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5篇 清明节快到了,让华蜜的花朵熏香你的生活,让华蜜的雨水滋润你的生活,让祥瑞的风抚平你的工作,让健康的云朵带走你的厄运,祝你生活华蜜,生活华蜜。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1 长安清明 韦庄 唐代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译文 突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像少女一样纤纤婷立的芳草青美得让人难以忍受。 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闲来无事以蹴鞠为乐。 郊野的道路旁草木繁茂,一匹匹
2、骏马奔驰而过,绿杨掩映的庭院中秋千正上下飘舞。 游人还记得以前太平常候的盛事,暗自欣喜这风光与往年并无不同。 注释 蚤:“蚤”通“早”。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可堪:意思是不行堪,不能忍受。 芊(qin)芊:草木茂密的样子。 内官: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又指宦官太监。 初赐清明火:一种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实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上相:泛指大臣。 白打钱:玩蹴鞠嬉戏,优胜者受赐金钱,种“白打钱”,一说白打钱指斗鸡。 紫陌:大路。“陌”本是指田间的小路,这里借指道路:“紫”是指道
3、路两旁草木的颜色。 红叱(ch)拨:唐天宝中从西域进汗血马六匹分别以红、紫、青、黄、丁香、桃花叱拨为名,这里泛指骏马。 画秋千:装饰漂亮的秋千。 承平:太平。 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爽,诗人通过写清明节时的人事和景物,来透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与对现实朝野状况的悲观。 首联描写自己独伤春,朝与野之人游春、赏春。开头诗人便暗用了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诗意,抒发别有怀抱的诗人的伤春愁绪。诗人在春雨霏霏的阴沉灭气中,内心郁苦愁闷,更由芊芊芳草增加凄迷冷落之情。“蚤是”、“可堪”这两个虚词,构成语意表达的递进关系,将诗人内心的凄楚表现得深长而急迫。但是,后面所描写的并不是诗人自己的情态
4、举止,而是朝廷内外游人的赏春之乐。 颔联描写宫中清明节的风俗和游乐。韩翃寒食诗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稠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家。”此诗“内官初赐清明火”句,即描写皇宫内清明节取榆柳火赏赐近臣的节俗。一个“初”字,示意了此时动乱刚定,朝廷复行旧日礼制。“上相闲分白打钱”一句描写宫中蹴鞠嬉戏之乐,一个“闲”字,则交代了贵为朝廷宰相却无所作为的状态。 颈联描写宫外游春繁盛的景象。在京师郊野的道路上,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川流不息;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的色调艳丽夺目,所见所闻喧闹非凡,一“乱”字、一“高”字,都尽显出晚唐时代人们沉湎在纵恣冶游
5、的“世纪末”的狂欢之中。 尾联呈现身处其间的游人的欣慰。他们觉得如今的喧闹热闹,就像是昔年的升平风光,又可以忘却动乱的苦痛记忆,无所顾忌地享受眼前的欢乐。然而,所谓的“升平”却是表象,诗人正是透过这虚假的旺盛,感受到了国力奄奄一息的形势,深藏着浓重的现实忧愁。 诗人用冷峻的目光,看似闲淡地刻画长安城清明时分喧闹如昔、游人如织的欢快场面,实则暗含着深厚的讽刺、斥责之意,以“游人”之喜乐,愈加反衬出诗人“伤时伤世复难过”的悲郁之情。 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2 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元代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心情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际。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
6、柳分烟,扶上檐牙。 译文 紧窄的窗户,小巧的窗纱,拓露出一方视野的空间。窗外飘打过多少阵风雨,而梨花还是那样的刺眼。不须说客灯前黯然的心绪,孤枕畔旅居的伤感,我的思念总是飞向很远很远。太多的清愁催出了三千丈的白发垂肩,再久的繁华不过是春梦一现。突然间,我发觉居民家飘出一缕缕轻烟,从杨柳树两边升起,慢慢爬上了高耸的屋檐。 注释 窄索:紧窄。 甚:甚是,正是。 檐牙:檐角上翘起的部位。 鉴赏 这支折桂令客窗清明小令表现的是一位客居在外的游子的孤独感和失意的情怀;亦可看成是作者漂泊生活与心境的写照。从“五十年春梦繁华”一句推想,此曲约写于作者五十岁左右。 开头三句写即目所见的景物。清明季节,时届暮春
7、,经过风吹雨打,窗前的梨花已日渐凋零了。这是透过窗棂所看到的外景,写景的视察点是在窗前,故二、三句描写窄索细密的窗帘和小巧玲珑的窗纱,以扣紧题目中的“客窗”两字。接着用“甚心情灯前”的一个“甚”字,领起以下三句,由景及情,慢慢道出了客子的愁苦情怀。一个客居在外的人,面对孤灯一盏,当然没有好心情。客中的情怀、重重心事和天际漂泊的苦况,萦绕在枕边耳际。这万千的心事,作者仅用了以下两句来进行概括:“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上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下句说五十年来的生活,像梦一样过去了。这两句写出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8、。 “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溢着春来柳发的一片朝气,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际飘泊的孤独之感。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有“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即是用人家的笑语欢言来反衬自己的孤独伤神,此曲抒情手法与此一脉相承。 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3 清明二首 杜甫 唐代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旧。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
