CVRD、BHP和力拓每年有恃无恐地都提出至少10%的提价要求,2005年更是令人咋舌地上涨了71.5%,为钢铁企业带来了沉重的成本负担。为
13、了提高产品质量,空客将一架飞机各个部件的制造权分配给位于欧洲各地、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技术专长的生产基地进行专业化生产。空中客车(空中客车(AirbusAirbus)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空客的第一个型号A300的生产中,这样的分工就开始了:含驾驶舱的机头段、中机身下半部分和发动机挂架由法国航宇公司生产,机翼主体由英国航宇公司生产,机身的其余部分和垂尾由德国空中客车工业公司生产,机翼前后缘和各活动翼面由荷兰福克联合航空技术公司生产,客舱门、起落架舱门和平尾由西班牙航空公司生产,这些部件从欧洲各地运往德国或法国,在汉堡或图卢兹的总装线上加以组装。而在后续机种的开发和生产中,美国、日本、中国等地的全
14、资子公司也参与其中。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不断发展和壮大,越来越成为各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作为承载世界经济资源全球流动的主体,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日渐显著,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最活跃、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迅速增长。公司内贸易在有关国家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瑞典为36.1%,德国为34.6%,英国为29.6%,日本为17%,欧共体平均为29.6%。1983至1993年间,美国母公司企业内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从34%增加到44%;企业内进口的比重从38%增加到近50%。同期,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子公司的企业内进出口在其总
15、进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从83%和55%增加到86%和64%。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商品主要由成品、中间产品和初级产品构成。据美国海关委员会1973年公布的资料表明,1965年美国全部内部出口中无需进一步加工的待售成品占49%,另有7%成品返销母公司由母公司销售,成品共占内部贸易的56%;等待进一步加工或组装的半成品占36%,资本设备占5%;其它占3%。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在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全球贸易的1/5。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到1/3。在所有行业中,制造业中的企业内贸易比重更大,有的行业达到了3/4以上,特别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行
16、业,企业内贸易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已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一个主导因素。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是指在一个公司控制下的国际商品流动,即母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这种交易虽然导致商品跨越国界的运动,但是交易行为主体实际上是同一个所有者,它既具有国际贸易的特征,又具有公司内部商品调拨的特征,因此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什么是公司内贸易?什么是公司内贸易?在跨国公司内部,存在着一种“垂直式”或“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形式,这类分工通常是由贸易国之间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贸易产品在要素投入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跨国公司在生产、技术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会引起公司内贸
17、易的发生。不转移标的物所有权;转移定价策略;受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统筹规划;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比例较高;公司内部贸易的产品主要构成是待售的最终产品,其次是需要再加工或组装的中间产品。公司内贸易特点公司内贸易特点据统计,在华设立的跨国公司子公司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9 年的不足9%增至2001年的50.1%,其中在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增长更为迅速,从1996 年的59%增至2000 年的81%,其中相当部分是公司内贸易。跨国公司把国际贸易从产业间与产业内的贸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内贸易。与一般意义的国际贸易相比,两者有很大区别,公司内贸易具有如下特点:公司内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公司内
18、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区别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规模较大,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产品是否通过内部渠道交换与产品所在产业、产品性质和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一般来说,研究与开发密集程度越高的产业部门中发生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量越大;作为公司进行跨国经营的一种方式,公司内部贸易呈现出一些新的形式,如许可证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和国际分包合同等;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增强,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内部实行更大程度的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自由化,故其内部贸易比例较大;公司内交易与贸易伙伴国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所在国收入水平越高,它们之间的贸易额就越多。跨国公司内部贸
19、易有三种类型:投资性内部贸易、经营性内部贸易和管理性内部贸易。公司内贸易的发展公司内贸易的发展投资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被折价并取得了资本的形式被注入到海外投资项目。经营性内部贸易是指贸易的客体没有取得资本的形式而仅因满足跨国公司内部成员的日常经营之需而进行的跨越国界流动。管理性内部贸易是指跨国公司内部的有关会计、法律、宣传、服务、会议及督导控制等活动的跨越国界的开展。从单个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内部贸易大体要经历如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内部贸易阶段。企业刚刚跨入跨国化经营的征程时,一般其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范围很有限,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也很少,且其从事海外直接投资的初衷是“当地生
20、产,当地销售”,从而达到绕过各种贸易壁垒、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在当地市场的竞争能力的目的;或是“当地开采、建设,返销国内”,以达到弥补国内相关资源短缺的目的。第二阶段,纵向内部贸易阶段。跨国公司为充分利用各个国家的优势资源,便以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为基础分设海外分支机构,使本属一个国内企业内部就能完成的生产经营线变为了各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首尾相互衔接的跨国生产经营线。第三阶段,横向内部贸易阶段。随着企业跨国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海外投资与海外分支机构的增多,跨国公司为追求各个企业的规模效益,一方面根据国际市场的差异性,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上采取差别化的生产,在同行业的最终产品生产上实行水平分工;
21、另一方面,在中间产品的生产上,各子公司之间也实行水平分工,分别专门生产不同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同时,为追求跨国公司整体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跨国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跨行业的生产与经营,在跨国公司总部统一领导下,各个海外分支机构生产不同的产品。由以上各种水平分工而产生的各子公司之间的产品交叉销售是一种横向内部贸易。第四阶段,混合内部贸易阶段。在实际中,当跨国公司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以上三种内部贸易模式将同时存在,即既有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投入品或产出品的简单内部贸易,也有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价值链中前后各环节上的垂直协作的纵向内部贸易,同时更有建立在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水平分工基础上的横向内
22、部贸易。混合内部贸易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一体化经营和全球战略的粘合剂,它使内部贸易发展到了极点。第五阶段,战略联盟内部贸易阶段。跨国公司在其内部一体化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将会发展公司间的一体化,即为共同开发高新技术,攻克独立作战条件下难以逾越的难关,跨国公司将强强联合,形成交融程度不同的国际战略联盟。国际战略联盟的产生,使一般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生了变异。与一般的内部贸易相比,国际战略联盟内部贸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种变异的程度依战略联盟内各跨国公司的联合形式及关系程度而定。第一,降低交易成本。由于信息市场不完全,存在高额的谈判与交易成本、供给不稳定、需要保护产权以及缺乏远期
23、市场等市场缺陷。买方和卖方对商品的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是不相等的,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中技术型的产品占很大的比例。而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性质、特点以及技术先进程度无法在交易时作全面的了解,以判断它的价值,从而决定愿意支付的价格。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为什么要进行公司内贸易?一般来说,卖方所拥有的信息要比买方多,即对商品的了解要比买方充分:这种信息的不均等造成了国际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严重削弱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一旦出现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均等,信息多的一方会占信息少的一方的便宜。这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致使国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中国家 跨国公司 对外 直接投资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