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围城小说片段读后感200字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围城小说片段读后感200字6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围城小说片段读后感200字6篇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一部经典之作,这是一部以调侃的语调来极力讽刺人生的笑面悲剧。假如让你写一篇关于围城的读后感,你会怎样写呢?你是否在找正打算撰写“围城片段读后感200字”,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598108围城片段读后感200字1 围城是一部看似超然实际无奈的笑面悲剧,学者式的幽默,妙趣横生,夹带着机灵俏皮的讽刺,令人低徊轻叹。 小说主要讲的是:方鸿渐留洋后归乡,受到恭维,但其留学期间游手好闲,只混到假文凭,所以回乡后只在一个小规模的银行工作。这期间与苏文纨、唐晓芙发生情感纠葛,无果。与赵辛楣同
2、孙柔嘉等人到三闾高校任教,后因种.种缘由回到上海,途中与孙柔嘉订婚。本以为婚后会华蜜美满,但终因双方家庭的关系与压力,最终不欢而散。方鸿渐神经麻木,感到人生的讽刺与伤感. 围城把婚姻描述成了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恒久逃不出这围城所赐予的束缚和磨砺。 主子公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纠葛,每每因自己的不敢多言,言不由衷,以至一步步陷入婚姻陷井中,最终自食苦果。这座感情围城,曾经令方鸿渐憧憬,后又无奈于城中的无聊。三闾高校着实是一座事业的围城,充斥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时刻让人感到压抑,令本性和善却怯
3、懦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当他离开那里,面对的却是一个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 庭的责任,事业的衰败,多层混杂的社会大围城之中,他倍感无所适从,好像全部的一切都被一只无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无才的方鸿渐只能屈服于这只手,接受挚友的施舍,踏入婚姻陷阱,事业低谷。 此外,赵辛楣也总踏不进苏文纨的围城,但之后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运;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思想的围城;两任岳父逃不出面子的围城。总之,文中全部人都有自己的一座围城,这也是民国时期封建与崇洋思想的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 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调,除了批判当时人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妯娌之争、情敌
4、同事之争外,真正阐明的是:生活本是一座大围城,人恒久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恒久要在无形的墙内过完一生。每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存在,只是钱钟书先生把这座城详细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更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也有同样的围城。 就学生自身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同学间的友情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诞生起就有着形形色色不行逾越的诸多围城。 我们不会也不行能逾越这座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在生活,我们就恒久处于围城之中。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其中不断拼杀,
5、始终保持着一颗主动的心去创建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得丰富。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事业、学习每个人每件事都是城中的元素。当一切人和事因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妙,这座围城就不再是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华蜜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或许,世界恒久不会变得如此美妙,但允许我们心中恒久存在这种美妙的志向。 #153430围城片段读后感200字2 不得不说,这确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行不读的经典小说。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晰。因为一种新奇与憧憬,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
6、。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非常惊诧的发觉小说中的"围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当今这个流行"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的时代,真没想到早在上世纪中叶,就有一位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的宏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观点,而非当今这般庸俗。凭借作者对生活微小的视察、丰富的阅历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传世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节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子公方鸿渐的一切遭受-毕业、追求、失恋、任教、结婚 无疑不都是在"围城"内外进进出出,这一切的目的也不
7、过是要阐发结婚就入深陷围城一样。但我想,方鸿渐究竟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满好像还可以理解。而钱钟书先生假如让他与心上人唐小芙成为眷属,结婚后再吵架闹翻,那么"假如娶了意中人也不过尔尔,结婚后发觉自己娶的总不是意中人"的"围城",会不会更加颠扑不破呢?不过,或许作者是偏爱唐小芙的,不愿让她嫁给方鸿渐。尽管这样。其实围城还是一样的精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头的这座城详细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
8、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情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诞生起就建立着形形色色不行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主动的心去创建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行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恒久处于一座围城之中。 围城在人物塑造及语言的幽默上数一数二的。在描写一个小孩外貌时,为了表现眉毛与眼睛离得远,文中的语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动而活
