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词鉴赏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词鉴赏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古诗词鉴赏5篇 渡湘江原文及赏析唐杜审言【赏析】这首诗是杜审言七言绝句的代表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钓鱼湾全文及赏析唐储光羲1 钓鱼湾 作者: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鉴赏】 这首诗是储光羲杂咏五首的第四诗。诗人以清爽流丽的语言,描绘钓鱼湾春意盎然的风光。 首句,表明诗中的人物是一位垂钓者,在这大好的春光里,他悠然自得地在河湾里钓鱼。一个“绿”字,描绘出钓鱼湾草木葱郁、翠色欲流的迷人春色。 次句,描绘杏花纷纷飘落。洁白、粉红的杏花,与青绿的草木相映照,色调艳丽多姿。一个“乱”字,表现
2、出杏花的繁盛、纷乱,渲染春意的深浓,真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二句,由写岸上风光转到写水上景物。这两句细腻地表现了自然景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诗意曲折而丰富。因为河道弯曲而形成了一个深潭,潭水特别澄澈,使垂钓者以为潭水很浅。浅水里是不会有鱼的。但垂钓者蓦然看到水面上荷叶在摇摆,才恍然这清潭里有鱼儿在游动,只不过密密的荷叶覆盖着水面,看不见鱼儿罢了。 既然水中鱼儿许多,可见潭水并不浅,垂钓者只是“疑水浅”罢了。十个字,意思紧密勾连而回环曲折,从表现清潭、绿荷、鱼儿的关系之中,传达出动人的诗意;同时,还抒写了垂钓者对于大自然的浓烈兴味。 在储光羲之前,南朝梁代诗人谢朓的游东田诗中
3、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就描写了鱼和荷的关系,写得生动活泼。储光羲的“荷动知鱼散”或许受了谢朓“鱼戏新荷动”的启发。但比较起来,谢朓写鱼戏引起荷动,未免太过直露,储光羲写得含蓄婉曲,情趣更浓。以上四句诗,诗人先后通过描绘“绿湾”、“杏花乱”、“潭清”、“荷动”、“鱼散”,渲染了钓鱼湾清幽的环境和浓郁的春光。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两句出人意料地告知人们:垂钓者,意不在钓鱼,又不在赏春,而是在等待知心的挚友。这真是凭空稀奇,将诗引向新的境界,使诗更有情趣和韵味。诗的结构也显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折改变之妙。 在语言上,首句“垂钓绿湾春”造语有奇趣。五言诗每句限制五个字,所以诗
4、人在这句诗中省略了状语副词,以使诗句富于弹性。我们也就可以根据字面的排列,把这句诗中的“绿湾春”,看作是“垂钓”的宾语,这就是说,他垂钓的不是鱼,而是一湾浓绿的春色。这样说明,这句诗的诗意就更浓了。 古意原文及赏析唐沈佺期2 古意 作者: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陽。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鉴赏】 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 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
5、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主题传绝,但沈佺期这首诗却写得情致宛转,色调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叙述简练,比兴自然。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思妇的身世和境况。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反衬,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陽”绘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伏之捣衣的秋声
6、,声声撩人心绪。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诗没有直说砧声“催人泪下”,却说“催木叶”,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树木无心而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宛转,砧声本也无所谓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加了诗句的感情色调,显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陽”,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分承上句,进一步阐发题旨。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的:“白狼河北音书断,足上文征戍之意,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陽之意”。十年征戍,时间够长了,再加之音讯断绝,生死难以预料。 俗话说:“能隔千里远,不隔
7、一层板。”只要有封书信来,知道丈夫尚活着,她就还有盼头。可是“音书断”,从深厚的叹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怀远盼归的愁思了。她为丈夫的安危焦虑,甚至夹杂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断绝,又置于这漫漫秋夜、阵阵砧声之中,正可谓“忆辽陽”愁断肠了。 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吴乔分析说是“完上文寄衣之意”。这好像有点“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见不到丈夫的面,而且连个信也没有。“谁为”二字用得非常贴切,表明思妇好象有点“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图自宽,却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这漫漫长夜,老天又偏让那团栾明月来照这预制征衣的“流黄”。征人无消息,征衣何处寄?诗句怨而不怒,意
8、境清幽柔软。因而前人评说:“卢家少妇首尾温丽。” 这首古意虽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乐府影响很深。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七言律诗出于乐府,故以沈云卿龙池古意冠篇。”胡应麟更是认为:“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同乐府语也。”又赞扬说“起句千古骊珠”,但也指责说“结语几成蛇足”。 为什么说它近乐府呢?也许是有宽对、流水对,正如围炉诗话所指出的:“八句钩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肯定之法者也。” 西施原文及赏析唐罗隐3 西施 作者: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赏析】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
9、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显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女人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困难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缘由,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会。“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耽搁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这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奇妙地