9、,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译文 早起匆忙赶路,天气晴朗春色正好,可以清楚的看到那小舟荡漾在湖水之上。 飞鸟在天上自由翱翔,少年无忧无虑的游戏打闹,只是这般天真无虑的时间却是与我无缘了。 少数民族儿童的独特的服饰已经很少看到了,楚地的女孩腰肢纤细,惹人怜惜。 从前辉煌的定王府已无踪迹,想象着贾谊府中的古井仍是当年模样。 虽是只需禁火三日,无奈没有食物烹煮实在辜负了周举的好意了,始终四处奔波,生计却仍无
10、着落。 富足奢侈的生活还是山林平淡生活都是天意,有浊酒、粗茶淡饭颐养天年也已足够了。 一生都在外颠簸漂泊,右臂已慢慢枯瘦无力一边的耳朵也已听不清。 想到这病弱的身体,无依无靠,不禁悲从中来,泪湿衣襟。 流浪漂泊,离都城已越来越远,时间匆忙已过十年,现唯有清明的风俗还与之相同。 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其他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长安的城楼掩映在一片轻烟花语中,那万里山河也是一片锦绣吧。 春水滔滔不绝的汇向洞庭湖中,阻断了我回去的道路,目之所及茫茫一片白萍,心中更是凄苦愁闷。 注释 绣羽:鸟。 衔花:少年。 胡:泛指少数民族。 童:儿童。 结束:服饰装束。 定王:汉景帝第六子刘
11、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 长怀:遐想,悠思。 贾傅:即贾谊。 沾:润泽。 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 天性: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支配的命运。 浊醪:浊酒。 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鉴赏 诗体为七排,是古代诗人极少创作的一种诗体,杜甫集中仅存数首。此诗乃诗人触景伤情、感慨入怀之作。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诗篇起先,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新火”
12、,古代四季,各用不同木材钻木取火,易季时所取火叫新火。唐宋时清明日有赐百官新火的仪式。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云:“卧皋亭中一危坐,三月清明改新火”即指此。首联一点时,二点地。诗人早晨起来,匆忙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一个“净”字写尽了天宇的明静,湖水的清澈。此景如诗如画,惋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妙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漂浮流离的艰难境况,华蜜和快慰转瞬即逝。景愈美,痛愈深。诗人看到天上飞过轻快的小鸟,地上嬉戏的愉快的儿童,他只是苍然感到“他自得”,“我无缘”,诗人历经苦痛
13、,身老倦游之态如在目前。绣羽,美妙美丽的羽毛,代指鸟。鲍照赋云:“曜绣羽以晨过。”又,宋之问诗:“衔花翡翠来。”红颜,此非指美貌女子,而是指少年,李白赠孟浩然诗有句“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即是。骑听,以竹当马骑,乃少儿嬉戏。此联直写诗人之哀之倦,与首联隐于其中、详察方觉不同。意义上隐显结合,表达上动静相照,取景由高及低,由水及岸,时空勾画宽远阔大。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旧。”第三联上承其次联,写本地风物人情。胡,泛指少数民族。湖南是多民族杂居省份,土家苗民许多,少数民族的儿童服饰带有显明的民族特色,迥异于北国中原,楚地女儿腰肢苗条,漂亮可爱,又是别番
14、情调。在诗人笔下,小鸟轻翔,少年游乐,儿童装扮新颖,少女袅婷款款,衬以朝火新烟、湖光山色的背景,构成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很明显,诗人意在以此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前三联从现实、眼前着笔,第四联则由当地古迹转到对历史人物的回忆了。定王,汉景帝第十子刘发,唐姬所生,微无宠,故封王于卑湿贫国长沙,卒谥定。定王城又名定王台、定王庙等,在长沙县东一里,庙连岗,高七丈,故又谓之定王冈,相传乃定王为望其母唐姬墓所建。贾傅,即贾谊。年少通诸家书,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他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又数上疏陈政事,言时弊,为大臣所忌,出为长沙王太傅,作吊屈原赋发抒不平之气。盛弘之荆州记
15、里说:“湘州南市之东,有贾谊宅,中有井,即谊所穿也。上敛下大,状似壶。井旁有局脚食床,形制甚古。”诗人为何于此想及此二人二事呢?定王、贾谊失宠于皇帝,不遇于时运,被逐僻远卑湿之国,与诗人经验是颇相近的,而定王之望远在长安的母亲坟茔,贾谊之吊屈原而自伤,也正与诗人情感和思想合拍,诗人是借古人而遣已之郁怀。所以下联作者即从古人想到自身境况。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要禁火三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居不出,重耳烧山相逼,之推抱树而死。重耳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而太原旧俗,每冬至
16、应寒食一月,平民不堪其苦,周举为并州刺史时,作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非贤者之意,故改为三日。其实,禁火乃周朝旧制,与子推之死无关,是后汉书周举传附会为之。诗人在此不过是借用这个清明传闻而己。沾,润泽。寒食时虽赖周举之福开了火禁,诗人一无全部,舟鲜熟食,故只有虚承周之美意了。严君,即严君平,汉蜀郡人。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则闭肆下帘读老庄,扬雄曾从其游学,称为逸民。这两句概括写诗人贫困潦倒生活。诗人到处奔波,左冲右突,却生计无着,写此诗前后即在潭州卖药度日,有诗云“药物楚老渔商市”。诗人提及严君平,非即思君平卖卜自给,更含有对君平闭帘读老庄的憧憬之情。诗人一生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为了社稷
