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二物理课教案.docx
《2023年初二物理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初二物理课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初二物理课教案时间:2023-10-09 初二物理课教案。 物理课是一门比较难的课。为了更好的教学,让学生们更容易了解知识,平时就要写好教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课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课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
2、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
3、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
4、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
5、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
6、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
7、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
8、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初二物理课教案(二) 一、教学目
9、标 1.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1.2过程与方法 :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2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等 五、教学
10、过程 5.1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了解下他的速度。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8.72(m/s)=31.4公里/小时。 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5.2 新知介绍 (1)、停表 【师】 要测量平均速度,必须得求出这段路程的距离s,还要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先复习下之前提过的停表的使用。 实验室里常用
11、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仪器.电子停表的分度值可以达到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或60分钟,也有30分钟的,特此补充)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或60s),并将它们相加,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机械停表的使用。 【机械停表】 停表的读数: 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
12、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师】下面我们来练习几个机械停表的读法。 【例题】如图所示,机械停表显示的时间为_min_s。 【分析】 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1min一侧,分针示数为1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秒针示数为10.8s,因此秒表读数为1min10.8s. 故答案为:1;10.8. (2)、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
13、小车的平均速度。 【师】我们采用上图作为实验图,老师有这样两个问题: 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生】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 (3)、进行实验 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注意事项】 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
14、主要是为了小车运动速度慢点,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4)、重复实验,填入实验数据: 【师】通过实验相信大家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求法都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 【例题】 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_的坡度;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便于准确测量_;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秒表每格为1s,则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 【分析】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段的时间是3
15、s,下半段的时间是2s,所以据v=s/t 可知,s相同,下半段的时间短,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是S1,总时间是5s,故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0.2m/s; 故答案为:小;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移动的距离;小于;0.2m/s; 【例题】2023年8月23日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在鸟巢举行,如图是我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赛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前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s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16、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分析】 (1)根据v=s/t,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 (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总位移为s=100m 总时间为t=10s 则平均速度为:v=s/t=10m/s,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初二物理课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3.知道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能力目标 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7、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教学建议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教材具体讲述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给学生如何表示力的三要素。 1.有关“力的三要素”教学建议 力的三要素是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引出的,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认识力有方向,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可以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亲自动手推门,使学生意识到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
18、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体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外还有力的作用点.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 2.有关“力的示意图”教学建议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几个力的图示改画成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3.有关“力的图示”教学建议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
19、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 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教学设计示例 1.力的图示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教师在讲授力的图示时,要用刻度尺、圆规作好示范图例.画力的图示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定标度,确定力的作用点
20、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根据力的大小和选定的标度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终点来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选择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大的力,可根据具体情况任意选择.但在同一个受力图上,比例大小应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作图方便,可以用一个方框来表示受力的物体。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力的示意图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21、.教师可以把力的图示改画为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F132.cOM更多教案小编推荐 初二物理教案 神奇的物理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具有吸引力的,通过设计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的神奇和重要 ,从而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物理教案(一) 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5、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6、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7、从力
22、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讲授新课 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1、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初 物理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