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突破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doc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突破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突破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突破练专题突破练 2 2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信息筛选题信息筛选题)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主要表现出了四个维度的转型,分别是:贫困程度的相对性,贫困生成的结 构性,贫困内涵的消费性和贫困治理的日趋复杂性。 1985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为 1.25 亿,而到 2007 年时,相关数据显 示,绝对贫困人口约为 1 479 万人。2001 年中国政府发表2000 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 宣布在 2000 年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标志着在绝对贫困和相对贫 困的二元结构中,相对贫困人口已
2、占据了中国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2011 年,中央政府设定了 2 300 元的贫困线,这让中国的贫困人口迅速增加至 1.28 亿。虽然在新标准下贫困人口大量增加了, 但是相对贫困人口占主体的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截至 2014 年年底,中国贫困人口还有 7 000 多 万,我们的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所谓的贫困生成主因的结构性是指,越来越多贫困人口的出现或者说其无法跳出贫困陷阱是因 为他们面临的是结构性贫困的处境,我们也可以说,贫困人口陷入了结构性贫困的陷阱。这里所谓 的结构性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在资本、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社会资本和文化等多个相对独 立的空间和场域内,对无法与那些在以上层面
3、具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和优先群体进行竞争,因为两个 群体的初始条件不同,同时与以上结构及其资源分配相关的机会也并不均等。结构性贫困的存在意 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且在富者与贫困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间接的或然性 的剥夺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不均衡和不平等结构的存在,贫富差距并没有像我们政策 宣传和期待的那样不断缩小,而是出现了相对平衡发展基础上的差距不断加大。 由于当前贫困人口的构成主体是相对贫困人口,因此,对他们而言,生存和基本生产方面并没有 让其感受到贫困,而最让其觉得贫困和窘迫的是消费层面的贫困。在英国思想家鲍曼看来,这个时 代是一个通过消费来生产穷人的时代,只有充足
4、的消费才能证明个体的价值。对农民而言,受市场 经济价值理念和攀比、面子等亚健康消费文化的影响,他们也渴望自己能够充分消费,能够充分享 受物质层面的丰足生活;同时,以国家层面的发展主义为主导,个体价值的成功标准被一元化,也即 经济上的成功和成就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证明。在这样一种意义上,对贫困者而言,他们贫困的是 用来消费的资本,用来实现更多其他方面发展和提升的物质基础。不能有效应对贫困内涵的这种转 变,那扶贫工作的困境就难以突破。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贫困治理历程,按照相关研究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贫困治理划分为 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贫困治理重点是发挥计划的调控和改革作用,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主要
5、是去 除了各类阻碍性的制度因素,让贫困人口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流动性和更大的创造财富的空间;在第 二阶段,扶贫管理工作地位突出,专门性的扶贫工作机构也得以建立,扶贫财政专项和国家贫困线等 初次进入扶贫领域。这些都标志着扶贫治理的复杂性已经开始显现;发展到第三阶段,贫困治理的 复杂性就更加显著了,这个时期的贫困治理不仅继续强化来自政府行政治理层面的职能,继续加大 扶贫开发力度,同时也注意发挥基于市场的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的帮扶作用,此外,为了应对扶贫问 题的复杂化,政府层面还倡议和推动构建了社会理论通过参与的扶贫大格局。社会分层与基层治理 格局的变化导致减贫越发艰难。这也是贫困治理复杂性的客观原因。
6、(摘编自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 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 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给扶贫工作提供具体指导,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所出现的转型问题。 B.到 2014 年年底,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比 2007 年增加了 5 000 多万,这增加了扶贫的艰巨性。 C.相对贫困人口指的是那些无法与富豪一样消费,充分享受物质层面豪华生活的人群。 D.农村贫困生成的结构性转型,实际上意味着贫困人口仍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贫困状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24 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二者分别用
7、“依”和“以”,用语准确,不能换位。历史上,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但其本质是依德治国。依德治 国要求性善,儒家倡导性善,但这只是一种贯彻自己学说的立论而已。因此,我们不能依德治国。依 法治国也不能换成以法治国。如果以法治国,法就可能蜕变为统治工具,统治者自己则置身法外;依 法治国,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封建社会有丰富的法律文化和诸多法律,如秦律、汉律、 唐律等,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但封建社会不是法治社会,因为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2道德与法律是有界限的。道德重在化民、教民,有道德的人会自觉遵法守法。个人主义者或利 己主义者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做违法的事,但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思想并不
8、违法。法律要论迹,提 供犯罪事实;道德要论心,提倡慎独慎微。我们应当用道德教化民众,用法律厘定罪与非罪的界限。 只有这样,才能从道德与法律两方面治理好国家和社会。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要求往往高于法律规定。比如,法律没有规定不孝敬父母是犯罪,但子女不 赡养父母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孝不只是赡养和义务,而且是敬,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只依 法交赡养费而不敬爱父母,不能算孝。正如孔子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能用法律条款反对道德教化,也不能用道德观念绑架法律。就社会功能而 言,法律主要是事后处理或惩罚,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自觉。可以说,道德是一
9、种自觉行 为,甚至是一种勇气。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些行为都是道义力量使然,而不是法律条 款的规定。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然形成强大合力,释放强大正能量。从道德角度说,我 们提倡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并不违反法律中有关个人权利保障的条 款。维护个人合法权利属于法律范畴,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并非法律规定,属于道德范畴,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相反,如果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立起来,则是有害的,其实质 往往是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不同功能。 道德规范不能脱离时代和社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树立正确价值观,出于国家稳定和 社会和谐的考虑
10、,在对公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有分析地强调责任优先于权利等道理是正确的。 相反,将权利置于责任之上、将自由置于国家安定团结之上、将个人置于集体之上,在实践中会带 来许多危害。社会主义法律应当维护个人权利,社会主义道德应当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 倡无私奉献。这就是法律与道德相得益彰的辩证思维。 (摘编自陈先达法治与德治何以相得益彰) 2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理念与儒家“以德治国”本质 迥异。 B.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文化丰富,虽然其法律只是用来统治老百姓的,但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 C.一个人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论述 文本 阅读 突破 信息 筛选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12364.html
限制150内