17、,也为了生计,想主动用世,同时也不乏退隐山林,过一种平淡平稳生活的热望,经过十余年的流浪颠沛后,这种心灵的追求更日趋剧烈,过洞庭湖、次空灵岸和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反映,所以结联诗人明言已志。他厌烦击钟而食、列鼎而烹的富豪生活,希望顺依自己“山林”“天性”,有“浊醪粗饭”伴送岁月,颐养天年就足够了。这不过是诗人在生活重负之下残存的一点至少的生存要求,虽不太主动,仍旧体现了诗人不愿趋奉权贵,追慕荣华的高洁品质。惋惜的是,诗人这个最一般的愿望都根本无法遂愿,其次年诗人即因贫病交加恒久离开了他酷爱的生活,年仅五十八岁。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凄惨遭受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
18、完整的情感段落。其次首在内容上是第一首的接着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首联概写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的不幸命运,并启二三两联。偏枯病名,黄帝素问说“风疾或为偏枯”。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其次联紧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寂寂”、“悠悠”两个叠词,更强化了诗人无依无靠,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茫茫人寰,无人可语,卧病在舟,漂浮无期,右臂残疾,左书难以成字,虽想停舟驻足,却又无岸可登
19、,思前想后,诗人泪雨滂沱,心如刀割。此为近承。第三联在上联具写的基础上概写,远承首联。蹴鞠即打球,与荡秋千等都是清明季节嬉戏,诗人选取它们入诗既照看诗题,更含有深意。杜臆认为蹴鞠乃军中击球之戏,此代指兵乱,战乱频仍中的飘泊就更为艰辛,此其一;清明打球乃唐旧俗,不止军中,宫中犹耽此戏,王建宫词描写道:“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诗人用此,寓有想望京华之意,此其二;其实,蹴鞠秋千在此还具有比方、双关意义,诗人的一生不正象球那样被人踢来踢去,命运不定,也不正如秋千般飞荡往复,凹凸起落,难以自控吗?此其三。“十年”言久,“万里”言远,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叙写自己不幸。“十年”既是虚指,也是实指,
20、从诗人贬出朝迁到现在已是十年光阴过去了。多少年来,诗人象毡球象秋千飘泊动荡,本已足悲,挈妇将雏,一天一天远离京华,则更增其若,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尴尬万分,柔肠寸断。诗人在这十四个字中熔铸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它们依次叠现出来,既富有层次感,又极见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内在情感张力,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联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诗人由上联蹴鞠秋千等物事奇妙转入对景物的描写,情感也逐级上升到新的高度。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
21、的家园;四野人家也纷纷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诗人从高下两个角度取景。紫塞,北地边关,诗人用此代北方的京华长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可谓人惭北鸟。古人钻木取火,四时各异其木,其后仅于寒食后一日为之,成为沿袭故俗遗迹。春季当用榆柳,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更易令人想到招魂中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这与诗人当时心绪是极合拍的。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山高水远,诗人之心禁不住越过千山万水,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都京华。长安的楼阁肯定早掩映于阳春三月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吧?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早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诗人惦念京华之深,欲归故都之切,在如诗如画的
22、想象之景中淋漓尽致地渲泄出来,表达却又含蓄深婉,真实动人。诗人究竟忘不了社稷和君王。第四联为眼前实景,旅雁青枫却给人以无穷想象的天空,景深因之加大;此联为想象虚景,烟花锦绣又紧扣节令,近远两景真幻交融,动静兼具,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密,技巧之高妙。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举目皆茫茫白苹,更使白首诗人愁肠百倍,不能自持。“春”是节令的周而复始,“白”是色调的比照烘托,两词叠用,极写诗人万般情怀。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来,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白苹虽有荣枯,尚能年年开花,诗人却盛年不再,衰落无成,然诗人偏又心系长安,不忘社稷,
23、怎不愁上加愁呢?是景语也是情语,情因景生,情变景换,在情感的千回百折、跌宕渲泄中,结束全诗,只留下茫然、哀痛、无言的回声。结联素来为人称道,刘禹锡嘉语言此联人不行及,尤以叠字见妙,位云亭秋窗随笔赞其“风神摇漾,一语百情”,从艺术技巧和审美效果两个方面进行了极高的评价。 在内容上,清明二首因节兴感,借景借物抒怀,既写平生不幸,更让人看到诗人心中交织纽结的冲突和痛若。诗人平生理想无望可展,加以身老病废,流离失所,意识中潜藏的释道思想不禁抬起头来。在最终岁月的诗稿中,他感慨自己“久放白头吟”,渴望能“忘机”“返朴”,他追慕桃花源式的世外“淳古”生活,认为“富贵功名焉足图”,希望在“乐国养微躯”,且欲
