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关于历史的教案范本5篇.docx





《2023年七年级关于历史的教案范本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七年级关于历史的教案范本5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七年级关于历史的教案范本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老师,通常须要打算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关于历史的教案范本,希望大家喜爱! 七年级关于历史的教案范本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驾驭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相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
2、史问题的实力。引导学生思索“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缘由”,培育学生比较和分析实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赞扬。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重点。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杰出的首领冒顿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贡献。学习这段历史,可使学生感性相识到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
3、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也为理解匈奴与两汉的“和”与“战”做了铺垫。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课又一重点。汉武帝时经济的旺盛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打算了条件。反击匈奴的成功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斗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常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疆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议 1.老师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
4、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提出“匈奴是怎样崛起的?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爱好,由此导入新课。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老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索“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留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老师可依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状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 3.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老师可引
5、导学生思索:“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实行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挡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索“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起先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养精蓄锐,经济旺盛,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斗争的物质条件。老师讲解并描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学问,回忆西汉王朝实行养精蓄锐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详细状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相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斗争经验了很长的时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次战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确定性意义的一次。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结合“
6、西汉和匈奴斗争示意图”讲解。经过这次战役,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漠南无王庭”,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百余年来,北方边疆地区所受到的匈奴的威逼,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两个内容: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复原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课本上引了双方约定的内容,可请学生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对昭君出塞,学生可能比较感爱好,可激励学生讲解,结合观看昭君出塞图,以加深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的相识,进而思索:“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人们的确定和赞扬?” 5.东汉与匈奴的和战,老师可略讲。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渐渐内迁。北匈奴限制西域,隔绝了西域与东汉
7、的交通,并常常出兵攻打东汉边疆。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逼。后来,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迁徙。 6。讲完三个目的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探讨匈奴对中国历史的贡献。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索一些问题,如:西汉初年的“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索“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缘由”的问题,对图示中两个孩子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以加深对汉匈民族关系的完整相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得信息,了解历史和相识历史,初步驾驭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8、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初步驾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解并描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教会学生用对比、归纳的方法驾驭历史学问。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日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 今日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建了条件。(3)他们创建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亲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
9、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心集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心,实行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 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沟通。 练一练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现今发觉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字全是汉字,例如单于和亲砖与单
10、于天降瓦当。这种现象说明白什么?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采纳汉字,同时也说明汉匈文化沟通的亲密。 2.推断: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改变的缘由是什么? 女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的皇帝懦弱,对匈奴只能退让和亲。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击匈奴。”男孩子认为:“汉武帝以前,国家贫困,对匈奴只能退让。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能大举反击匈奴。”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改变,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究竟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改变。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确定斗争输赢的物质
11、基础。假如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行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斗争的成功。 参考资料 冒顿 冒顿(?-前174),姓挛鞮(lund),头曼单于长子。头曼欲废冒顿而立其偏爱的少子,曾将他送到月氏作人质,企图借月氏之手把他杀害。他盗马驰归,头曼见他精于骑射,令其率领万骑。冒顿创建一种发响的箭镞鸣镝,严格训练卫士,下令“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传)。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头曼射猎之机,率卫士射杀之,独立为单于。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独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
12、,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 七年级关于历史的教案范本2 【学习目标】 1。驾驭“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驾驭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驾驭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
13、回答: 仿照上面的学问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学问点,并列出其学问结构: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索成为习惯) 1。你肯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阔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战胜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索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折服的广阔地区牢牢地限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纳什么方法限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
14、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记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战胜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务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抗拒。”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务是() A。国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实行分封制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级 关于 历史 教案 范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