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ppt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ppt(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演变历程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应用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经济理论。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Joe S.Bain)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50余年的历史。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生产要素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究。一、产业组织的定义在现实生活中,“组织”的含义多种多样。1、按一定规则联结组成的结合体。如:党团组织。2、联结、安排、组合人或事的行为。如:组织比赛活动。而而“产
2、业组织产业组织”指的是指的是“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同一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市场形成和体现的利益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市场交换关系、竞争和垄断关系、市场占有关系、资源占用关系等。二、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英国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因此,产业组织的含义表述为同一产业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需要明确的是:产业组织理论考查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即处于同一商品市场的企业之间的生产关系。(这里的商品
3、的同一性,主要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他的理论不仅仅在于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四要素论,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他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厂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导致垄断,而垄断会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经济运动的原动力,使市场价格受到人为操纵,从而使经济丧失活力,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
4、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马歇尔触及到了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但还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已经表现得十分深刻。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的新著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E张伯伦的著作垄断竞争理论几乎同时问世,这两部著作围绕着竞争和垄断的关系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探索,修正和发展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中的竞争垄断理论。尤其是张伯伦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些概念和理论观点,成为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因此,许多产业组织学教科书都把马歇尔、张伯伦
5、和罗宾逊夫人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其中,张伯伦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以分析纯粹竞争为出发点,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他认为,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只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态,现实的市场既存在竞争因素,也存在垄断因素。(2)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具体分类和分析。(3)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集团内企业之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之间产生了纵横交错的竞争关系。通常,集团内企业可以保持统一价格并凭借集团实力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集团外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利状态,但它们也可以采取灵活的价格政策与集团企业竞争。(4)界定了“
6、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5)提出并讨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第二节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1940年,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所谓所谓“有效竞有效竞争争”即既有利于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即既有利于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用的竞争格局。他认为:不完全竞争存在的事实表明,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反映了市场竞争与规模经济的矛盾,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二者关系的主要方法和手段。20世纪30年代后,以哈佛大学为研究中心(哈佛学派的诞生):梅森对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有效竞争的条件进行归纳,提出了有
7、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纳为市场绩效标准。梅森关于有效竞争标准的归纳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不再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其次,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断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使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有了坚实的基础;再次,这一标准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判断。1959年,贝恩在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方面即
8、所谓的产业组织研究的“三分法”对其进行分析。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这种分析框架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政策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规制政策。其理论实施的结果,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反垄断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的竞争优势受到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冲击。)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 产业 组织 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