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5篇 冬天,这里到处都是冰雪:到处都是大片的白色,到处都是冰雪,地面结冰了,头顶上也在下雪。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1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作品赏析 【评析】: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时的环境氛围,时当故关衰草,情正离 别堪悲。颔联写送别情景,友人伴寒云而去,自己踏暮雪而归,依依之情了然。颈联 写回忆以往,感叹身世。既是怜友,亦是悲己,词切情真,悲凉回荡。末联进一步写 难舍难分
2、之情,掩面而泣,冀望会面。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抒情多于写景,基调悲凉。 【简析】: 挚友相交于流离患难之中,原本相见恨晚,却又要分别无期,其悲怆之情远过一般的离情。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厚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诗的其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
3、着这条路慢慢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象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最终远行了,现在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诗人再也不能久留了,只得回转身来,挪动着沉重的步伐,静默地踏上风雪归途。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到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第三联
4、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诗人送走了故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产生抚今追昔的情怀。“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心情凝合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舞,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分。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在写法上,这一联两句,反复咏叹,词切情真。“早”、“迟”二字,配搭恰当,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
5、。 第四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验了尴尬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更加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终归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会面。但现在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何时才能会面呢?“掩泪空相向”,总汇了以上抒写的凄凉之情;“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将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是很直率而又很有回味的。 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2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品赏析 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这
6、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屹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犹如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特别空寂惨淡。也使诗人特别剧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假如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
7、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哽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愁闷的目光拂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注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衬托出夜景的空寥孤独。“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迫。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干脆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
8、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旧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胜利,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美丽,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细致体会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
9、唱,成为中唐绝句中精彩的名篇之一。 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3 古从军行 唐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处,空见蒲桃入汉家。 作品赏析 【注释】: 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多为幽怨之声。蒲桃:即葡萄。汉武帝时,汉使从大宛采种栽入行宫之旁。 1、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2、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郁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3、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
10、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舍命。 【简析】: 着意选择了历史与现实中的典型事务,抒发了士兵们在征战中的艰辛和苦痛,通过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抨击,以讽刺唐玄宗的长年开边用兵。全诗情理浑成,层层推动,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诗开首先写惊慌的从军生活。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三、四句的“刁
11、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公主琵琶”是指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快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状况,那么夜晚又如何呢?三、四句接着描绘:风沙充满,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景象是多么肃穆而凄凉!“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好像应当正面点出“行人”的哀
12、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气。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恳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
13、舍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舍命死战的结果如何呢?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状况的常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常生活,到战时紧急状况,最终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终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现在的葡萄。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陶”和“苜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多数人的性命,换到的是什么呢?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
14、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直到最终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诗奇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加音节美。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协作,如同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4 踏莎行雪似梅花 宋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
15、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季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作品赏析 【注释】 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阿谁:谁,何人。 去年:往年。 【评解】 花魂雪魄,冰清玉洁,浑然相像。然对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季节,不禁对景追忆往事,遂别有一番恼人风味萦绕于心。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自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 吕本中这首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致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如
16、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凹凸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显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已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像之处,诗人便经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
17、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像、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洁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的确是种奇异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说明在诗词中屡见不鲜。那么为什么会撩拨起人的心事?词人没有干脆回答,只是模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恨赋中名
18、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季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季节,曾怜悯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照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
19、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安慰。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假如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晰,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终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这种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终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
20、显得体态矫捷,又透出非常神韵。 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5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作品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爽明朗,朴实俏丽。 【简析】: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光明,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根据规定,应当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
21、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准确。“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详细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行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淌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射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或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调。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
22、“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当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覆盖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行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阅历。所以,假如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
23、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汲取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烁,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稹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小学生赞扬冬天的古诗词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