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2020.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一、昆曲之衰的原因: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
2、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着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
3、不容易普及。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因此,昆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更新思路和观念,突破以往的旧有模式,创造全新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了解喜爱昆曲这一传无疑是一种统
4、艺术。昆曲这一雅文化,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无疑是一种精英文化,要以俗文化的依托而生存同时不能将自己俗化。然而,流行音乐、卡拉 OK 等的流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但是,昆曲在高校传承是可行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渴求的。于丹的昆曲审美之旅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
5、、“风雅之美”让当代大学生感受我们先人创造昆曲的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让他们感觉昆曲离现代人非但没有距离感而且同样需要,唤醒了大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其次,“人性”是相通的,昆曲剧目内容与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内心是有共鸣的。经典的意义在于从“内心”的唤醒。自身生活里的某种情感与想法,正好与经典里的某种情感与人物际遇相“遇合”,觉得“砰然”入心,这就会使人产生一种“感动”。这种共鸣将促使昆曲的传承。三、对昆曲进校园的建议:虽然昆曲作为高雅艺术不断融入校园,但同学们的热情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昆曲给学生留下的良好印象,很容易在他们走向社会后被淡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昆剧院团与民间曲社1.建立与高校长期并且有系统的合作普及计划 2合理规划宣传、普及活动,力求更贴近大学生生活,引起情感共鸣(二)高等院校1将昆曲列入高校素质课程 2校园昆曲曲社的建设(三)政府相关部门1.设立关于昆曲进校园的专项(四)家庭与社会的引导1.大众传媒对于昆曲艺术的宣传 2.相关文化保护机构可组织关于昆曲的社区文化活动机械工程学院02A10128 时阳写于 12 月 1 日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