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关杜甫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有关杜甫诗歌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有关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江汉【内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赏析】: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
2、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幹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幹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 【赏析】: 曹霸是盛唐闻名画马大师,安史之乱后,潦倒漂泊。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和他在成都相识,非常怜悯他的遭受,写下这首丹青引。 诗起笔洗炼,苍凉。先说曹霸是魏武帝曹操之后,如今削籍,沦为寻常百姓。然后宕开一笔,颂扬曹霸
3、祖先,曹操称雄中原的业绩虽成往史;但其诗歌的艺术造诣超群,辞采奇妙,流风余韵,至今犹存。开头四句,抑扬起伏,跌宕多姿,大气包举,统摄全篇。清诗人王士禛非常赞许,称为“工于发端”(渔洋诗话卷中)。 接着写曹霸在书画上的师承渊源,进取精神,刻苦看法和高尚情操。曹霸最初学东晋卫夫人的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只恨不能超过王羲之。他一生沉醉在绘画艺术之中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把功名富贵看得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诗人笔姿敏捷,“学书”二句只是陪笔,有意一放:“丹青”二句点题,才是正意所在,写得主次分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开元”以下八句,转入主题,高度赞扬曹霸在人物画上的辉煌成就。开元年间,曹
4、霸应诏去见唐玄宗,有幸屡次登上南薰殿。凌烟阁上的功臣像,因年久褪色,曹霸奉命重绘。他以生花妙笔画得活灵活现。文臣头戴朝冠,武将腰插大竿长箭。褒国公段志玄、鄂国公尉迟敬德,毛发飞动,神采奕奕,仿佛呼之欲出,要奔赴沙场鏖战一番似的。曹霸的肖像画,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表现了超群的技艺。 诗人一层层写来,在这里,画人仍是衬笔,画马才是重点所在。“先帝”以下八句,诗人细腻地描写了画玉花骢的过程。 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各各不同,无一肖似逼真。有一天,玉花骢牵至阊阖宫的赤色台阶前,扬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绽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奇妙运思,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一挥
5、而就。那画马奇妙雄峻,好象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雄骏神气,作为画马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一段文字倾注了热情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之极。“玉花”以下八句,诗人进而形容画马的艺术魅力。 榻上放着画马玉花骢,乍一看,似和殿前真马两两相对,昂首矗立。诗人把画马与真马合写,实在高妙,不着一“肖”字,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画马的逼真传神,令人真假莫辨。玄宗看到画马神态轩昂,非常兴奋,含笑督促侍从,赶快赐金奖赏。掌管朝廷车马的官员和养马人都不胜感慨,怅然若失。杜甫以玄宗、太仆和圉人的不同反应渲染出
6、曹霸画技的高妙超群。随后又用他的弟子、也以画马出名的韩幹来作反衬。 诗人用前后对比的手法,以浓墨彩笔铺叙曹霸过去在宫廷作画的盛况;最终八句,又以苍凉的笔调描写曹霸如今流入民间的落泊境况。“将军善画盖有神”句,总收上文,点明曹霸画艺的精湛绝伦。他不轻易为人画像。可是,在战乱的动荡岁月里,一代画马宗师,流落飘泊,竟不得不靠卖画为生,甚至屡屡为寻常过路行人画像了。曹霸走投无路,遭到流俗的轻视,生活如此穷苦,世上没有比他更贫困的了。画家的辛酸境遇和杜甫的坎坷蹭蹬又何其相像!诗人内心不禁引起共鸣,感慨万分:自古负有盛名、成就杰出的艺术家,往往时运不济,困顿缠身,郁郁不得志!诗的结句,推开一层讲,以此宽解
7、曹霸,同时也聊以自慰,饱含对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愤慨。 这首诗在章法上错综绝妙,诗中宾主分明,对比剧烈。如学书与学画,画人与画马,真马与画马,凡马与“真龙”,画工与曹霸,韩幹与曹霸,从前之盛与今日之衰等等。前者为宾,是绿叶,后者为主,是红花。绿叶扶红花,烘托衬托,红花见得更为突出而显明。在诗情发展上,抑扬起伏,波澜层出。前四句写曹霸的身世,包含两层抑扬,摇曳多姿。“至尊含笑催赐金”句,将全诗推向高潮,一起后紧跟着一跌,与末段“途穷反遭俗眼白”,又形成尖锐的对比。诗的结构,一抑一扬地波浪式绽开,最终以抑的沉郁调子结束,显得错综改变而又多样统一。在结构上,前后呼应,首尾相连。诗的开头“于今为庶为清门
8、”与结尾“世上未有如公贫”,一脉贯穿,构成一种悲慨的主调与苍凉的气氛。中间三段,写曹霸画人画马的盛况,与首段“文采风流今尚存”句相照应。 杜甫以丹青引为题,热忱地为画家立传,以诗摹写画意,评画论画,诗画结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把深邃的现实主义画论和诗传体的特写融为一炉,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在中国唐代美术史和绘画指责史上也有肯定的相识价值。这在唐诗的发展上未尝不是一种新贡献。 杜甫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赏析】: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
9、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每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经常是“独宿”。 首联倒装。按依次说,其次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 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诚如方东树所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而造句之新奇,也令人
10、叹服。七言律句,一般是上四下三,而这一联却是四、一、二的句式,每句读起来有三个停顿。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妙!但尽管美妙,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她呢?!”诗人就这样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困难心情。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 “风尘”句紧承“永夜”句。“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很多感慨。“风尘荏苒音书绝”,就是那很多感慨的中心内容
11、。“风尘荏苒”者,战乱侵寻也。诗人时常想回到家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家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 “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却仍旧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视中天明月,怎能不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还是没法子回到洛阳啊! 这一联直抒“宿府”之情。但“宿府”时的心情很困难,怎能用两句诗写完!于是用“伶俜十年事”加以概括,给读者留下了结合诗人的经验去驰骋想象的空间。 尾联照应首联。作为幕府的
12、参谋而感到“幕府井梧寒”,这就会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那个鹪鹩鸟来。“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自己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为什么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呢?用“强移”二字,表明自己并不情愿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自我解嘲。看看这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的景况,能算是“安”吗? 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多数事实证明这志向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虽然并非出于自愿,但为了“酬
