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你读他的哪些诗词?以下是我整理的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1)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
2、“立”后又“破”,最终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独立自破,自破独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始终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涯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喧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终归是“不解饮”的。至于
3、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终归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短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刚好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行测,_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慢慢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似乎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乎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
4、是“立”。 最终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终归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终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困难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
5、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恒久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2) 清平调其一 李白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赏析 此诗想象奇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句,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如同妃子受
6、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明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纳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方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名贵身份。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3) 古朗月行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
7、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纳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闻的奇妙加工,以及剧烈的抒情,构成奇丽奇妙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相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方,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态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特别新奇好玩。“呼”、
8、“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望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渐渐望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望见一轮圆月,望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闻,写出了月亮初生时渐渐明朗和宛如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慢慢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 蟆;大明,指月亮。传闻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
9、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诗人深感悲观:“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方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冲突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也许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_、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
10、。(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非常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奇奇异的想象,呈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爽俊逸的风格。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4)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巡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
11、趣盎然,坐在船上沿途尽情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渐渐改变,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逝,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淌的视角写景物的改变,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逝,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袤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概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
12、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真实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淌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缓缓绽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袤,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逝,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则带着剧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气,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扬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
13、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化无穷,结成了空中楼阁。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远眺所见。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家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家乡水拟人化,借写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家乡,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时恋恋不舍,思念家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哺育过他的家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
14、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更加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挚友,诗中并无送别挚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 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喜闻乐见的佳句。假如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丽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5) 送友人 李
15、白唐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辞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旧并肩缓辔,不愿分别。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调明丽。“横”字勾画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精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6、。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方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飘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自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气。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非常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
17、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切,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缓缓下山,好像有所留恋。 颈联写得非常工整,诗人奇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愿。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随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缓缓而下,好像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挚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殊令人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是说,挥挥手从今分别,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
18、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别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又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立刻挥手告辞,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子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如同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义,可谓别具匠心。 送友人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首送别诗写得新奇新颖,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澄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雪白的浮云,相互衬托,色调绚烂,寓情于景。班马长鸣,形象簇新活泼。自然美和人情
19、美交织在一起,写得绘声绘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许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6)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直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常,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挚友的一片盛情,确定是会“一饮三百杯
20、”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改变。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宏大政治理想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懦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起先,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接着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突然想到两位起先
21、在政治上并不顺当,而最终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验,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念。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当然增加了对将来的信念,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坎坷,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原委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困难的冲突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主动用世的剧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溢信念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22、济沧海!”他信任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志向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概格局。其重要的缘由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困难改变。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好像是一个快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微环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剧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突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改变交替。最终一句节奏短促、跳动,完全是急迫担心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李白 经典 古诗 赏析 1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