9、泼,让人发笑,却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还有说鲍小姐穿着很暴露,文中说她是"局部的真理,因为真理总是赤裸裸的"。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却不显得庸俗。在刻画一个非常小资、小器的商人形象时,这位商人的语言中便总夹杂着鼻音浓重的英语,而他那自以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作者时而尖酸苛刻,时而肚量大得惊人,让人琢磨不透,却又像那样真实的发生着。 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学问以及深厚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明显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
10、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631973围城片段读后感200字3 我始终很想读围城,因为钱钟书,也因为它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缘由,直到2023年1月27号,我才起先涉读这本憧憬已久的宝书。拿着这本书,心里异样兴奋我最终能和大师对话了。这本满载盛誉的书能带给我怎样的体验呢。带着满腔的喜悦,我起先了读围城之旅。 整本书里,钱钟书先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那么,是什么使围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一批又一批的学者们为之倾倒呢?我想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好像主要不在阅读过程,而在读完整本之后才产生。读完全书,再将主子公方鸿渐全部的经验简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断
11、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等于又行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回国的邮船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自然犹如“围城”,对方鸿渐来说,到了上海就应当是走出邮船这个“围城”,可是战时的上海事实上是另一座“围城”,方鸿渐到上海之后失业,爱情又碰壁,这境况更犹如“围城”,因此他才不惜历尽艰辛到内地,希望走出“围城”,内地“三间高校”并不如他所设想的那样好,那里的勾心斗角的环境又使他重陷“围城”,于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摆脱“三间高校”这座“围城”,重回上海后生活愈是困顿,方鸿渐又准备再次冲出上海这座“围城”去重庆, 小说结束了,读者并不知道方鸿渐后来的情形,但依
12、其生活的逻辑可以推见,他又进入另一座“围城”,而且他可能恒久也摆脱不了“城”之困。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一个留学生归国带来的不是满腹的学问;不是新思想;不是能报效祖国的本事?而是使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围城,不能自拔。自不待言是因为他懦弱无能,因为他到处为他人左右。回国后工作是三闾高校施舍的;自己的爱情是在孙小姐想方设法的设计下,方鸿渐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谓好友赵辛楣一句话促成的。在每一个人生重要选择里方鸿渐都没有找到自己。所以他注定会不华蜜、会被视为可有可无。 钱钟书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悲伤的。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每个人的命运都应当由自己主宰;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临选择时
13、我们应当保持一个醒悟的头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遇到挫折,想方法解决,再努力,就这样!不要像方鸿渐一样在选择的漩涡中迷失了自己,成为社会的附庸。 #122389围城片段读后感200字4 我读了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让我感觉颇多,在那里我想这样概括我的这些感受,如“婚姻围城”,“职业围城”,“心理围城”和“人生围城”等,这些都是人们都会探讨的。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围城的资料简介。围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子公方鸿渐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爱他,而他喜爱漂亮纯真的唐晓芙,最
14、终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高校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婚后,方鸿渐对一向喜爱苏文纨的挚友赵辛楣说:"若是你真娶了苏小姐,会觉得也可是尔尔。"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这以后和孙柔嘉又在婚姻的“围城”里,过着似乎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因为似乎生活中仅有他们自我,他们将婚姻当做了一座围城,想出来的和想进出的都很难。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一幅活灵活现的世井百态图。钱钟书先生将自我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学问,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而在那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是绝大多
15、数人看了围城之后的最大感受,那就是婚姻就是围城。其实第一次看围城的时候是同学举荐的,那时候我才19岁,看完之后也不太懂得故事的大致情节讲了些什么资料。此刻再次翻阅此书,感觉有些不一样了。主子公方鸿渐一个留洋的“海归”博士生出身的他对唐小芙一往情深,但由于苏的从中掺和,使得这段感情宣布破产。之后在教书过程中遇见了孙柔嘉,并最终与她结婚,可是婚后的生活并不很华蜜。这样一个故事假如发生在当代,也只能够说明主子公的婚姻生活和经验很不美满和顺畅。但在我看来,方鸿渐是一个很被动的男人,首先他在对于唐晓芙的感情上就显得很被动,假如说一个主动的人,假如说真心爱对方的话,就应当不用去管那些无稽之谈,但我们在生活
16、中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我们太在乎别人是怎样看的。虽然这样的想法很单纯,可是也很完备,为什么我们会被那些恶意的话所中伤,为什么我们不活的快乐一些,遗忘过去的苦恼。所以我们在婚姻感情上应当主动出击,男生尤其如此,女生也不必太过矜持,遇见喜爱的应当追究竟为止。其次,我觉得婚姻是应当建立在两个人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假如连最至少的信任都没有,我会觉得这样的婚姻从一起先就是个错误,包括婚姻的前奏-感情 也是一样的,都应当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唐小姐对于方鸿渐就应当信任,无论苏小姐说了些什么;方鸿渐和孙柔嘉也应当彼此信任,才不会对对方产生这么大的误会。另外,我觉得我们此刻对于婚姻和感情要求的过多了,