24、与山鸟山花结邻为友。然而诗人终归是诗人,即使成了江湖“渔翁”失群“孤雁”,也永不失“每饭不忘君”的本色。他总是心系故园,“每依北斗望京华”,不舍辅佐君王“几回青琐点朝班”的过去,“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诗人依旧雄心不已。这样,进与退,入与出的冲突在诗人心中此消彼长,掀起猛烈冲突,当然前者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情怀,也显明体现在清明二首中。贫病交加的诗人,眼前的快乐之景无一不牵发缕缕哀愁,促使他追想严君,憧憬山林的任运生活。然而北回的大雁,飘流的枫烟,应时的春水,又注定他割弃不了“秦城楼阁”和“汉主山河”,且因之愈复悲伤。诗言情志。诗人这种深厚浓烈的情怀根植于诗人高尚深厚的爱国主义心灵,是
25、诗人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而必定的写照。这种深厚的爱国之情是深可珍贵,值得今人发扬光大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 艺术表达上诗人也颇多胜利之处。诗人擅长选景构图。新火新烟,湖色春光,旅雁青枫,烟花锦绣,组成一幅绘声绘色、历历如见的江南初春图,而鸟衔花,儿骑竹,童妆胡服,女作细腰,定王旧城,贾傅古井,又是一卷具有显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风俗图画。诗人选景留意大与小,远与近,高与下,动与静的角度变化和协作,并把古与今,想象与现实有机融汇,内容丰富多彩,画面流走生动,境界高远阔大。诗人擅长炼字炼句,以“净”写初春湖光山色的特征和神韵,以“远”状诗人欲留不能,京华日远的感伤,以“虚”道诗人囊空如
26、洗的贫寒,“十年蹴鞠”一联高度浓缩概括,达到了言约意丰、辞断意属的审美高度。叠词、复字、双关等技巧,既增诗句声态之美,更使平常词眼产生了新的丰富深涵,扩展了诗的容量。全诗语言通俗朴质,感情却含蓄深厚,耐人咀嚼。 全诗以情感的构思线索,取景用事全为抒情服务,所以景随情移,步步变换。或以乐景衬哀,或直写哀景,其次首后三联则把情景高度统一于一体,一般景万种情叠起千重心浪,把全诗心情推到最高点。诗人又擅长多角度切入和转换,多重诗歌意象纷至沓来,仿佛顺手拈出,又极妥贴自然。象其次首,首联点飘泊之苦,二联近承具写,三联远承概写,又带出清明物事,融深慨于其中。四联是眼前景,旅雁由地上云,新烟袅袅腾空,视点从
27、低至高摇移;五联是想象着笔,结联又归于眼前茫茫湖水。结构上纵横开合,景致上伸缩自如,情感氛围步步加深,似淡实浓,似散实密,似漫不经心偏又构思绵密。语出自然,旨归深烈,简易纯熟,深然天成,正是诗人晚年诗作的显明特点。 在章法上,第一首前后两联都紧扣自身着墨,中间两联拓开一笔,写当地风情民俗,离合相间,跌宕起伏;其次首前三联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写景,景真情深,两大板块如又峰并峙,各显千秋。第一首起于风物人事,言志作结,其次首由自身飘泊启篇,又归于湖南风物,两首诗在整体结构上有一种曲折改变之貌,回环错落之美。总之,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达上看,清明二首都是诗人晚年的好诗之一。 歌颂清明节的古代
28、诗词赏析4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宋代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理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季节,游人们为了找寻春意大多都出城春游。 日暮时分笙歌已歇,游人归去,被惊扰一天的流莺回到杨柳丛中享受这静谧时刻。 注释 苏堤:元佑间苏轼官杭州刺束时建于西湖。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笙歌:乐声、歌声。 属:归于。 赏析 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为清明节。清明前后正是中春,以后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后春意盎然是春游赏春的佳时。吴惟信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西湖漂亮的苏堤和游人游春喧闹的场面以及游人
29、散后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苏堤清明即事虽短小,容量却大,从白天直写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风缓缓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春游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宛转,春色照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首句“梨花风起正清明”诗人点明白节令正在清明。梨花盛开,和风吹拂,时值清明。天气有何等的暖和也不必说了。梨花开在杏花,桃花的后面,一盛开就到了四月。风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头,有的随风飘落,仿佛是为了清明的祭祀而飘落的。清明季节,人们也劳碌着。 游子寻春半出城。人们游春赏玩,大多数人都出了城来到西湖苏堤上。一个半字点出了出城游玩的人许
30、多。西湖边又是多么喧闹。 后两句“日暮笙歌整理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是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喧闹的人既然不知道观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运用侧面描写, 反映了清明季节郊游春游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整理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春游寻春,笙笛哽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出了西湖风景的美丽宜人。 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5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欧阳修 宋代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
31、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 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正好。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拥挤的湖边吵吵嚷嚷,那是谁家在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丝花纹的车子,在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 日暮时分友人才相随离去,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游人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湖堤也歪斜改变。从西湖弯斜的堤岸始终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 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退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
32、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鉴赏 这首词描写清明季节西湖游春的喧闹繁华景象,特殊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快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独具匠心,不乏动人之处。 这首词是写清明季节西湖游春的喧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快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春游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春游,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排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
33、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观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快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始终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
34、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季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巡游的季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巡游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喧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 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引;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终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
35、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巡游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愉快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 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巡游,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
36、尽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 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行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季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精彩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密,色调显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万紫千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情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
37、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白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白词人和春意有着不行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 此词从起先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快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丽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独具匠心,不乏动人之处。 歌颂清明节的古代诗词赏析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3页 共23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