10、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假如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读来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看法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有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
11、说法,劝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春日五门西望全文及赏析唐王建4 春日五门西望 作者:王建 百官朝下五门西, 尘起春风过御堤。 黄帕盖鞍呈了马, 红罗系项斗回鸡。 馆松枝重墙头出, 御柳条长水面齐。 唯有教坊南草绿, 古苔陰地冷凄凄。 【赏析】 玄宗时,斗鸡、舞马、歌舞、百戏等,成为宫廷不行或缺的享乐活动。唐玄宗晚年耽于享乐导致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几至灭亡。王建七律春日五门西望,即是一首讽刺玄宗荒婬误国的篇章。 “百官朝下五门西,尘起春风过御堤。”“五门”,又称午门。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墙有丹凤门、建福门、望仙门等
12、五个门,故云。“西”即诗题所云“西望”。百官自大明宫下朝,步出五门,西望则是西内之太极宫、掖庭宫和东宫。西内是玄宗嬉戏的重要地点之一,历史上闻名的宜春院的梨园弟子就生活在西内。百官退朝,侧身西望,但见一阵阵春风,把一股股灰尘吹过御堤,使整个西内显得迷迷濛濛。 “尘起春风过御堤”一句虽为写景,却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消逝的岁月多数史实已记忆不清,印象模糊。唯有玄宗的荒嬉尚历历在目。由此为下文张目。 西内留下了唐王朝历代帝王的踪迹,宫掖中秘闻逸事数不胜数,但最能勾起诗人回忆的却是唐玄宗。 这不仅由于玄宗距诗人的时代最近,更重要的是因为玄宗是位因荒嬉几至覆国的君主。因此,颔联很自然地就从首联的望西内而
13、过渡到对玄宗往事的追忆: “黄帕盖鞍呈了马,红罗系项斗回鸡。”马,此指舞马。舞马以黄帕覆盖其马鞍以见其宝贵。玄宗时,教坊中百戏杂耍名目繁多,诸如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等无奇不有。此外,斗鸡、舞马也特受玄宗宠爱。据载,玄宗曾驯练出舞马一百匹。这些马在表演时,站在巨榻之上,“衣以文绣,饰以珠玉”,随着音乐的节拍俯仰跳动,曲尽其妙。玄宗又好斗鸡戏,曾选六军小儿五百人,特地训练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上千只。斗鸡竞赛时,则分成若干支斗鸡队,胜者则缠以锦段。杜诗云:“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也正指此。舞马和斗鸡,玄宗后不再时髦。两句诗,诗人别出心裁,只选取玄宗荒嬉最典型的事例,不露声色地展
14、示出来,而让知道这段历史故事的读者,自己去充溢众多未写入诗中的内容。 两句是虚笔叙事,这是由“望”而产生的遐思。颈联和尾联则是实笔写景,这是“望”的真实景物,但景中有情,是借景以寄慨。不过,在详细表现上却又不同,互有差异。 颈联“馆松枝重墙头出,御柳条长水面齐”,作今昔纵向对比,不过不是事与事对比,而是以今之物同昔之事对比。“馆”,当指建于西内之宏文馆。在春风的拂动下,馆松茂密,御柳堆烟,一派蒸蒸而上的景象。这馆松御柳,曾作为玄宗享乐的见证者而存在,可现在,郁郁葱葱的馆松御柳,同转瞬即逝的玄宗的荒嬉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当然要激起诗人心中对今昔盛衰的剧烈慨叹。只不过这种慨叹,并非是出自疾呼呼
15、喊,而是寓之以景罢了。岑参山房春事诗云:“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以“无情”“无知”的庭树之花,来透露其对梁园萧索的无限难过之情。“唯有教坊南草绿,古苔陰地冷凄凄。”“教坊”,当指建于西内之宜春院。宜春院已不再是歌舞繁华之地,其南,则荒草古苔,一派陰暗凄冷之象。诗中“陰”和“冷凄凄”数字,既是写实的景语,又饱蘸着作者抚今追昔的伤痛之情,将实景和心境融合为一。 该诗是对玄宗荒婬享乐误国的讽刺,但全诗却无一语直见讽意。写玄宗的荒嬉,是正面直指其事,不着丝毫感情色调,却又通过侧面景物的示意,让读者味而得之。诗中,又以虚笔叙事同实笔写景两相结合,奇妙地构成今昔对比,极见匠心。 登洛阳故城全
16、文及赏析唐许浑5 登洛陽故城 作者:许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 犹自吹笙醉碧桃。 【鉴赏】 洛陽,是出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隋炀帝时,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芜衰退的图景呈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禾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予亡国的衰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
17、灭更替的追念。 由城市的衰败,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意思。“岂知劳”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人民世世代代不辞艰辛,用双手修建起这座城市,任其弃置废坏,岂不令人痛惜? 诗人的联想活动接着向更广袤的方面绽开。“水声东去”,既是写的实景(故洛城紧靠洛水北岸),又有双关寓意。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经过河边,望着滔滔不息的河水叹息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也是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陰消逝、人世沧桑之感:从前繁华的街市、隆盛的朝会、熙来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事,都在这喧哗不停的水声中变化隐现,而终归烟消云散。想到这一切,真叫人思潮汹涌,起
18、伏不平! 假如说,“水声”是动景,“山势”就是静景,动静搭配,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洛陽城北有芒山,一作邙山,绵亘四百余里,成为古都的自然屏障,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全城。东汉梁鸿五噫歌云:“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而今,城市虽已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而那残存的宫殿却还高耸着,仿佛在给历史作明证。用静物这么一衬托,人事变化之快速就感受得特别剧烈。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事实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改变,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就眼前景物进一步点染气氛。暮云、寒雨、古堞(城上的矮墙)、空壕,合组成一
19、幅凄凉的画面。空寂之中,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更增加了萧瑟的情味。 结末又从世事无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缑(gu勾)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陽约百里。传闻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后人纷纷扰扰,可有谁能像王子晋那样逍遥自由地超脱于尘世之外呢?诗人无法解决这个冲突,只能用一声叹息来收束全篇。 许浑生活在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晚唐时代。他追抚山河旧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叹深厚,其中隐隐寄寓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伤。本篇起得苍凉,接得开阔,对偶齐整,句法敏捷,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惋惜的是后半篇比较单薄。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则落入俗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