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三篇.docx
《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三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中数学教案三篇时间:2023-09-25 初中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三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2、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组成不等式组的不等式必须是一元一次不等式;(2)从数量上看,不等式的个数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3)每个不等式在不等式组中的位置并不固定,它们是并列的.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解不等式组: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这个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就叫解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1)先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数轴或口诀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也就是得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三.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
3、1.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记住下面的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有等号的画实心原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2.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先画同各个不等式的解集,找出公共部分即为不等式的解集。公共部分也就各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重合部分;3.我们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化简成最简不等式组后进行分类,通常就能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分成如上四类。说明:当不等式组中,含有“”或“”时,在解题时,我们可以不关注这个等号,这样就这类不等式组化归为上述四种基本不等式组中的某一种类型。但是,在解题的过程中,这个等号要与不等号相连,不能分开。四.求一些特解: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整数解等特解(这些特解往往是有
4、限个),解这类问题的步骤:先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借助于数轴,找出所需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点分析】(1)考查不等式组的概念;(2)考查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在数轴上的表示;(3)考查不等式组的特解问题;(4)确定字母的取值。【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点误区】(1)思维误区,不等式与等式混淆;(2)不能正确地确定出不等式组解集的公共部分;(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组解集时,混淆界点的表示方法;(4)考虑不周,漏掉隐含条件;(5)当有多个限制条件时,对不等式关系的发掘不全面,导致未知数范围扩大;(6)对含字母的不等式,没有对字母取值进行分类讨论。 篇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一、背景知识有理
5、数的大小比较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5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课本安排了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难点:利用绝对
6、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1、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广州_上海;北京_上海;北京_哈尔滨;武汉_哈尔滨;武汉_广州。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
7、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二)应用新知,体验成
8、功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0,b1,。 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1) 构造函数的方法: 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 (2) 搭桥比较法: 用特殊的数1或0。 三。巩固练习 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 (1) 与 (2) 与 ; (3) 与 ; (4) 与 。解答过程略 四。小结 1。的概念 2。的图象和性质 3。简单应用 五 。板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定义,了解
9、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
10、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
11、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 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补充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值、最小值问题.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
12、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示) 问题就是(板书)“ ”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
13、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 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 (板书)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 1.公式推导(板书)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 ,公差为 , 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 和 表示,得 ,有以下等式 ,
14、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 ,似乎与 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 ,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 , ,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 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 ,于是 .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 和 . 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两个公式.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 例1.求和:(1) ; (2) (结果用 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 例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
15、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四.板书设计 篇三 1。5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 能够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概念引入 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
16、:这充分说明,没有这个必要等,在数学中,也讲充分和必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教材第一章第五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概念形成 1、 首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若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 若ab=0,则a=0。 解答:命题(2)、(3)、(4)为真。命题(4)为假; 2、请同学用推断符号写出上述命题。 解答:(1)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 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
17、)ab=0 a=0。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继续结合上述实例说明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我们称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是这个整数必是偶数的充分条件,可以解释为:只要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成立,这个整数必是偶数就一定成立;而称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是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的必要条件,可以解释成如果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 成立,就必须要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成立 充分条件:一般地,用、分别表示两件事,如果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这件事也成立,即,那么叫做的充分条件。说明:可以解释为:为了使成立,具备条件就足够了。可进一步解释为:有它即行,无它也未必不行。结合实例解释为
18、: x = 0 是 xy = 0 的充分条件,xy = 0不一定要 x = 0。) 必要条件:如果,那么叫做的必要条件。 说明:可以解释为若,则叫做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无它不行,有它也不一定行结合实例解释为:如 xy = 0是 x = 0的必要条件,若xy0,则一定有 x若xy = 0也不一定有 x = 0。 回答上述问题(1)、(2)中的条件关系。 (1)中: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2)中: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条件;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的必要条件。 4、拓广引申 把命题:若
19、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的条件与结论分别记作与,那么,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同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分为四类: (1)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而 (2)必要不充分条件,即,而 (3)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又有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即,又有。 三、典型例题(概念运用) 例1:(1)已知四边形ABCD是凸四边形,那么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什么条件?为什么?(课本例题p22例4) (2) 是 的什么条件。 (3)a+b是1,b什么条件。 解:(1)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充分不必要条件。 (3)必要不充分条件。 说明如果把命题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初 数学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