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王昌龄诗歌赏析5篇.docx
《2023年王昌龄诗歌赏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王昌龄诗歌赏析5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王昌龄诗歌赏析5篇 王昌龄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当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诗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魏二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这一切因为挚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妙。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2、(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示意着“酒深情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受,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画,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
3、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挚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短暂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担心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芳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
4、挚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短暂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
5、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浣纱女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浣纱女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钱塘江畔看到了“胜花”的女子后不禁地惊喜赞美,后二句则引用历史故事对钱塘女儿进行赞美。全诗话语平白明快中有耐人品尝的意蕴,在赞美钱塘女儿的同时讽刺了历代的荒淫统治者。 重别李评事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重别李评事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送别的七绝。题说“重别”,正说明离别之前便有难分之意。全诗的办法都落在其次句上,正因为“
6、舟船明日是长安",所以今夜秋江的离别才显得特殊难,所以才叫吴姬缓舞,友人醉饮,所以才不觉得青枫白露的入侵之寒,说明两人都已沉醉在即将分别的惜别之情中了。可见两人友情之深。 长信秋词五首 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第一首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实行以景
7、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华蜜的少女,在凄凉孤独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这是从这位少女的凄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唯恐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终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终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象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终人物的出场服务的。就通首诗而言,四句
8、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这首诗,题为“秋词”。它的首句就以井边梧桐、秋深叶黄点破题,同时起了渲染色调、烘托气氛的作用。它一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萧瑟冷寂的环境之中。次句更以珠帘不卷、夜寒霜重表明时间已是深夜,从而把这一环境描画得更为凄凉。接下来,诗笔转向室内。室内可写的景物应当许多,而作者只选中了两件用具。其写熏笼,是为了进一步烘染深宫寒夜的环境气氛;写玉枕,是使人联想到床上不眠之人的孤寂。作者还用了“无颜色”三字来形容熏笼、玉枕。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实写,一是说明这是一个冷宫,室内的用具都已年久陈旧,色调黯淡;二是说明时间已到深夜,炉火、灯光都已微弱,四周
9、物品也显得黯然失色。虚写,则不必是器物本身“无颜色”,而是伴对此器物之人的主观感觉,是她的黯淡心情的反映。写到这里,诗中之人已经呼之欲出了。 最终,读者最终在熏笼畔、玉枕上看到了一位孤眠不寐的少女。这时,回过头来看前三句诗,才知道作者是遥遥着笔、逐步收缩的。诗从户外井边,写到门户之间的珠帘,再写到室内的熏笼、床上的玉枕,从远到近,句句换景,句句腾挪,把读者的视线最终引向一点,集中到这位女主角身上。这样就使人物的出场,既有水到渠成之妙,又收引满而发之效。 在以浓墨重笔点染背景,描画环境,从而逼出人物后,作者在末句诗中,只以客观叙述的口气写这位女主角正在卧听宫漏。其表现手法是有案无断,含而不吐,不
10、去道破怨情而怨情自见。这一句中的孤眠不寐之人的留意点是漏声,吸引诸者留意力的也是漏声,而作者正是在漏声上以暗笔来透露怨情、表现主题的。他在漏声前用了一个“清”字,在漏声后用了一个“长”字。这是示意:由于诗中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会感到漏声凄清,漏声漫长。同时,这句诗里还着意指出,所听到的漏声是从皇帝的居处南宫传来的。这“南宫”两字在整首诗中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点出了诗中人的怨情所注。这些暗笔的奇妙运用、这一把怨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写法,就使诗句更有深度,在篇终处留下了不尽之意、言外之意。 其次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孤独的凄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王昌龄 诗歌 赏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