17、99.,其实感情和婚姻都是最浪漫和最纯真的东西。在浪漫的法国,十几岁的孩子被问最多的是“你今日和女孩子说话了没”,“你交女挚友了没”,这似乎在中国会觉得很不行思议,因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化要怎样这么样都是被动的构成了太多的不成文的规则,如在学校里,异样是初中或者是中学,禁止学生谈恋爱等等过激的行为。最近还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择偶的标准,如“宝马轿车加上豪宅”,“非富二代不嫁”,这些是物质上的要求,还有在相貌上的,学历上的等等有太多的要求,其实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中关于感情和婚姻过“围墙”,也正是由于有这些限制范围的存在,才导致此刻未婚人群的骤增,这是我从围城这本书中体会到的一点点浅薄的资料
18、,暂且当做读后感吧。 其次,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假如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逆境,明显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感情小说。它的资料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逆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之后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支配了很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构成多声部的共鸣。围城被许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
19、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学问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缘由,也基于钱钟书个体的缘由。这就让我想起了这几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假文凭现象,说真的,我对于这件事感受颇深,首先我们应当对这种现象的存在报以一种宽容的看法,因为当下的社会竞争实在太大,造成要想找到一份相宜的工作都变得是一种“妄想”,巨大的压力在这些人的身上,致使他们失去理智而去弄一些假文凭来蒙混过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应当归因于自身,一个人活着并不 应当过于在注意那些虚浮的外在,而更应当注意自身内在的修养,自信是最吸引人的魅力,我信任只要有信念,无论你在哪行哪业,都能够干得很精彩。这些资料扯得有些远了,可是正是我的感受
20、。作为一名当代的学问分子,我们更应当修正自身,而不总是将缘由怪罪与外界。 第三.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我等等,又如结尾一章,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后,正回家想消释柔嘉的怨气,柔嘉刚才正向姑妈讲鸿渐的不是,胆怯已被鸿渐偷听到,方鸿渐其实并没听到,只得摆空城计:“你心里明白,不用我说。”结果柔嘉心虚之下,说“原来不是说给你听的,谁教你偷听?”这就无异承认了她在“背后糟蹋”方鸿渐,结果正打算向妻子低头的方鸿渐和一心想给丈夫找个好工作的孙柔嘉竟然越吵越厉害,最终走向“不离而散”,不欢而散。我们扪心自问,
21、做过这些事的好像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我。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中也是如此评论人们自身的人性缺陷。所以经过对此书的了解,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避开出现这些人性的弱点,就应当了解自我,正确的对待客观环境。 #430029围城片段读后感200字5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一部经典之作,这是一部以调侃的语调来极力讽刺人生的笑面悲剧,“围城”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话深刻的揭露了人物对于婚姻、事业的感悟。人们的.生活就像圈在这围城之中,想逃脱,想摆脱,却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 书中主子公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情感纠葛
22、,与其说是方鸿渐被孙柔嘉的计谋所败,还不如说方鸿渐因为其自身的怯弱与言不由衷而自食婚姻的恶果。这座曾令方鸿渐无限神往的感情围城,终止于主子公无奈地忍受城中的无聊。 同样可以让人赐予无比辉煌的荣耀,也能让人深陷泥潭的事业围城,在作者的笔下也是充斥着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压抑着每个人的神经,令本性和善而又怯弱的方鸿渐只能退缩,离开三闾高校这压抑的事业围城,本以为可以深吸一口自由空气的方鸿渐,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个更为困难、更为混乱地社会大围城,在这里封建制度、家庭责任、事业衰败一切都移山倒海般的涌向他,让他无所适从,所我这一切都像是被命运的大手无情的掌控着,任凭你做无谓的挣扎,最终只能屈服。 事实上
23、这不仅仅是方鸿渐所处的围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围城里,如何身处其中,却能乐于其中,让围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才是我们该主动面对的,一味的挣扎、逃脱只会让自己在泥潭之中越陷越深。 #605942围城片段读后感200字6 我坐在灯下,读着围城。投射在墙上的影子影影绰绰,竟有了一种苦读寒士的意趣。那是一种简洁的孤独,这或许是钟书隔着文字传递给我的厚重。 围城已读过好几遍,却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意味。每读一遍,心中的感受便愈深一层。那是一种痛,渐渐地,渐渐地啃噬着心脏,钝钝地疼着,不猛烈,却又如此清楚。而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伤口扩散,血流了又凝住,无穷无止,无法摆脱。正如书中那一个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24、 恕我肤浅,我对“围城”最初的相识便是爱情。 我们总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我倒觉得,婚姻是爱情的一种救赎。爱情是一座围城,四面有高高的城垣,或许还有护城河。而城中住着一群痴男怨女,方鸿渐是,苏小姐、唐小姐是,我们亦是。围在城中,怀着对爱情的向往,寻寻找觅,幻想着蓦然回首后,佳人灯火阑珊下的笑靥。 佳期如梦,如梦佳期。 有多少梦可以邂逅呢?苏文纨因着这梦,自命不凡了多少年,错负了年华。不是没有追求过,可最终还是败给了现实,嫁了个庸俗无聊的曹元朗。或许,方鸿渐比她幸运,他遇到了对的人干净美妙的唐小姐。但时间不对,地点不对,终是负了彼此。末了叹一句,从来情深,奈何缘浅。 或许,我们爱上的,只是爱
25、情本身。 “有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借苏文纨之口,道出了这洞明的世态人性。 董斜川的附庸风雅,褚慎明的欺世盗名,高松年的浅薄卖弄围城就像一部舞台剧,唱戏的换了一批又一批,在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尴尬而又苍凉的人生,在城中苦苦挣扎。让人在台下哂笑不已的同时,顿觉人性的悲伤。 有人说,每个人都能从围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话不假。能够看穿人性、洞察世态的,通常有两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的大染缸中如鱼得水。另一种则是大智之人,站在精神的高峰,俯视芸芸众生,但笑不语。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事;后者入而能出,这才是真正的高士! 围城读书感悟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