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10篇).docx





《2023年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10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10篇) 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10篇) 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的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精选篇1) 春晓 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非常美丽。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绽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酷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纳干脆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获典
2、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宠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到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到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溢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究竟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早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行恨。但是它终归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
3、,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消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呈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
4、,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暖和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到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予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动、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改变,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
5、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精选篇2) 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小娃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踪,浮萍被船儿荡开,水面上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子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
6、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子公的天真无趣、活泼调皮的可爱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特别可爱、可亲。整首诗犹如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精确地捕获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致勃勃地采到莲花,早已遗忘自己是瞒着大人静静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藏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楚明显的水路痕迹。诗
7、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特别可爱、可亲,整首诗犹如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好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精选篇3) 小儿垂钓 朝代:唐朝|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古诗简介 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全神贯注钓鱼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典型细微环节,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仔细、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全
8、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活灵活现的形象,言辞流畅,清爽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翻译/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鉴赏 小儿垂钓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蓬头稚子”学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意趣盎然。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的清明一诗。 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重在写垂钓(形),第三、四句重
9、在问路(传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无趣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原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殊当心。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用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
10、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志向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干脆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小儿胆怯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慧。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胆怯把鱼惊散。小儿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冷眼旁观。小儿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白“遥招手”的缘由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诗中
11、,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珍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调,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精选篇4)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 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静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画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织运用,在修辞上
12、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示意,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始终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斗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如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
13、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自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奇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困难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深厚怜悯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相识到斗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平安的须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
14、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 色调。把困难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厚含蓄,耐人寻味。 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精选篇5) 赠汪伦 李白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实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
15、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爽自然,想象丰富奇妙,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毫不犹豫,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忱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肯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挚友同是不拘俗礼、欢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
16、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净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观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明显,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采纳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
17、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起先,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古诗原文及赏析幼儿园(精选篇6) 所见 朝代:清朝|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古诗简介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欢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宠爱之情。 翻译/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响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突然想要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立刻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上。 赏析/鉴赏 野外林阴 道上
18、,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快乐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突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视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踌躇满志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纵;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改变,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古诗 原文 赏析 幼儿园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