13、知己”,还是写了东西两川说,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感到日子很不好过。因此,在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里诉说了自己的苦况之后,就恳求严武把他从“龟触网”、“鸟窥笼”的逆境中解放出来。读到那首的结句“时放倚梧桐”,再回头来读这首的“清秋幕府井梧寒”,就会有更多的体会。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 杜甫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赏析】: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
14、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乏只有在惊慌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房,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示意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格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格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改变:“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
15、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合成很多小水珠儿,时常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衬托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慢慢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相互呼喊着,打算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细致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
16、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深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视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乏啊!如此清静、凉快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终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静,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阔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
17、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干脆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索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担心,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终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
18、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格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阔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殊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袤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好像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忧;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
19、”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显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致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示意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化多姿,情采步步迷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凡,画面简洁,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
20、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白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杜甫有感五首(其三)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赏析】: 有感五首,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秋。这是其中第三首,内容和当时朝廷中迁都洛阳之议有关。安史乱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残缺,每年要从江淮转运大量粮食到长安;加上吐蕃进扰,长安处在干脆威逼之下,因此朝中有迁都之议。这首诗即为此有感而发。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首联先从洛阳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写起。相
21、传周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次句本此。两句是说,洛阳居于全国中心,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入贡赋税,到这里的路程也大致相等。这里所说的内容也就是主见迁都洛阳的人所持的主要理由。诗人用确定的口吻加以转述,是因为单就地理位置而论,洛阳确有建都的优越条件。这里先让一步,正是为了使下面转出的争论更加有力。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颔联紧承“舟车”、“贡赋”,翻出新意。“红粟腐”用汉书。食货志“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而不行食”。“翠华”是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两句是说,我近日常听说,洛阳的国家粮仓里堆满了已经腐败的粮食,贫寒的老百姓正延首等待
22、皇上能给他们带来春天般的暖和呢。话说得很委婉。事实上杜甫是反对迁都洛阳的,但他一则旁敲侧击,说“天中”只不过供应了苛敛之便;一则反话正说,明言百姓所待以见百姓所怨。当时持迁都之议的人们中,必有以百姓盼皇帝东幸洛阳为辞的,所以诗人含而不露地反唇相稽说:百姓所望的是“翠华春”,可不是盼来一场更大的灾难! 主见迁都洛阳的人还将洛阳的地险作为迁都的理由,于是诗人又针对这种争论而发表见解道:“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莫取”,就是“不要只着眼于”的意思。杜甫并不是否认“金汤固”的作用,而是认为,对于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来说,根本的凭藉是不断革新政治,使人民安家立业。两句一反一正,一谆谆告诫,一热忱希望,显
23、得特殊语重心长。诗写到这里,已经从详细的迁都问题引申开去,提高升华到根本的施政原则,因此下一联就进一步说到怎样才能“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答案原极简洁而平常:只不过是皇帝躬行俭德,削减靡费,减轻人民的负担罢了。要知道,所谓“盗贼”,原来都是皇帝的臣民呵。腹联“莫取”、“长令”,反复吩咐,极其慎重,末联却轻描淡写地拈出“不过”二字。这高举轻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轻描淡写的“不过”更加引人注目,更增含蕴。为了进一步强调“行俭德”的重要,诗人又语重心长地补上一句“盗贼本王臣”,一语道破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事实,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深厚和语言的明快尖锐,在这里被和谐地统一起来了。 这首诗富于政论色调,又具有剧烈艺术感染力,是带有杜甫独特特性的。假如说将争论引入五律这种通常用来抒情写景的形式,是杜甫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那么争论而挟情韵以行,便是杜甫胜利的艺术阅历。 有关杜甫诗歌鉴赏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