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5篇.docx
《2023年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5篇 辛弃疾一生以复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你知道辛弃疾有哪些诗词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爱。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1 水龙吟补陀大士虚空 宋 辛弃疾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作品赏析 原序: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 【注释
2、】 此闲居带湖之作。类:像。观音:即佛家所谓观世音菩萨。补陀:梵文音译,即补陀落伽山。佛经谓观音菩萨说法之处。按:补陀,一般作普陀。今浙江普陀县东有普陀山,以供奉观音佛像为主。辛词首句称观音为补陀大士,并不准确。领会探究雨岩之美。虚实相生,巧为比方,尤富想象,出以奇丽、奇妙、幽秘之境界。妙笔最是岩间飞泉音响之美,或卧龙鼻息,或洞庭仙乐,或松吟风雨,令人耳不暇给,美不胜听。更冠以“又说”、“应是”、“我意”,以致“竟茫茫未晓”,渲染出一派神幻迷离气氛,令人惊羡之馀,顿生一探为快之心。 “补陀”两句:雨岩的状态如观音凌空,有谁知道它从何处飞来?虚空:凌空。翠岩:绿的岩石,即指雨岩。 “蜂房”三句:
3、雨岩如万点蜂窝,其间似相通又似各不关连,宛如一扇扇玲珑小窗。黄庭坚题落星寺诗:“蜂房各自开户牖。” “石髓”三句:千年石乳倒悬其间,如同条条奇兀峻峭的冰柱。石髓:即石钟乳,如乳之下垂,故名。嶙峋(ynxn林寻):形容山石林立峻峭或层叠高耸貌。 “有怒涛”三句:山泉喷涌,落花飘香,人疑进入桃源仙境。怒涛声远:飞泉声似怒涛,慢慢远去。桃源路:通向桃花源的路。陶渊明桃花源记谓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其中不独风景绝胜,且有人隔世而居,一切和平美妙,不复知人间兴亡事。 “又说”两句:或谓春雷般泉涛声源于泉底卧龙的鼻息。弯环:回旋貌。 “不然”三句:或谓泉声如同洞庭仙乐、湘神鼓瑟。洞庭张乐:庄子天运篇:“帝张
4、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湘灵:神话中的湘水女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我意”三句:我谓泉声如风雨中的山涧松涛细吟微啸。阴壑:背阴的山沟。 “竟茫茫”三句:大自然美的奇妙茫茫难晓,我是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白发:白发之人,作者自称。开山祖:佛教中称建寺创业的僧人为开山祖师,后泛指各行各业的创始人。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2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宋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要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
5、也道,为苍生起。 作品赏析 【注释】: 作年不详,玩词意,当为晚年退居瓢泉时作。稼轩咏陶词以此首为陶评价最高,体验最深切。梦见梦觉,极写思慕景仰之情。挂冠归里,夏卧北窗,秋醉东篱,此中应别有深意。陶翁虽死犹生,千载之下,正可引为异代知音。以下抒怀明志:宁田园终身,决不同流合污;即便出山再仕,终个图个人荣华,但求南北一统。 “老来”两句:谓老来对陶潜始有深切相识,乃至梦中依稀相见。渊明:西晋大诗人陶潜字渊明。参差:仿佛。 觞(shng商):酒杯。御:用,进,此引申为饮。 “白发”三句:谓陶潜不堪忍受“折腰”之耻,宁肯白发萧萧对西风,辞官归隐。折腰五斗:见前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注。 “问北窗
6、”四句:谓陶潜辞官归隐,非一味醉心于飘逸静穆,自当别有深意。北窗高卧:见前念奴娇(“近来何处”)注。东篱自醉:言对酒赏菊。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须信”两句:言陶潜精神不死,至今犹觉其凛然有生气。世说新语品藻篇谓庾道季曾说:“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凛然:肃穆貌,令人敬畏貌。 “吾侪”三句:言与陶潜心心相通,虽远隔今古,却是异代知音。吾侪(chi柴):吾辈,我们。高山流水:喻知音,参见前满庭芳(“倾国无媒”)注。 “富贵”三句:言即便他年为官富贵,也应无味之极。富贵未免:用谢安语。参见前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注。直饶:即使,纵然。 “甚东山”三句:言谢安当年何以
7、卷土重来?那时士大夫也曾说他是为苍生而再仕。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谢安隐居东山,朝廷屡诏不出,人们常言:“安石不能出,将如苍生何?”甚:是。东山:指谢安。何事:为什么。苍生:黎民百姓。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复原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 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 知己 ”,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亲密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 ),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 ,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句法就有点特殊。陶渊明与
8、作者,原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剧烈的印象,令人玩味 。“老来 ”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来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 ”。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非常自然。而作者也以安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厚。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干脆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
9、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化的回答:懊悔卷土重来!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 。“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 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看法。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 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 ,翕集家门 ,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 ?
10、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旧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 :“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愿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很明显,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境况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调歌头
11、),“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莫非是作者的本意吗?不,这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悲观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速,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品赏析 【注释】: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情。词中通过创建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复原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
12、愤心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争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理想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争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响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袤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
13、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起先:骏马飞速,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调显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复原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绘声绘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志向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昂扬,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显明对
14、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终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注释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麾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闻刘备在荆州遭受危急,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终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明显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
15、面又有相像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详细、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
16、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旧不能安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终于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快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气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简单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辛弃疾 高考 重点 诗词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