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单(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单(10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单(10篇)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10篇) 通过阅读古诗词,有助于在写作时,提高写作质量。那么,你有没有保藏过几句诗句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1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美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酷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态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射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2、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干脆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丽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行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
3、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方,虽是奇妙,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胜利地运用了比方、夸张和想象,构思奇妙,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非常赞许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
4、精选篇2 画 王维唐代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美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诗中多组反义词的运用,使其节奏清楚,平仄分明,韵味十足,读着琅琅上口。全诗读起来好像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
5、一起先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观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淌之美跳动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安静致远.和首句并无冲突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奇妙?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原委,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 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备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
6、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恒久是那么可爱动人。诗中的画好像代表着一种幻想,一种可见而不行得的幻想。而且同其次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当“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超的。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3 夜宿山寺 李白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
7、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诗的内容记录了李白夜游寺庙的好玩经验。全诗没有一个生僻字,从头到尾用“夸张”的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是写山寺之高。第一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立、高耸入云。发端一个“危”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奇妙组合,就准确、生动、形象地将山寺矗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概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绚丽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漂亮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憧憬。 “不敢高声语,
8、恐惊天上人。”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近,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白。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似乎有一百尺高,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实,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平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惊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行想象的雄伟建筑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
9、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宛转,音律富于改变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调。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代 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漂亮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开篇即说终归六月的西湖景色,风光不与其他季节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更加说明夏天的西湖景色的别出心裁。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10、终归”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妙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会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美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溢剧烈色调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详细地描绘了“终归”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终点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穷无尽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
11、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呈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情,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从艺术上来说,除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留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详细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优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特别壮丽,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概:“
12、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优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5 绝句 杜甫唐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四周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朝气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爽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微小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季节万物复苏,萌发朝气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绽开了一个特别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气
13、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朝气,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爽的天际中翱翔,这不仅是一种逍遥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勉。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翱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朝气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朝气之盛。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末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困难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复原,诗人睹物生情,惦念家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
14、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望,但那种希望,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悲观之间的困难心情。而“万里”则示意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示意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爽轻快的景色寄予诗人内心困难的心情,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起先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心情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
15、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朝气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光明的景象内,却寄予着诗人对时间消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困难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悲观的感伤。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6 暮江吟 白居易唐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当地加入比方的写法,使景色倍显
16、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心情和特性色调,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耀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耀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软,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淌,江面皱起细小的水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耀下,暮江细波
17、粼粼、光色瞬息改变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接着欣赏后面的画面。 最终一句“露似珍宝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宝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驾临,空气潮湿,草木上都凝聚起露珠,“露似珍宝”,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
18、个新奇贴切的比方,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建出和谐、安静的意境,用这样新奇奇妙的比方来细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呈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连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始终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宠爱、酷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留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
19、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欣赏依次,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宝”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7 出塞 王昌龄唐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20、,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 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静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画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织运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示意,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始终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斗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21、胡马度阴山。”倘如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自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奇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困难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深厚怜悯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
22、以大局为重,相识到斗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平安的须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 色调。把困难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厚含蓄,耐人寻味。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8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宋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无) 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
23、,反映出春日农村有朝气、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假如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其次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朝气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觉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
24、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坐享其成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的确运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显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闲情逸致其乐。这事实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
25、特殊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安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静、安静生活的艳羡与憧憬。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9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宋代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
26、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季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干净无泥,一派朝气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示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调。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消逝,正犹如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
27、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伤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看法,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境况,也更显出词中达观看法的难能珍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小学生古诗及鉴赏简洁精选篇10 山行 杜牧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曲折地伸向充溢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季
28、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始终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青翠相衬托,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
29、,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终归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画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显明,很剧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会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衬托,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宠爱枫林的缘由。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饰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调更艳丽,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予,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