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词赏析简单经典(10篇).docx





《2023年古诗词赏析简单经典(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词赏析简单经典(10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古诗词赏析简单经典(10篇) 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10篇) 古诗词拥有独有的富有中华文明特有的美感。它们或是铿锵,或是宛转,风格各异,皆耐人寻味。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篇1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壮志一作:壮士;山缺一作:山阙)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
2、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势不两立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行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扬。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愿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概磅礴。再接下去,倘是庸手,有意耸听,必定搜寻剑拔弩张之文辞,以引动走马观花之耳目而乃于是却道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真个令人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十四字,微
3、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可为见证。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轻;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之必定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说明千年往事。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人体会。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稀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盖金人猖獗,荼毒中原,止畏岳家军,不啻闻风丧胆,故自将军而言,“
4、匈奴”实不难灭,踏破“贺兰”,黄龙直捣,并非夸饰自欺之大言也。“饥餐”、“渴饮”一联微嫌合掌;然不如此亦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千里万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匈奴”,是无可非议的。 “待从头、整理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
5、心碧血,倾出肺腑。即以文学家眼光论之,整理全篇,神完气足,无复毫发缺憾,诵之令人神往,令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逆境,由于_人谗害,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复可望眼见他率领十万貔貅,与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此种词原不应以文字论长短,然即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致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篇2 登乐游原 李商隐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傍晚时分我心情不太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 这夕阳晚景的确非常美妙,只不过已是黄昏。 赏析 在此笔者认为
6、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心情。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绚丽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缘由。“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愁闷,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远眺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唯恐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7、 “夕阳”一句,一直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犹如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许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妙啊!只不过已经快要落下了。”李商隐身处的晚唐,总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故而此诗理解为李商隐对唐帝国的感叹。这种美妙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故而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犹如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平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终归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最繁盛的一个帝国,其衰败之境怎么可能不让人难过? 不过此诗亦有另外一种解读的角度
8、,在近年来已经得到许多学术界的认可:这种观点认为“只是”二字在这里并不是转折的意思,而是一种理性的说明。故而后两句应当翻译为:夕阳无限的美妙啊!因为已经接近了黄昏才能看到啊!笔者考证了很多关于此诗的资料,发觉自明清起先,始终以来对后两句的说明都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关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晚唐时期都有“因为”的意思,比如李商隐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况且此诗为诗人游玩时一时兴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将“夕阳”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过是当时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罢了。而这种说明自然让全诗没有了上种说明的伤感,却有了一种赞美大自然之美景的壮怀之感。虽近黄昏,但是却依旧能感受
9、到美,这种情感主动向上,与之前的说明截然相反。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厚,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珍贵的。 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篇3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代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作者任滁州刺史时,巡游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悲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明珠暗投的不平。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
10、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悲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悲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宠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调与好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孤独、不愿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宠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 色调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
11、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好像打破了刚才的寂静和悠然,其实在诗人静谧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旧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原来就荒芜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似乎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
12、的情境,未免有些荒芜,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然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由”“自然”之意,含有“自我观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淌之势,衬托闲淡安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予,所托何意,历来争辩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予,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悲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心情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明显,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
13、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然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哀痛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宠爱和不宠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悲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酷爱。 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篇4 八阵图 杜甫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
14、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因素,而诸葛亮协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当说是重要缘由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其次句是从详细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致工整,自然妥当。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
15、开宗明义;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沉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旧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奇妙色调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行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奇妙色调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
16、志不移,如磐石之不行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好像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终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争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争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 色调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篇5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17、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知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颂。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观赏李龟年的歌颂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从前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颂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
18、在他们的府邸观赏李龟年的歌颂。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溢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遇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旺盛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非常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简单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观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从前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19、。下语好像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常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常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从前的美妙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行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似乎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须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尝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
20、。”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季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从前不再,梦一样的回忆,变更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常代,原是诗人们所憧憬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季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识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 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
21、”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刚好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宝和文化旺盛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 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犹如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颂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袤的空间背景和事务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胜利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
22、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古诗词赏析简洁经典篇6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绚丽,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如同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慢慢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留,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找寻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觉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古诗词 赏析 简单 经典 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