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docx
《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 杜甫八阵图【内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垂老别 四郊未安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
2、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赏析】: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斗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安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受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斗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肯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现在,战火靠近,官府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示意出主子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
3、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当怎样做。但是他终归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欷歔.“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薄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困难的冲突和改变。“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辞长官慷慨动身吧。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难过。谁知走了没有几步
4、,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啊!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觉,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绽开了老夫妻间强抑哀思、相互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吩咐: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和善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
5、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怜悯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终归是坚毅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需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摆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好像在劝慰自己:这次保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实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简单。状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
6、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冲突,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哀思。“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日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袤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袤地绽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
7、这是山河破裂、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知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驾临在我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我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拚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决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呵!长期同甘共苦、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将何以堪!感情的闸
8、门再也限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何等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苍黄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改变,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想象、思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绽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困难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确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谨严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叙别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
9、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哀思”,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精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无家别 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10、,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子公。这个主子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辞,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旧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伤。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望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芜,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
11、乡的今昔改变。“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孤独:“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孤独了。一起头就用“孤独”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子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改变的缘由,也点明白“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剧烈地表现了主子公的哀痛心情。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微环节,而以
12、“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沉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分辨,寻来寻去,绕了很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子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
13、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指责“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觉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很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烈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子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子公怀着悲伤的感情又起先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
14、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最终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全部,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难过!“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其次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化,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子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改变。如刘辰翁
15、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哀思的事最终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安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受。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
16、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子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微环节。第三大段写主子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楚,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亡、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
17、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假如不是事前逃走,就必定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子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诗用第一人称,让主子公干脆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命,好简单回到家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望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望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
18、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受,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意思是:把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样做百姓的主子呢?看起来,这两位封建时代的杜诗探讨者对无家别的思想意义的理解,倒是值得参考的。 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杜甫 诗词 鉴赏 分享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